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選擇「變臉」後,只能對蘋果說再見:該重視央視的呼籲了

區塊前沿科技 發佈 2024-04-03T06:03:47.518303+00:00

華為作為國內最具科技含量的企業,在最近三年以來遭到了一輪又一輪的針對,曾經在2020年擊敗三星奪下全球智慧型手機第一的寶座也再次失去,同時消費電子業務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為子品牌的榮耀手機也不得不選擇出售。

華為作為國內最具科技含量的企業,在最近三年以來遭到了一輪又一輪的針對,曾經在2020年擊敗三星奪下全球智慧型手機第一的寶座也再次失去,同時消費電子業務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為子品牌的榮耀手機也不得不選擇出售。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卻引起了很多網友的注意和不滿,華為作為中國品牌遭到如此針對,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對蘋果這樣的美國品牌做出同樣力度的反制措施呢?這其實和被稱為「果鏈」的蘋果產業鏈有著重要關係。

作為全球最暢銷的智慧型手機,根據第三方數據統計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數據顯示,iPhone占據了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超過85%的利潤,而包括三星、華為、小米在內的其他廠商利潤之和相加才僅僅只有15%。

而當前蘋果的製造、組裝等相關業務主要集中在富士康等位於國內的工廠,同時也帶動了一批蘋果產業鏈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根據粗略數據統計,至少有上百萬的工作崗位因為蘋果產業鏈而受益。

其實蘋果和國內產業鏈的合作是一個雙贏的決定,得益於強大的基建和龐大的熟練工人數量,包括iPhone、iPad、Airpods等產品得以快速、高品質地被製造出來,並按時發往全球各地,因此蘋果才能獲得高昂的利潤。

同時製造蘋果產品的相關企業也在代工過程中增加了經驗並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這些企業也開始延展出蘋果之外的其他產業,不斷增加自己的技術實力以及話語權。

但是這種互利共贏的關係在最近卻迎來了反轉,包括華爾街日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導,蘋果已經開始準備將產業鏈向其他地區遷移,而作為先鋒的富士康也已經宣布將擴大在印度的工廠規模以增加iPhone等產品的產量。

其實早在2016年蘋果CEO蒂姆庫克就已經透露出將要在印度建立蘋果生產線的表態,其後幾年間蘋果也開始不斷增加在印度的投資和扶持,如今看來已經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刻了。

2022年第一次在印度同步生產最新的iPhone14系列已經是個十分明顯的標誌,要知道以往印度只能生產舊機型的iPhone,同時供應鏈還傳出消息,到2025年將有25%的蘋果產能轉移到印度。

其實對於當前的困境,央視早就已經呼籲減輕「蘋果依賴症」。誠然作為蘋果產業鏈的一員,部分企業也獲得了一定的利潤,但是這種「走捷徑」的行為也遏制了這些企業進行研發投入的決心和態度。

就如同歐菲光一樣,一旦遭到蘋果的「拋棄」,利潤立刻下降90%,可以說不堪一擊。這其實就是走捷徑所要付出的代價。

但做出這個選擇對於蘋果來說同樣面臨巨大的風險,例如越南生產的Airpods就出現了縫隙過大、溢膠、底噪嚴重的諸多問題,也引起了大量消費者的不滿。

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iPhone等蘋果產品在國內也有著大量的擁躉,每次新品發售都會吸引無數消費者排隊購買。以往因為蘋果產業鏈的原因,因此在和華為這種國產品牌遭到針對之際,也沒有對蘋果採取對等的措施。

如今隨著富士康等蘋果產業鏈企業選擇遷移到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之後,這份顧慮也將逐漸不復存在。同時蘋果寧可冒著品控降低的風險也要選擇不成熟代工廠商的做法已經和創始人賈伯斯時代精益求精的理念背道而馳,如今的蘋果實際上也已經失去了初心。

或許是時候和蘋果說再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