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為何女醫護的收入整體還是低

財經雜誌 發佈 2024-04-05T01:07:55.816972+00:00

按理,婦女節女員工有半天假,但最近甲流讓門診病人猛增,還得承擔對口學校的流調和採樣檢測、老年人的免費體檢任務,她太忙了。

致敬新冠大流行中,在一線打拼的醫護人員


文 | 《財經》記者 凌馨

編輯 | 王小


2023年「三八」婦女節這天,基層醫生劉欣(化名)照舊5點多起床給孩子們做早飯,6點送女兒出門上學。按理,婦女節女員工有半天假,但最近甲流讓門診病人猛增,還得承擔對口學校的流調和採樣檢測、老年人的免費體檢任務,她太忙了。

劉欣7點半到醫院,忙到11點半才在辦公室坐下,整理住院病人檔案的間隙,快速啃口包子就是一頓午飯,下午又接新病人,一直忙到17點多。

「我感覺現在男女醫生拼命程度都差不多。」一位男醫生對《財經》表示,除了產假和哺乳期可能有影響,在這一行,女性也都很能幹。

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武漢新冠疫情中,最早援鄂的346支醫療隊中,三分之二醫護人員為女性。

在全球範圍內,衛生保健仍是性別差異較大的行業。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7月公布一份聯合報告稱,醫療衛生部門的女性面臨著比其他經濟部門更大的薪酬性別差距,其收入平均比男性同行低24%。

在中國,醫療界的性別薪酬差異也位於各行業前五,僅次於採掘冶煉、工程施工等重體力工業產業。

「婦女占醫療衛生部門工作人員的大多數。」世衛組織衛生人力司司長Jim Campbell說,然而,系統性偏見正在對她們的薪酬造成不利的影響。

不過,《財經》調研顯示,在中國醫護群體工作過程中沒有發現明顯的性別歧視問題。那麼,是什麼讓女性在這一行掙不過男性呢?


同工同酬,但好崗位總是男性多


一個科室女醫生多少,和大學一樣,存在於學科之差別。

美國醫學網站Medscape的一份調研發現,所在專科是原因之一。醫院收入高的專科心臟科(12%是女醫生)、骨科(8%是女醫生)、放射科(14%是女醫生),女醫生占比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女醫生的平均工資。

骨科女醫生相對少,與骨科手術在各類手術屬於「體力勞動」相關。骨科醫生有時有點像「木工」,要扛腿、挫骨頭、打鋼板,確實要點力氣。

一位骨科醫生對《財經》稱,「我們科確實一個女性都沒有。」但他認為,這也是女性的主動選擇,「她們不來的,都是體力活,還要吃射線。」

他所在的科室,女性有兩種:護士和接受規培輪轉來的學生。「太累的活不會讓她們幹的,比如五六個小時的手術,除非學生主動要求。主任還是挺體諒女生的,他自己生的也是女兒。」

這位骨科醫生從業數十年,認識的女性同行不超過十分之一,「主要有些做細分學科的會有些女性,像運動醫學、手外科,但總體還是男的多。骨科創傷女性真的很少」。

一位醫學畢業生也觀察到,比較吃香的外科專業總是男多女少,女生的歸宿多為內科、婦產科、兒科。其中,內科和兒科都是公認比較「窮」的。

上述Medscape的調研也印證了,女醫生普遍集中在婦產科和兒科,糖尿病和內分泌科以及精神科的女醫生占比達到近一半。

護士群體也遵循了這個規律。男護士總能去收入更高的部門,比如手術室。上述骨科醫生所在的醫院,手術室護士薪酬比病房高1000元—2000元/月,這相當於月薪的10%—20%。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明面的理由是,手術室工作量比較大,更願意招男員工。深層次原因則可能是男護士稀缺,找工作自主權更大。到2021年底,全國500多萬護士當中,男性護士的比例為3%。

在不那麼需要體力的科室,好醫院、好崗位也傾向招男醫生。「我經歷過好幾波中醫學生找工作,女生都不太好找。」供職於某大型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一位醫生告訴《財經》。

有沒有生孩子、丈夫或男朋友,是不是本地人,都是用人單位招女醫生時顧慮的問題。特別是大醫院,前述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舉例,「同一批畢業生每年最多留一個,比如一年八個人五男三女,可能就留一個男的了,女生有些最後就去了基層社區醫院。」

多位醫生對《財經》表示,在同一醫院、同一科室、同類崗位、同樣的工作表現下,並不會出現歧視女性的情況。如果出現行業性的男女收入差,很大程度上應該與所在地區、醫院級別和科室有關。


職稱不低職務不高,「男性主導」固化性別差


和其他行業大同小異,男女醫護的待遇差異,也與男性在領導崗位占比更高有關。

二正四副,六位院領導,僅黨委書記為女性,這是長三角地區地區某三甲醫院的領導崗位性別比例;中層領導中,女性占比約在40%,集中於行政部門,如科技處,像醫務處那樣的核心業務部門,則由男性領導。這是一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女醫生的占比本就高於同業。

這種差異與男女醫生的學歷程度和職稱並不相關。在北京一家以內科病為主的知名醫院,60%以上女醫生學歷為碩士以上,男性則為53%;中高級職稱占比也沒有明顯差異。

女醫生的醫術也不遜於男性。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採集、分析了150餘萬例65歲及以上內科住院患者的信息,發現女性內科醫師在患者入院30天死亡率(女醫生11.07% vs 男醫生11.49%),和再入院率(女醫生15.01% vs 男醫生15.57%),都有更好的表現。

但是,男醫生似乎有更多機會成為科研領導者。2004年—2019年,前述北京醫院所有科研課題中,男醫生擔任負責人占比66%;他們往往更容易獲得省部級人才專項經費資助,占比達70%。相應地,男醫生學術成就也更高,在發表的SCI論文中,男性占82%,女性只占了18%。

「如果說要在學術圈裡被大家特別認可,還是男醫生有優勢。」一位外科醫生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男性的學術社交環境更好,「本來就男人多,大家比較聊得來,要是突然坐進來一個女生也蠻奇怪的」。

歐美情況類似。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在美國腸胃病學科領導職位中,男性出任了86%的主席、82%的部門主管、76%的項目主管和63%的副項目主管。骨科、心血管等科室亦有類似研究結果發表。

有意思的是,上述胃腸外科相關研究顯示,如果總負責人是男性,那麼科室主管也更有可能是男性(81%男 vs 18.8%女)。相反,擁有一名女性部門主管可能會導致項目主管的性別分布更加公平,女性占比可達54%。

女性主管少,也和女性在薪資談判、爭取晉升或加薪方面更溫和,往往不如男性那麼激進有關。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教授琳達·巴布科克(Linda Babcock)表示,女性不會太積極爭取自己想要的,「在三項獨立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為自己想要的東西進行談判」。


女性雖能打,更希望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女性在一些關鍵節點為家庭犧牲,影響了她們的職務晉升或學術表現。

劉欣和丈夫都是基層醫生,但她承擔了家中的大部分家務,「孩子爸爸上班比較遠,開車要40分鐘,他還是中層領導,很忙,最多只能在我要值班時輔導一下孩子功課。其他靠爺爺奶奶幫忙」。

中國醫師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醫師每周平均工作時間都在40小時以上;三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時,二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時,都大大超過40小時的法定工作時間。

這樣的工作負擔加上承擔家務和育兒,女醫生很容易精疲力盡。而劉欣在生老二時還出現了心衰,這讓她錯過了一次職稱晉升的機會。

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李梅霞等人2020年—2021年針對女醫生家庭工作角色衝突進行了一項調查,僅不到11%受訪者首選工作,46%選擇了家庭。

智聯招聘3月發表的《2023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68.8%的女性每天從事家務勞動1小時以上,遠高於男性的47.2%。特別是在孩子出生後,已婚已育的職場人中,近半女性認為爸爸基本沒有承擔家務和育兒責任。

只有不到10%的女性認為,丈夫在家務和育兒方面不比自己做得少。有趣的是,三分之一的男性自認為已經做得與妻子一樣好或更好。

對此,李梅霞等人指出,化解女醫生工作家庭角色衝突,不僅要自身努力,還需其他家庭成員主動參與家務勞動。醫院和社會則要給予制度保障,例如,醫院可結合自身條件,建立匹配的保育機構甚至是幼兒園。同時,通過家務勞動社會化,將原本由女性承擔的私人無償勞動轉移到公共經濟中,使女醫生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獲得職業上更大的發展。

此外,女醫生的職業生涯較短,也可能限制她們的發展。按規定,女員工的退休年齡是 55 歲。這就意味著,女性的醫生(博士),從醫學院畢業時,她的職業發展年限就只剩下 25 年了。正在醞釀的延遲退休制度或將帶來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