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枕夢子 發佈 2024-04-05T10:40:40.229495+00:00

緬甸也是一個有著多個不同民族的國家,其中緬族人在緬甸的中心地帶成立了一個蒲甘城,而在緬甸史上首個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便是由蒲甘聯合周邊其他的小國組建起來的。

緬甸也是一個有著多個不同民族的國家,其中緬族人在緬甸的中心地帶成立了一個蒲甘城,而在緬甸史上首個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便是由蒲甘聯合周邊其他的小國組建起來的。

蒲甘地處緬甸的交通要道,有著異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剛開始還挺不起眼的,但是出人意料的建立起了一個國力強盛的統一緬甸的封建政權。

這個歷經四百多年的超級王朝,最後在治理過程中,由盛轉衰。

既有其治理不當、大興佛塔、國民經濟衰敗等內部原因,也有外族日益強盛、蒙古大軍進攻等外部原因。

蒲甘王朝的的崛起

蒲甘王朝的建立,有著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歷史、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

偉大的蒲甘王朝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呢?其實蒲甘王朝的成立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繁榮的經濟基礎,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都是致使蒲甘王朝崛起的原因。

首先是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起初蒲甘城只是一個小城鎮,它是在公元850年成立的。蒲甘城位於緬甸的中心地帶。這裡是緬族的種族聚集地,緬族是當時緬甸最大的民族。

緬甸除了緬族以外,還有北部的撣族、南部的孟族和東南地區的高棉族,還有西部地區的若開族。

因為蒲甘城的交通樞紐的位置,非常有益於緬甸中部地區的民族的團結統一,使得它與周邊各個民族的聯繫都緊密相連。

前文說到蒲甘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並不僅僅只是它的交通樞紐位置,還有這裡有非常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地,當時緬甸的非常重要的經濟來源就是發展農業。

據歷史記載,蒲甘這一帶種植的農作物非常之豐富,不僅僅有水稻,還種植芝麻,棉花,玉米等,還有其他的各種蔬菜和水果,這時的蒲甘一帶的農業已經有相當大的發展規模了。

在阿奴律陀在位的時候,在蒲甘一帶修建了各種水利工程。有了這些,緬甸中部地區就不再受到乾旱的困擾,使得農作物的產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國家的糧食豐富了,經濟也發展起來了,為國家的軍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這就為了後面發動統一緬甸的戰爭奠定了經濟與軍事基礎。

蒲甘一帶有著深厚的歷史傳承,其實這裡曾經是一個文明的古國,在我國唐朝時期稱這一帶為「驃國」。驃國曾經由羅摩王朝統治的,曾一度有過十分強盛的國力,周邊有十多個附屬國,還有將近三百個部落和九個城鎮。

當時驃國的經濟十分繁榮,也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比較出名的是石刻和鏤空雕刻,這些優秀的手工藝文化一度還傳到了唐朝。

雖然到蒲甘王朝成立的時候,已經距離驃國時期很久了,但是給緬族人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文化文明為蒲甘文化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興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逐漸走向滅亡的的?其實,在12世紀後期,撣族及其他各族的逐漸強大,統治中心的蒲甘王朝的並沒有隨之強盛,而是開始慢慢走向衰退,最後改朝換代,被撣族取替,就此退出歷史舞台。

元緬戰爭,直接導致「蒲甘王朝」的滅亡

蒲甘王朝存在的時候正是中原元朝統治時期,元朝是出了名的好戰,而忽必烈又是一心想要擴張國土。剛開始忽必烈並沒有打算直接出兵攻打蒲甘王朝,只是派了使者去,想要打通外交關係,但是這期間卻發生了一件有點搞笑的事件。

元朝的使者到蒲甘王朝去覲見國王的時候,因為沒有按照緬族的「脫鞋」禮儀,而被當時統治的君王殺死了。

所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蒲甘的統治者,知道自己已經犯下了大錯,此消息傳回去勢必會惹怒元朝君王。所以他們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下手為強,發兵攻打雲南地區。

這一舉動直接惹怒了忽必烈,他立馬從中央派精銳部隊去援助雲南,正式對蒲甘王朝發起了進攻。兩朝國力一對比,孰強孰弱一看便知,毫無意外,蒲甘王朝敗了。

那元軍竟然已經打敗了蒲甘王朝,為什麼後面又是撣族人取代了他們呢?

原來當時蒙古大軍已經攻占了蒲丹王朝,並且軟禁了蒲甘王,但是由於緬甸那一邊的惡劣的氣候,蒙古士兵們沒有辦法適應,不得不先撤離緬甸。

要知道當時撣族,孟族、若開族分布在蒲甘王朝的四周,與緬族的逐漸衰敗不同的是,這一些部族他們都在逐漸的強大,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慢慢的壯大,其中撣族的威脅最大。

撣族從西南方向開始逐步的入駐到了緬甸境內,和緬族人一起居住,甚至有一大部分的撣族人已經在緬甸境內安定了下來,於是在蒙古大軍撤離之後,一直在伺機而動的撣族就抓準時機一舉進攻,從而控制了蒲甘王朝以及緬甸的領土。

從蒲甘王朝的國情出發,簡析其走向衰敗的原因

1.成也佛教,敗也佛教

蒲甘城是有名的「萬塔之國」,至今還保存了3千餘座佛塔!其實一開始蒲甘王朝的統治者引進佛教是為了使王權得到鞏固,當時佛教已經成為緬甸各國占領導地位的宗教。

偉大的王朝開拓者阿奴律陀王也是通過發動宗教戰爭才得以統一了緬甸,成立了蒲甘王朝。

所以蒲甘王朝成立之後,他更是大力的倡導佛教,把佛教尊為蒲甘王朝的國教。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蒲甘的歷代的君王都非常的推崇佛教,在國內大興土木,四處建造佛塔。

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很大一部分的國民都盲目崇拜佛教,認為做僧人會受到國家的尊重和供養,所以大批國民都出家為僧。但是國家又要建造那麼多的佛塔,勞動力就嚴重不足。

不得已,統治者就花費巨大的財力去招攬農民來服役,就為了修建佛塔。

這樣一來,大部分農田都荒廢了,農業又是緬甸主要的經濟來源,進而使得國家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另外,飽受壓榨的農民最終也紛紛選擇奮起鬥爭,發動起義,反抗蒲甘王朝的統治。一時間,國內戰亂四起。經濟受創,百姓離心,王權統治危矣。

2、統治階層的逐漸腐敗

蒲甘王朝剛開始只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蒲甘城,最後是在偉大的阿奴律陀王的帶領下才成立了緬甸史上首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制度的王朝,後來也是在阿奴律陀王的統治下漸漸強大起來的。

但是蒲甘王朝在四百餘年的統治期間,一共更換了15位國王。俗話說,創業容易,可是守業難啊。後世的統治者們並沒有恪守前人的艱苦奮鬥的治國之道,而是過分貪圖享受,使得整個統治階級內部已經腐敗不堪。

他們不管普通的黎明百姓生活得有多困苦,為了支撐自己的奢靡生活,只會一味的壓榨和剝削農民。據記載,當時農民的負擔非常嚴重,不僅要向地區的諸侯們交納土地的租金,還要向朝廷進獻各種貢品,比如珠寶,金銀,大象等。

久而久之,百姓怨聲載道,民眾基礎漸漸瓦解,國內起義頻發,政局並不穩定。

3.國內土地資源與奴隸資源管理不當,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命脈

都知道,緬甸的的發家之本是農業,而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就是土地資源與勞動者。

在蒲甘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統治者就將土地資源牢牢的掌控在手中,土地是被王權所壟斷的。

但是發展到了後來,蒲甘王朝的統治者以捐贈的形式分給寺廟,以分封的形式分給朝廷官員,就這樣把手中的土地資源逐漸的分散了出去,君王可以掌控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自然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就逐漸減少了。

而且給捐贈給寺廟這一部分土地,它是不能產生任何經濟效益的。因為寺廟不用繳納稅收,也不是用作經營的,所以這部分的土地相當於廢了,沒有給國家帶來任何的經濟收入。

而王朝的寺廟又特別多,需要用掉大部分的土地資源,後面都超過了君王手裡的土地資源了。

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使得統治者又將魔爪伸向底層的民眾。

當時王朝里是有大量的奴隸的,奴隸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勞動生產力,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蒲甘王朝時期非常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地廣人稀,土地資源很豐富,但是農民的數量很少。

可以說,奴隸是當時重要的國家財產。然而,後面奴隸的控制權卻沒有掌控在統治者手中,這就加速了王朝的衰敗。

結語

回顧整個蒲甘王朝的興盛到衰敗,雖說是外國的進攻直接導致了它的滅亡,但其實長期的內部消耗也是其由盛轉衰的重要因素。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大肆建佛塔,勞民傷財的,可以說「成也是佛,敗也是佛」。

剛開始是為了鞏固王權才引進了佛法,也正是因為統一了佛教的領袖地位而得以成立了蒲甘王抽。但是後來佛教的勢力太過強大,反而成立國家的負擔,拖垮了整個國民經濟。

王權的逐漸削弱,國民的一步一步離心,還有那一座座花費巨大財力人力修建起來的佛塔,正在一步步侵蝕國家的財產與勞動力,從內部已經潰爛了,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導火索,這座看似固若金湯的王城,就會全線坍塌。


參考資料

《緬甸史》

《蒲甘—現代緬甸的起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