你了解真正的觀音菩薩嗎? | 恭迎觀音菩薩聖誕

覺悟號 發佈 2024-04-02T20:07:29.716208+00:00

更加深入地走近觀音、了解觀音。「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佛教信徒最崇奉,且擁有信徒最多、影響最大的菩薩。

文/溫金玉


2023年3月10日

農曆二月十九

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值此殊勝之日

讓我們通過溫金玉教授一文

更加深入地走近觀音、了解觀音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佛教信徒最崇奉,且擁有信徒最多、影響最大的菩薩。正如佛教從印度形態轉向中國形態,觀音菩薩也逐漸成為中國的慈悲女神,這個過程是研究佛教中國化的一個最好的個案。




觀音信仰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觀音在中國性別轉變是一個大的研究課題,涉及觀音與女性的問題。


那麼,觀音信仰女性化,所要向社會信眾傳達的宗旨究竟是什麼?那就是愛的信仰,從悲心中爆發出的愛。這樣的信仰也許不是以知識為中心,而是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關聯起來。其區隔一種是義理性的佛教,一種是生活規範性的佛教。觀音信仰的殊勝處,是其積極的入世品格,關切人生,覺悟人生。


慈悲即觀音,觀音信仰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悲思想的興起直接引發了菩薩信仰的流行,因為菩薩的真實含義就是覺有情,慈悲就是菩薩的本質。菩薩道,就是菩薩要走的路;菩薩行,就是菩薩要做的事。觀音信仰重在行門,即常說的「大悲行門」。菩薩正是觀察到一切眾生生命當下的苦難,才生起了大慈大悲之心想讓眾生解脫一切苦難。在眾生解脫與菩薩發心這一問題上,是相互成就的共生關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正是眾生的苦難成就了菩薩的成道。觀音信仰就是對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


菩薩行的宗教學意義就在於,將一己之救贖與整個眾生的救度緊密聯繫在一起,「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將小我化為大我,這就是菩薩以救度眾生為自救的辯證目的,就是佛教事事無常的世界觀和慈悲喜舍的人生觀的具體實踐,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崇福寺觀音聖像

觀音信仰的根本意義不僅是在於求觀音、拜觀音,更重要的是學觀音、做觀音。


不是總在祈求觀音菩薩用一千隻手、一千隻眼來關照自己,而是希望自己能變成觀音菩薩一千隻手中的一隻手,一千隻眼中的一隻眼去幫助別人,救度大眾。


「但願滴滴楊枝露,化作人間救苦方。」信仰的力量在於奉獻,而不在索取。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湖北省咸寧市無相寺千手觀音聖像




觀音文化在民間到底有哪些影響



也許中國人可以不知道釋迦佛,但沒有人不知道觀世音。觀音菩薩信仰,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即使在今天,觀音在俗文化圈中的知名度依然是無可替代。可以說,觀音影響在民間,觀音文化在大眾。那麼,觀音文化的精神內涵是什麼?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廣結惜緣


觀音偈中最動人的兩句話: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觀音的慈悲在於無分別的大愛,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觀世音。不分種姓、民族、國家、職業、膚色、性別、美醜,只要祈求,尋聲救苦,有感必應。觀音與大家沒有遠近親疏,一視同仁,廣結善緣,普利有情。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2、心存感恩


在推廣觀音文化普及化的過程中,感應故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正是從古到今無數的感應傳說突出了觀音救度的普世性,讓中國人知道觀音與自己是有關聯的,所有文本中的記述與經典中的描寫都通過感應傳說而落地,變成每一個個體的當下現實體驗。觀音故事中,最為民眾熟悉、最為感人的莫過於「觀音老母」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性格粗暴的男子,家中只有老母親一人。但他對母親毫不孝順。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很多人都說觀音菩薩經常會現身說法。他也去拜菩薩。但去普陀山後卻怎樣也沒有遇到觀音菩薩。他去請教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告訴他:「觀音菩薩這幾天不在山上,去你家鄉了。你現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薩了!」他聽後很驚訝:「真的嗎?我現在回去就能見到菩薩嗎?但是,我沒見過菩薩,菩薩長什麼樣子?我要怎麼才能認出他呢?」老和尚回答:「要說菩薩的長相,我也不會形容,我只能告訴你他的穿著打扮。當你回家的時候,看見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觀音菩薩了!」


男子見觀音心切,飛快奔跑,到家時已是天黑,急促地敲門。「兒行千里母擔憂」,這是恆久不變的真理,屋內的母親聽到是自己的兒子回來了,情急之下披反了棉襖,穿倒了鞋子,來給兒子開門。男子見如此情景,跪地抱頭大哭,「娘,原來你才是我心中的菩薩。」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在家孝父母,何必遠燒香」的道理。如《四十二章經》中說:「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也。」孝親的故事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也最能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崇福寺觀音聖像


還有「送子觀音」在中國的出現,滿足了中國人多子多福的祈望。


可以看到,「觀音老母」的故事所要倡導的是「尊老」的主題,而「送子觀音」的傳說,演繹著「愛幼」的親情。上有老,下有小,這是中國人普遍的家族情懷和血緣親情。這已不完全是宗教的說教,而更多的是人倫道德的教化。


廣東省韶關市東華禪寺送子觀音聖像


這些感應故事的編纂,從東晉一直到近現代,浸潤著無數前賢的心血與慈悲。如孫昌武教授從日本複製回來的中國已佚失的最早的三部觀音感應錄:東晉傅亮撰《光世音應驗記》、宋張融撰《續光世音應驗記》,齊陸杲《系觀世音應驗記》。晚近較著名的有周克復編撰的《觀世音經咒持驗記》、釋弘贊編撰的《觀音慈林集》,還有一部作者不詳的《觀世音靈感錄》。這些故事集,對觀音文化在民眾中的推廣有巨大的宣傳作用。


日本湧泉寺楊貴妃觀音聖像


3、自在無礙


宋代張義端《貴耳集》中稱,宋孝宗幸天竺,至靈隱寺,有輝僧相隨。見飛來峰,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又有觀音像手持念珠,問曰:何用?答道:要念觀音菩薩。疑問:自念則甚?曰:求人不如求己。孝宗大喜。念觀音、求觀音,不如自己做個觀世音。求人不如求己的思維,所彰顯的不僅要化他,也要自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佛教講業力,講因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神通再大也不敵業力,警示眾生要心存敬畏,起心動念,不可不慎。三業清靜,才是自我得救的根本。


4、勇猛精進


我們通過《觀世音菩薩發願偈》,可以真切在感受到勇猛無畏的精神。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這樣的理念與精神可以通過多種藝術形式來呈現,如舞蹈、戲曲、舞台劇、電視、電影、動漫、書畫,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傳播體系,覆蓋所有人群。趙朴老當年說,佛教是文化,就是要突出佛教文化的攝受力,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長。法雨遍灑,傳遞正能量。


西安古觀音禪寺千年銀杏樹下大悲觀世音聖像




觀音生命學

對我們的人生有哪些啟迪



那麼,古老的觀音文化對於現代經濟社會的民眾有怎樣的生命啟迪?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觀音的神聖使命,也是觀音信仰的旗幟。對於現代人,何謂苦?何謂難?反觀今日,人們物質層面的基本問題得到了緩解,而人類精神層面的困境卻越來越嚴重。我們看到在這個時代,競爭日趨激烈,每一個體都壓力山大;不少人都有無盡的困擾與迷惘;人類貪慾無度,對外攫取不止,導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何保護心靈的清淨、優化生命結構成為時代面臨的嚴峻挑戰。



觀音生命學可以成為我們探討的主題。如何運用悲心去觀照人類的困境,制止人類的愚痴,減弱人類的貪求,構建健康樂觀的心態,簡樸節制的生活方式,積極向上的精神家園,樂於助人的群我關係。學會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挖掘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


觀音生命學就是喚醒人類對生命實相的關注,讓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激活生命的信仰能量,從而能夠過上一種有意義、有追求的生活。尋求在快節奏的現實生活中如何獲取寧靜生活,在面對懷疑與冷漠時怎樣奉獻誠信與溫暖。


佛法教化的意義正在於「導」,要「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轉迷成悟」、「轉凡成聖」。宗教傳播學的一個常見規律是:信眾永遠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唯其如此,化導的意義更為重要。觀音文化要成為一種大眾化的民生文化,具有社會人群身體力行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讓每一位有緣認知觀音的人,都擁有觀音慈悲的情懷。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原標題 | 溫金玉:觀音信仰的根本意義是學觀音、做觀音

圖片來源 | 十願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