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好風物之肇慶篇:裹蒸、玉雕、燕窩、八卦村......這座城市很適合「養老」

消費者報道 發佈 2024-04-05T08:39:40.666358+00:00

在南粵之地,有著一座千年古城。這裡,背枕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是粵西咽喉之地。作為「西江明珠」「中國硯都」,肇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冬不見嚴寒,夏不見酷暑,山川毓秀,物華天寶。請跟隨著小編的步伐,來感受一下這個山水城市的另外一面。

在南粵之地,有著一座千年古城。

這裡,背枕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是粵西咽喉之地。作為「西江明珠」「中國硯都」,肇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這裡,冬不見嚴寒,夏不見酷暑,山川毓秀,物華天寶。請跟隨著小編的步伐,來感受一下這個山水城市的另外一面。


高要八卦村

位於肇慶市高要區回龍鎮,有一條聲名遠播的「八卦村」。

「高要八卦村」名叫黎槎村,始建於南宋。這些房屋依山而建,環水而設,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卦形排列,呈賀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玄機重重,風格獨特。

村中有主巷15條,橫巷84條,共99條巷道。整個古村呈大圍屋、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狀似八卦圓形,周邊是個圓形的護村池塘與環村大道,僅有南北兩個出口與外界陸路相通,又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

陌生人走進去很容易被巷道所迷惑,窄長的古巷看似相通卻已盡頭,看似盡頭卻還相連。


四會玉雕

「他山之玉,四會成器」。

四會因四水交匯而得名,與廣州、平洲、揭陽並稱廣東四大翡翠批發市場,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玉器專業加工和銷售基地之一。

而追溯四會與玉石的結緣,萌芽於清末民初。目前民間玉雕工藝在四會市東城、大沙、地豆、逕口、下茆等鎮(街道)傳承了近100年的歷史。四會市建有玉器街、玉器城、玉器天光墟等專業市場,共有玉器加工廠、場、店等4000多家。

四會玉雕多以緬甸玉石為材料,以十二生肖、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為主要題材。四會玉雕也非常注重造型設計,善用「巧色」技法,所雕琢的魚兒栩栩如生,達到了置水欲游的佳境。

2003年,四會市榮獲「中國玉器之鄉」稱號,玉城也就成為了四會市的城市簡稱。


懷集燕岩

坐落在粵西北部的懷集縣,有「中國燕都」之稱。

在懷集西南部的橋頭鎮有170多個岩洞,其中最大、最奇偉的要數燕岩,懷集著名的特產燕窩便產於此。

燕岩是我國內陸唯一的金絲燕窩產地。燕岩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內石筍如林,鐘乳石幔如花似玉。每年春分過後,便有金絲燕千百,從南海的海島崖穴遠飛而來,結窩於崖穴,繁衍後代。

懷集的金絲燕窩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窩肉」,它是金絲燕在崖壁岩隙間築巢時,口銜竹葉、松須等柔軟植物纖維,混合著唾液吐出來的膠狀物,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封開杏花雞

無雞不成宴,「雞」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

產於廣東封開縣的杏花雞,是廣東肇慶市的地理標誌產品,居廣東三大名雞之首。在清朝年間,杏花雞一直是用來向朝廷進貢的貢品。

和其他雞不同的是,杏花雞「顏值高」。它體形較小,形似「沙田柚」,有著柔順的毛髮,乾淨整潔又輕盈的模樣,體形小卻飽滿的身體……

封開縣坐落在北回歸線上,「山環水繞水環山」,為杏花雞提供了舒適的田園生活。杏花雞在封開縣內均有分布,年飼養量約100萬隻以上。

「天生麗質」的杏花雞,脂肉均勻,皮薄肉嫩,還能經得起「白切」的考驗。


肇慶裹蒸

裹蒸是肇慶傳統食品,似粽而非粽。本地人叫它「裹蒸」,不叫「裹蒸粽」。

早在漢代,西江兩岸城鄉居民就有春節包裹蒸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埕甑裹蒸香」,舊時習俗,肇慶裹蒸「年晚」就開始進行。

肇慶裹蒸是用當地的冬葉包,裡面放豬肉、綠豆、五花肉或者臘腸、鹹蛋黃,用具有特殊香味的冬葉裹在一起,放進裝著開水的大缸里,用柴火煲煮8至10個小時,直至五花肉、綠豆等香味融入糯米里。

做好的裹蒸食時甘香油滑,食後齒頰留香。除了自用外,還饋贈鄰里親友,乃至遠送粵港澳,寄寓了肇慶人對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望。

2009年10月,肇慶裹蒸製作技藝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7月,肇慶裹蒸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鼎湖紫雲谷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早已聞名遐邇,但是你知道端硯出產在哪裡嗎?

硯坑紫雲谷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東南郊爛柯山,擁有端硯開採、加工的悠久歷史,中國品質最好的端硯便出自於紫雲谷的老坑、坑子、麻子坑三大名坑。

整個山谷里分布著眾多的溪流、水潭、怪石,古樸斑駁的棧道邊上不時地鑲嵌著珍珠疊水瀑布,有著「廣東小九寨」的美譽。

由於在肇慶名聲遠不如七星岩、鼎湖山,目前前去打卡的人並不算多,是一個非常適合放鬆娛樂的小眾景區。


德慶古蓬村

以「自古蓬萊多仙境」而命名的古蓬村,享有德慶古建築之最的稱號。

位於肇慶市德慶縣永豐鎮東北部的古蓬村,擁有粵西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建於明清時期的古祠堂群。

村內保存有10多座明清時期的祠堂,村里還有雕樑畫棟的「鑊耳屋」50多座和紅磚古大屋150間。這些古屋祠堂上都刻有龍獅和各種獸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由於古蓬村人才輩出,得功者眾多,因此村內的鑊耳屋也越建越多。「鑊耳」象徵著官帽兩耳,只許有功名的鄉村使用,是當時家境殷實的標誌。

古蓬村被列為德慶縣文物保護單位、肇慶市首批名村、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20年,還登上了《人民日報》要聞四版「尋找最美鄉村」欄目。


廣寧竹編

肇慶市廣寧縣,是全世界最大的青皮竹生長地之一。在大山深處的廣寧,留有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寧竹編。

竹編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古老而悠久,遠古人類用竹搭棚遮風避雨,後來,民間藝人用竹篾編製成有形有態的藝術品,賦予了竹物文化內涵。

據了解,廣寧青皮竹節長柔軟,韌性好,特別適合於精細編織。竹編工藝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等工序,從鋸成竹節,剖成篾片,細分竹絲,到編織成竹編用具,再到後期去毛刺、防霉防蟲等,每道工序都由手工操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