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文委員:高校對待人工智慧「堵不如疏」

中國科學報 發佈 2024-04-03T23:49:16.861664+00:00

文| 《中國科學報》 記者 陳彬 溫才妃張平文近段時間,ChatGPT掀起了人工智慧的新一輪熱潮,也引發了高教界的某種恐慌。據報導,美國紐約和西雅圖等地的公立學校、法國巴黎政治學院以及香港大學等高校都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

文| 《中國科學報》 記者 陳彬 溫才妃




近段時間,ChatGPT掀起了人工智慧的新一輪熱潮,也引發了高教界的某種恐慌。據報導,美國紐約和西雅圖等地的公立學校、法國巴黎政治學院以及香港大學等高校都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


「我並不贊成一些高校禁止使用ChatGPT的做法,年輕人有使用高科技獲取知識的願望,這是一紙禁令所無法阻擋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表示,「對待ChatGPT的使用態度應像治理洪水一樣,堵不如疏。」


在他看來,相對於上一輩人,如今的年輕人作為「數字原住民」,當生活模式發生變化時,更要用積極的態度理解和擁抱社會的進步。


從本質上說,ChatGPT屬於工具應用。「高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使其不用ChatGPT替代本該自己進行的學術訓練,不觸碰學術規範紅線,儘管這些學術規範在未來可能會在技術的倒逼下不斷改革。」張平文說。


面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挑戰,如何培養學生是教育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張平文指出,當下「00後」學生生活在一個物理世界、人類社會、虛擬世界交融的時代,他們有能力把三者融合得更好。很多學生在數位化方面的技能甚至超過了教師。這是「師不如弟子」之處,教師要接受這一事實,不能居高臨下,要虛心向學生學習。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科技對壘的現象越來越多。他舉例說,一名教師在課堂上授課,學生如果覺得特別乏味,很可能馬上放棄聽課,轉而在網上尋找同一課名的慕課。誰講得好就聽誰的,這給教師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儘管如此,張平文仍認為,要採取開放態度,理解學生的行為,甚至向他們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更新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之間融洽的互動。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更要重視ChatGPT等人工智慧所不能代替的教育功能,要訓練批判性思維,不要滿足於算法推送的現成答案;要加強大學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格養成和精神境界。


虛擬世界中有一個概念叫「信息繭房」,指一個人在虛擬世界中很容易因自身偏好被某方面的信息包圍,不像真實世界那樣可以聽到不同聲音。「在虛擬世界裡,算法會自動幫人屏蔽掉一些信息,讓人只看到想看的信息,而在物理世界中,想屏蔽掉各種信息卻不易做到。在明辨真相上,教育應發揮重要作用。」張平文說。


把現實與虛擬混淆是當下不少年輕人的通病。過度沉溺虛擬世界本就不利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不少心理問題的發生都與之相關。「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強現實中的人際互動,以及更加重視人文教育。」張平文指出。


他解釋說,讓學生了解虛擬世界本質的同時,高校更應讓學生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網上聽課與面對面授課有很大差別。從信息的雙向交流看,課堂優於網絡。在課堂上,學生體會到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學習做人、做事,體會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有教無類的職業素養,這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本義。


此外,隨著數位化、智能化的發展,對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更需要加強。高校的人文教育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文史哲等學科,以及通識教育中的文史哲課程,對學生的人格養成、精神境界的提升本就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它們的作用將會更加突出。人際互動和人文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充分說明,數位技術無法真正代替高校的環境育人作用。」張平文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