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展望】藝術品收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民藏曙光 發佈 2024-04-05T00:53:42.948843+00:00

藝術品收藏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四大古文明,從那時起的在寺廟、莊園、墓穴中集攢物品裝飾或傳達意義,發展至如今藝術博物館的崛起、私人收藏和公共項目展覽等多樣化的模式。在過去的兩百年裡,收藏的動機往往結合對藝術的熱愛和投資策略,藝術市場因此發展為成熟行業。

藝術品收藏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四大古文明,從那時起的在寺廟、莊園、墓穴中集攢物品裝飾或傳達意義,發展至如今藝術博物館的崛起、私人收藏和公共項目展覽等多樣化的模式。在過去的兩百年裡,收藏的動機往往結合對藝術的熱愛和投資策略,藝術市場因此發展為成熟行業。其中,包括藝術經銷商、藝術博覽會、畫廊、藝術顧問、藝術家和許多其他業內人士幫助收藏家以合適的價格獲得合適的作品。本文的探討塑造藝術收藏實踐的主要歷史事件,其中,藝術品收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什麼?藝術品收藏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什麼是收藏?

「收藏」(collect)一詞源於拉丁語「colligere」,意為隨性的一系列基於公共空間的適應個人、機構的選擇和集合。收藏實踐討論中,學者曾定義收藏的含義,如蘇珊·皮爾斯分析其主要特徵為溝通主觀與客觀物體,「收藏是另一個自我」。其中收藏的行為包括: 1)非功利性的物品收集;2)收集的物品之間的內在關係;3)所有者的主觀看法。基於這一理論,收藏的過程是個人或機構基於特定意義系統化理解並收集物品,由此,收藏是一種將物質和象徵效果轉化為文化影響力的現象。商學教授Russell W. Belk補充道,收集的物品往往會獲得一種「神聖性」的地位,意為」非凡的、特別的或能夠產生敬意的,同時文化價值在現代更多的轉化為經濟價值。收藏也是構建身份敘事性的過程,瓦爾特·本雅明的讀書隨筆中寫道,構建收藏物品時藏家成為創作者,隨著時間展開建造將藏品和個人身份連接的敘事性,需求和情感的影響通過選擇藏品的心理和其具備的物體語言來書寫個人經歷的故事。





另一方面,收藏藝術品背後有多層次和重疊的動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目前可以定義為身份觀念(個人或某一群體),對藝術品的美學或文化價值的欣賞目的,對合法化以及投資的需求。在2018年佳士得洛克菲勒專場拍賣的營銷策略中,圖片不僅展示了作品本身,還增加作品在洛克菲勒家族住宅中的環境,展現出藏家與作品的親密感,暗示購買行為和背景的聯繫,提升作品的附加價值。另一方面,藝術家的名字、簽名等也擁有品牌效應,例如Diamien Hirst、Jeff Koons、村上隆等藝術家工作室。然而,為什麼要收藏?


現代收藏的起源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被認為是現代博物館的起源,也是藝術收藏理論化的起源。當時,委託藝術作品或擁有大量收藏品的行為與贊助人的社會地位、學識和品位有直接關係。此外,藝術家們因贊助委託和宗教創作行為獲得了更高的地位。這一時期,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曼圖亞的岡薩加家族、烏爾比諾的蒙特費爾特羅家族和費拉拉的埃斯特家族,形成了豐富的藝術收藏,包括古董雕塑、委託作品和裝飾品。由於委託考古學家尋找古董雕塑,在義大利的藝術中心發展了修復和複製產業:古代物品的碎片被「修復」或加入現代元素,從而產生新的作品意義。



當代收藏的發展


19世紀後半葉,高淨值人群開始對私人藝術收藏進行資產整合,為私人博物館和公共機構向公眾開放鋪墊。例如紐約弗里克私人博物館是1935年以匹茲堡的鋼鐵行業領頭人亨利·克萊·弗里克的莊園遺產而建成開放,在2007年創建機構支持對歐洲和美國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的公共和私人美術品收藏研究。在二戰歐洲混亂的同時,藝術中心從巴黎過渡到紐約,開始形成當代藝術市場。



隨著戰後文化復甦,藝術經銷商建立收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出生於義大利的藝術經銷商Leo Castelli將許多著名藝術家帶到市場,如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賈斯帕·瓊斯(Jasper Johns)、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等。他將收藏遺贈給美國藝術檔案館也使研究人員能夠追溯20世紀的藝術收藏歷史。而Robert和Ethel Scull在重建藝術市場和創造當代藝術熱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73年,他們策劃了一場具有象徵意義的拍賣,總成交額220萬美元,其中作品包括安迪·沃霍爾、賈斯帕·瓊斯、賽·托姆布雷(Cy Twombly)、弗朗茨·克萊恩(Franz Kline)、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等人的作品。這一時期顯示了兩種收藏理念:1)對藝術的欣賞;2)對可獲得利潤的敏銳眼光,將藝術作為投資。



20世紀80年代,日本藏家購買法國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品的銷售記錄不斷上升。平木隆人(Takato Hiraki)在《日本投資如何影響國際藝術品價格》中所說,這段時期被稱為「日本泡沫」。隨著90年代泡沫的破滅,藏家開始更多地追求當代藝術而不是過往大師,國際藝術市場再次被激活。

由於市場熱潮,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分銷渠道的整合,包括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強大畫廊、藝術博覽會以及例如Artnet這類數字工具,使藝術市場民主化。藝術顧問行業作為藝術銷售的中介為藏家提供協助,在提供潛在客戶進入藝術市場的機會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同時,東亞藏家群體逐漸獲得國際市場重視,2013年香港舉辦第一屆巴塞爾藝術展。


百年來,藝術品收藏被不同的動機所驅動,但在過去三十年,系統化的收藏策略增加。在藝術市場研究的「3D」中,遺產造成作品出手所帶來的遺產稅與對提升作品價值關鍵的展覽和研究過往記錄支持使近期將藝術品出借或捐贈博物館、建立慈善基金會成為重要趨勢。根據藝術博物館館長協會的統計,美國博物館公共託管的藏品中,90%以上由私人捐贈。

藝術收藏的另一重要趨勢是私人藝術博物館和展覽空間的崛起,2015年發布的《私人藝術博物館報告》中根據45個國家的317家博物館的數據統計,世界71%私人當代藝術博物館在過去15年內建立,其中占據前5位的是韓國、美國、德國、中國和義大利,進一步證明東亞藝術市場的增長。許多國家提供減稅或免稅政策,激勵藏家將私人收藏展現給大眾的社會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