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價格飆升數倍,美國壓力越來越大,開始甩鍋親烏團體

司馬南頻道 發佈 2024-04-02T22:41:41.882250+00:00

據媒體報導,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表示,自2022年夏季以來,歐洲能源帳單因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減少而上漲了3倍。

作者:司馬南頻道 志遠

據媒體報導,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表示,自2022年夏季以來,歐洲能源帳單因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減少而上漲了3倍。顯然,在當下美國資深記者赫什爆料「拜登政府下令炸毀北溪管道」新聞之後,馮德萊恩的這一表態,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但都會加劇歐洲人對美國政府的反感情緒。畢竟,這些被毀管道與歐洲能源安全戰略息息相關。

日前,美國《紐約時報》刊髮長文,將炸毀北溪管道的「幕後元兇」歸咎於「親烏團體」。該報導援引「匿名美國官員」的話說,最新情報表明,炸毀北溪管道的是一個「親烏團體」,其成員可能是烏克蘭人或者俄羅斯人,或者是兩者組合的一個團體。此外,該報導還一再聲稱,參加破壞行動的沒有美國人和英國人,同時也沒有證據表明烏克蘭政府和俄羅斯政府參與了行動。

在此之前,美國資深記者赫什爆料稱,北溪管道遇襲事件,幕後元兇就是拜登政府。儘管美國政府至今矢口否認,美歐媒體也罕見對此保持沉默,但隨著事件的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甚至政客,都呼籲歐盟能夠對此展開調查,以揪出這個破壞歐洲關鍵設施的幕後元兇。所以,《紐約時報》這時候爆出這一「猛料」,絕非是一種偶然的巧合,而更像是美國政府為轉移歐洲公眾注意力的一種政治煙霧彈。

因此,《紐約時報》一開口就將美國政府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而是將破壞歐洲關鍵基礎設施的責任,推到了可能是子虛烏有的所謂「親烏團體」身上。更甚的是,該報導還有意無意地將俄羅斯人牽涉其中。對此,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指出,這是美國「為逃避法律調查而放出的政治煙霧彈」。另外,揭露此事件的赫什在看到相關報導之後也大笑起來:它們甚至連消息來源都沒有膽量公開出來。

顯然,被指下令炸毀北溪管道的拜登政府,原本企圖通過冷處理來讓這種傳聞不了了之。不過,事實證明,現在不但是中俄等國都在呼籲對此事件展開調查,就連歐洲很多國家政客也都紛紛要求對此展開相關調查。顯然,西方國家政府和主流媒體對此保持沉默,並不代表這種堪比恐怖主義襲擊的行徑就會被人遺忘。所以,當美國政府發現自己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之際,《紐約時報》就援引「匿名美國官員」的話,將責任推向了無法確認是誰的「親烏團體」。

顯然,這又是美國政府一次典型的甩鍋舉措,而這一甩鍋舉動,更進一步凸顯拜登政府的心虛。所謂清者自清,美國政府要是沒幹這缺德事,為何不想讓歐洲與俄羅斯合作對此事件展開調查?更重要的是,美國之前曾一度咬定「這就是俄羅斯乾的」,現在卻又主動為俄羅斯洗脫「罪名」,這顯然就是拜登政府做賊心虛的一種體現,目的無非就是希望俄羅斯不要在北溪管道被炸事件上繼續糾纏不清。

當然,赫什的爆料。讓美國很難擺脫與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干係。因此,不管美媒再怎麼替拜登政府洗白,也無法打消國際社會對美國的懷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拜登政府似乎還有第二套方案。《紐約時報》在其報導中還特意提及這麼一件事,「在北溪管道被炸事件上,華盛頓方面有一種沉默的猜測和擔憂,即烏克蘭某些的部門可能也參與此次行動」。另外,該報導還提及,此次執行破壞北溪管道的遊艇和人員,就是從烏克蘭出發的。並且,這些所謂「親烏人士」、尤其是那些潛入水下安置爆炸裝置的潛水員,都受過嚴格軍事訓練。

眾所周知,北溪管道遭破壞,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俄羅斯,而是那些需要在戰後繼續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歐洲國家。一旦被坐實北溪管道被毀是美國乾的,即便歐洲國家政客和媒體不敢聲張,但歐洲老百姓也會因此激發反美情緒。因此,美國為維護美歐同盟關係,就是必須將自己與爆炸事件進行切割。

顯然,拜登政府藉助媒體的「爆料」,在這裡給烏克蘭留下一個危險的伏筆,如果事態因此而消停,那麼這起爆炸事件就與烏克蘭政府無關。相反,如果美國「匿名政府官員」的爆料,無法平息外界、尤其是歐洲盟友對美國的懷疑,導致美國在外交上陷於被動局面,那麼,白宮很有可能會將基輔當局推出去,讓它們承認並承擔這一責任,替美國背這口黑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