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記錄的缺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秦始皇可不是罪魁禍首

文物考古聊歷史 發佈 2024-04-04T02:00:29.395549+00:00

殷墟甲骨文沒有直接提到過夏朝,加之史料匱乏,這讓不少人懷疑歷史上是否有夏。早先有「周杜撰夏王朝之說」,然而,周距夏不過幾百年,何況此時周雖取代了商,但商遺民仍在,世人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周人憑空捏造出一個王朝來的。

殷墟甲骨文沒有直接提到過夏朝,加之史料匱乏,這讓不少人懷疑歷史上是否有夏。早先有「周杜撰夏王朝之說」,然而,周距夏不過幾百年,何況此時周雖取代了商,但商遺民仍在,世人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周人憑空捏造出一個王朝來的。我看「周杜撰夏」是假,因繼承了前人的一些典籍,周人有意識的對夏、商的歷史做了一些整理倒是真的,這一點從《尚書》各部分的成書時間也可推知。

據《尚書》各篇的內容及特點推知:


①《堯典》、《皋陶謨》、《禹貢》成書時本無原始資料,而只是由許多口頭傳說,編纂而成。

②《甘誓》、《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洪範》為原典重加整理過的。

③《商書》中的《盤庚》基本為原始資料,《周書》也大體為原始資料。


因而,《商書》早於《周書》,《周書》又早於《虞書》、《夏書》。


據《尚書·多士》中所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商代已有竹簡一類的史冊,這些史冊甚至傳到了周代,因而,周人才有條件寫夏史、商史。既然如此,夏的歷史資料就不應該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麼少,「時代越早能接觸的與夏有關的資料就越多」,這一點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後人,尤其是先秦之後的人,既沒看到夏的典籍,也沒有看到商的典籍。夏的記錄不多,商朝的記錄也不多,促成這一糟糕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這個鍋不應該由秦始皇獨自來背。


要知道是秦始皇焚書並非燒盡天下書。根據《史記》,當時要燒的書主要有三大類:史官所藏的、秦史以外的六國史記;民間的《詩》、《書》,博士所藏得以保留;「百家語」。


根據現今《詩》、《書》的內容可知,即便秦始皇燒的是民間版本的,對夏史多少都會有些影響。因為,夏史本就通過口口相傳,一些「小事」很可能就在這些版本中。


然而,秦始皇焚書對先秦典籍損失造成的後果,甚至不如項羽的一把火來的猛。因為,項羽的一把火,燒的是秦的皇家藏書,據說大火三月不熄。


自西漢王莽之亂起,文獻典籍大量損毀,對此《後漢書》中有明確的記載「昔王莽更始之際,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散落」。歷史上還有一次大規模的燒書是發生在漢末的董卓之亂。儘管如此,有學者做過統計,先秦到漢代所藏的文獻典籍損失程度來看,遠遠不如後代嚴重。因而,有關夏的資料,很可能是在漢代以後逐漸不存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①先秦的竹簡、帛書難以保存

儘管會鑄造青銅器,不少青銅器上會有青銅銘文,但商代青銅銘文大多不成篇章,

兩周的青銅銘文大多與當下有關。所以,儘管出土了數不清的青銅器,但是與夏有關的還是太少了。先秦時代主要記史的材料是竹簡、帛書,難以保存,受此客觀原因的限制,我們能看到的第一手的先秦資料就很少了,傳世的就不要想了。


②先秦古文字後人不認識

虢季子白盤的銘文,你能認識幾個?


漢代的字我們還能認識,但是先秦古文字能認識的就少了。對於,秦漢以後得古人來說也是如此,先秦古文字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古漢語」,能釋讀的寥寥無幾。更不要說理解古文獻了。早前殷墟甲骨被當成藥材,上面的字甚至被當作是「咒符」就是一個例子。後人讀不懂,談何珍惜。


③朝代不斷更替,頻繁的戰亂也會造成古文獻的毀損。

但是,我認為以上這些都是一些次要原因,夏朝記錄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或許在夏人自身。


對夏的研究,目前主要依賴的古代文獻資料是司馬遷所作的《史記·夏本紀》,我認為,司馬遷所見到的資料是十分豐富的,至少秦始皇焚書對此基本可以忽略。然而,《史記·夏本紀》對夏史的記載還是不夠豐富,司馬遷寫《史記·夏本紀》時能參考資料也不多。這是因在周時關於夏的記錄就不多了。


近些年考古出土了不少先秦、秦漢竹簡可知,當時關於夏的記錄就不多。(也能看出來先秦書籍並沒有因為秦始皇焚書而失傳)青銅器銘文提到夏也基本始於西周,僅有少數提到了夏,如西周時遂公盨、秦公簋、叔夷鐘的銘文。


這是因為夏朝很可能還沒有文字系統,因而不記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大前提。具體可參見我之前的一篇圖文【殷商甲骨文會不會是殷人繼承的夏人文字?】


既然夏人還沒有文字系統,又談何夏史的記錄和保留。夏人的故事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到後世,到了商代,或者到了周代才有意識的編輯成冊,才有了所謂的「夏史」流傳於世。


此時,對於夏雖仍有記憶,但大多已模糊,只有絕對緊要的人或事才能被人記住,所以,僅有梗概,但關鍵人物、事,絕不會是捏造出來的。


因而,我相信夏朝是存在的,幾乎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有確鑿的史料記載(雖然少),另一方面,考古學家已找到了在時間、地點、文化面貌都符合夏王朝的遺址,考古大佬們也早已喊出了「夏朝的有無之爭已成為過去式」的口號。目前,有爭議的是考古學中對夏王朝的認定,夏王城在哪?文獻中所說的夏都「陽城」、「鳴條」對應今天的哪?這與夏朝是否存在是兩回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