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區別

周山圖文 發佈 2024-04-05T09:54:33.189094+00:00

宰相其實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比如伊尹為商湯的太宰,周公為武王和平王的太宰,太宰也就是宰相。最早有關丞相的史冊記載出自《史記·秦本紀》。

提到宰相,我們就會想到「宰相劉羅鍋」。

說到丞相,我們第一個會想到三國時期的「曹丞相」。

宰相其實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比如伊尹為商湯的太宰,周公為武王和平王的太宰,太宰也就是宰相。

最早有關丞相的史冊記載出自《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樗里疾以智慧聞名於天下,「智囊」這個詞語就是根據他的典故演變出來的。而甘茂出身秦國貴族,十二歲拜相的甘羅便是他的後人。不過自權相呂不韋亂政之後,相國一職常年空置,作為副手的丞相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設左右丞相,丞相制真正開始在歷史舞台上大放光彩。一直到明朝初年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餘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但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其實並不長 。

有時候,宰相和丞相是分不了很清楚的。

那麼,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呢?

1、性質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比如三國時期廢除相國官職以後,丞相的職責,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2、地位
丞相,一人之下(皇帝),萬人之上。

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所以說,丞相就是比宰相等級要高的。

3、特點

丞相只有一個人。

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唐朝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最後通過甲骨文來了解一下「丞」和「宰」字的本意。

「丞」 本義是救援、輔助。商甲骨文下邊是一坑穴形,中間有人陷入,上邊有一雙手在拉救,救助的字義十分明顯。此字後加 「手」 寫作 「拯」 ,專作拯救義; 而 「丞」 字則多用於輔助。如幫助皇帝做事的大臣稱 「丞相」 ,幫助縣令工作的副職叫 「縣丞」 。

「宰」字最初是充當家奴的罪人,後指輔佐帝王的長官,如宰相。因宰有生殺權,故也指殺牛羊為宰牛羊。《說文》: 「宰,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從宀, 從辛。 辛, 罪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