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碩士,月薪5500」:不脫掉「長衫」,你可能永遠都掙不到錢

mba智庫 發佈 2024-04-03T15:45:40.633120+00:00

近日,一位211文科碩士畢業生,在上海招聘會上連續受挫。於是發視頻吐槽,現在就業崗位少、薪資低,投了5份簡歷,一份都沒發出去!

  • 文/素小溫 編輯/MBA智庫琉琉


211碩士,就業薪資只有5500,你說難受嗎?


近日,一位211文科碩士畢業生,在上海招聘會上連續受挫。


於是發視頻吐槽,現在就業崗位少、薪資低,投了5份簡歷,一份都沒發出去!



很快,這條視頻上了熱搜。


有網友覺得他眼高手低,高學歷又不代表高收入,一個畢業生剛出來找工作,5500已經不錯了!


也有人認為,211的碩士高材生,月薪才5500,在上海確實太低了!


網友們各執己見,而這爭議的背後,不禁讓人反思:學歷,到底是不是「孔乙己的長衫」?



1

高材生就業有多難


跟上海這位211碩士就業難的情況並不少見。


去年,有位985女碩士,訴苦了自己的求職經歷。



她讀的是東北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後信心滿滿地去找工作。


她找了不少大廠,可等到秋招接近尾聲,她依然沒找到滿意的工作。


於是,她只好放低要求去面試富士康,可照樣被潑了冷水。


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差點讓她懷疑人生。


前段時間,有位讀歷史專業的北大女博士,應聘大學老師。


從北京高校到事業單位,均被拒絕。


而在近日,有位女大學生找工作,面試30多次失敗。


一度崩潰後,發視頻質疑讀大學的意義。



曾以為上了好學校就能嶄露頭角,畢業後才發現,只有面試官的搖頭,和一直在趕路的腳。


現在全球的經濟不景氣,很多企業的局面處於盈利艱難。


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相比高學歷,他們更看中能快速產出價值的經驗選手。


而學歷只是求職的敲門磚,但不是錄用的入場券。


前不久,有條叫「畢業5年,存款5000」的短視頻,在全網爆火。



視頻里的兩位主人公彎彎和超超,都是華中師範大學畢業。


畢業後的5年,一位曾在網際網路大廠上班,現在存款只有5000塊。


而另一位,在中國傳媒大學讀了研究生,想做名編劇,結果一路碰壁,最後只能在火鍋店當服務員。


我們都以為高學歷畢業後,肯定比低學歷找工作輕鬆。


殊不知,現在普遍的高材生就業困難,早已成了常態。


關於高材生的就業薪資,每年都會出新的調查,而且每次都能引起一片譁然。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2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6507元。



相比2021年的7395元人民幣下降約12%。


其中月薪過萬的大學生占比10.7%,相比2021年減少了8.5%。


去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行TOP100》做出一項統計。


月入過萬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或杭州、南京這樣的新一線城市。


綜合數據來看,在求職成功的高材生當做,能實現月入過萬的只有極少的10.7%。


而那些奔波在招聘市場、遊走在網上投簡歷的人,都屬於剩下的90%。



2

認為高學歷等於高收入,

是畢業後最大的錯覺


是誰在告訴我們,有了高學歷,就擁有了高收入?


現在隨便打開一個社交網絡,就有自媒體作者告訴你,某個大學生靠寫作月入過萬。


明天又有視頻博主跟你說,某個大學生兼職短視頻已有7位數存款。


還有畢業生,一邊曬出月入過萬的工資單,一邊又凡爾賽,調侃這樣的日子只能湊合過。


對於初次找工作的畢業生而言,會想當然地以為,畢業後月入過萬,才是正常現象。


而當他們跑到招聘市場後,才發現原來月薪3000的工作,都那麼多人搶。


理想與現實被拉開一條鴻溝,學歷的光環被摔得粉碎。


又是什麼讓他們,會把個例當普遍現象呢?


1.概率偏誤。


你看別人開公司賺了錢,也想開家同樣的公司,卻忘了考察一下,同行中有幾家公司是賺錢的。


你看到空難的報導,就立馬把機票退了改坐火車,卻不知道,每年的火車交通事故,遠比飛機事故高出一百多倍。


加上當今平台的算法,只會把一些小概率、反差大的內容推上熱門。


至於,那剩下的90%,根本沒機會曝光,自然也就被大家忽略了。


但概率又無法憑我們的直覺感受到。


所以,那些經常看到的被放大,那些沒看到的被忽略,就容易造成概率偏誤。


2.結果導向型偏誤。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做對了123,但也可能只是碰對了運氣。


但有時,我們會認為這兩件事存在因果關係,是A導致了B。


加上成功者在分享時,總喜歡展示自己最心酸、勵志的一面。


於是便得出一個結論:A導致B是一個必然規律。


當A再出現時,我們會判斷,B馬上就會出現。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們往往只看中結果,當一件事結果不好時,就會質疑當時的決定是否正確。


而當結果滿意時,又覺得自己當初的決策明智無比。


但有時候結果好,可能只是純粹的運氣好。


這種結果導向型偏誤,往往會讓人誤以為,自己擁有有很強的預見性。


殊不知,它經不起考驗,有時還會做出很多錯誤的決策。


就像英國作家歐文所說:「謬誤經不起考察和比較,因為它總導致荒謬的結論。



3

學歷不該是「孔乙己的長衫」


211碩士吐槽5500薪資低衝上熱搜後,「孔乙己文學」再次引發熱議。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人物。



因口袋沒錢買不起酒肴,但又心高氣傲不肯脫下長衫,成了一位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


「穿著長衫」是代表知識分子,「站著喝酒」指的是生活窘迫。


不少人覺得,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是當下真實的自己。


他們自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必然能找到相匹配的崗位。


可到了就業市場,卻事與願違。


投出去的簡歷中,基本是杳無音訊,即便有回音,也跟自己的預期相差甚遠。


讀書讓他們眼界變開,卻沒能力改變現狀。


這種挫敗感,不僅讓他們覺得「失敗」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身份」。


如果從事學歷門檻低的工作,似乎就意味著,這麼多年的書全白讀了。


他們會假設,如果自己只是小學文憑,這樣就不會有任何的心理負擔。



做個長期勝利者壓力很大,但做個顧影自憐的普通人,就容易接受的多。


而「孔乙己文學」的背後,是高材生面對世俗無奈,否定自己學歷和知識的一種自嘲。


抬頭仰望星空,但又不願腳踏淤泥。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孔乙己的可悲之處,就在於他放不下面子。


寧願偷竊也不願自食其力,雖有知識卻不用於實踐,這才是束縛他的「長衫」。


而我認為,一個高材生,要脫下「孔乙己的長衫」,這裡有兩點建議想分享給你。


1.別人怎麼看不重要,自己要什麼更重要。


之前,有位叫張泉的海歸碩士,留學回國後,成了一位分析師,年薪幾十萬。


可他卻在風光時,辭職跑去撿廢品。


每天工作14小時,不僅風吹日曬,收入還遠低於分析師。


網友們嘲笑他,現在的文憑,貶值得只能去撿廢品了。


可事實呢?比起拿幾十萬年薪,張泉更想為城市的環保獻一份力量。


每當看到城市因為自己變得乾淨後,他內心的喜悅,是金錢換不來的。


學歷高從事低門檻行業又如何,關鍵看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


別人只會關注你飛得高不高,卻從來不關心,這屬不屬於你的一片天。


2.學歷和知識是獲取新知的橋樑,而非眼高手低的障礙。


當年,北大才子陸步軒操刀賣豬肉,被大眾質疑「讀書無用論」。


但他沒做任何回應,而是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一點點優化自己的豬肉生意。


多年後,他從一位小小的屠夫,成了身價過億的企業家。


他為母校捐款9億,給當年嘲笑他的人,來了一拳漂亮的回擊。


有時太在乎無謂的光環,只會束手束腳。


但從另個角度想,高材生具備很多普通人沒有的優勢,比如學習力和知識儲備。


如果把這些優勢用到合適的領域,職場之路也會更加順暢。


所以,學歷不該是「孔乙己的長衫」,逃避現實、被枷鎖束縛才是。


寫在最後


魯迅說:「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同樣,「孔乙己的長衫」穿得太久,想再脫下就會難上加難。


而學歷從來都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籤」,更不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不只是畢業生,對每一個追求終身成長的人,我們都要脫下,「孔乙己的那件長衫」。


-THE END-


●本文為MBA智庫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繫我們。作者:素小溫,在文字中尋找一束光。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台,兼具熱點與乾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號、微博@MBA智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