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緬甸歷史上的奴隸與奴隸制

枕夢子 發佈 2024-04-05T10:49:49.998825+00:00

說起緬甸,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由於歷史原因,緬甸雖然和印度、中國皆有交流,但關係更偏向中國。許多人對緬甸的印象就是窮和犯罪率高,另外就是政局不穩,軍政府經常鬧推翻。而關於緬甸之前的歷史卻一無所知,甚至它有多少歷史時間的存續都不清楚。

說起緬甸,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由於歷史原因,緬甸雖然和印度、中國皆有交流,但關係更偏向中國。

許多人對緬甸的印象就是窮和犯罪率高,另外就是政局不穩,軍政府經常鬧推翻。而關於緬甸之前的歷史卻一無所知,甚至它有多少歷史時間的存續都不清楚。

其實緬甸的歷史往前追溯的也有上千年,並且奴隸制存續的時間比中國還長。

緬甸歷史上存續過多少王朝,奴隸制從什麼時候開始

一個制度的確立,往往和一個國家的政權體制和生產力發展有關,因此要了解緬甸的奴隸制發展,最好就是從它的政權更替方面先做了解。

對於緬甸的記錄,中國與外國各有不同,中國對其緬甸的最早記載實在漢朝,當時有一個叫做「撣國」的邊陲小國,它與當時的永昌郡之外。

根據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的記載:「緬人古朱波也,漢通西南夷後謂之撣,」可見緬甸在漢朝時間就已經存在,而最早的統治國家就叫撣國。

西南地區的國家在這個遠古時期,對漢朝一般都比較畏懼其武力,所以與漢朝都保持著較為親密的外交關係。

根據《後漢書·西南夷傳》就記載過一段撣國給漢朝進貢的內容,即:「永元九年,激外蠻夷及撣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 。」

裡面提到當時的撣國國王不僅向漢朝進貢了不少金銀珠寶,同時還同時有無數精通奇技的能人覲見漢朝皇帝,這些人由當時一個叫做封雍的人帶領,後來漢朝把對方封為大都尉。

歷史上關於撣國進貢的次數有不少,可見在漢朝時期緬甸一帶已經形成王國體制,並且還有一些諸如小君長一類的官職,可見當時緬甸已經開始有社會等級的出現,雖然歷史上關於撣國的歷史文獻還不多。

但從目前緬甸地區還是各族林立,地方政權對中央的抵制力還非常強的情況來說,緬甸應該在這個時候還處於中國三皇五帝時期的部落文明階段。

除了撣國,歷史上記載的緬甸政權還有好幾個,比如一個在南部建立起來的孟人王國,也是大概在漢朝時代出現,與撣國應該屬對立性的政權。

但由於史料記載的不完善,中國學者無法對緬甸這一時期的社會性質進行深入研究,因此無法確定這個時候的緬甸是否已經誕生奴隸制。

而真正對緬甸的古代社會有一個較全面了解的是唐朝的膘國。

最早有奴隸存在記錄的緬甸政權,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如果說之前撣國、孟人王國是部落文明性質,那麼在唐朝出現的膘國這是一個已經具有真正意義國家性質的政權,並且其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高度也遠超之前的朝代。

目前學者從膘國都城挖掘出來的各種工藝品,無論是日常所見的銅珠、手鐲還是雕像等,其精緻程度和當時的唐朝相比也不差多少,可見當時的鏢人已經具備一定手工業和鋼鐵冶煉水平。

而對緬甸奴隸有所記載的也是在這個時候,《新唐書·漂國傳》記載 : 「王出,輿以金繩床,遠則乘象,殯史數百人」,所說的繽史可能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奴隸。

不過這些奴隸顯然只是王國財產的附屬品,而並不具備生產能力,而這時候膘國內出現的奴隸,大多也只是為王族或者上層階級所有。

比如根據專門記載偏遠地區的蠻夷或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蠻書》記載;「貴家婦女, 皆三人五人在旁持扇。」

當時膘國的奴隸雖然用於服務上流人士所用,屬於家內奴隸的一類,並不屬於緬甸社會古代生產力組成部分,而根據現代中國對緬甸歷史有所了解的學者說到,膘國當時負責社會生產的,應該是一群名叫村社農民的緬甸底層。

由此可見此時的膘國還沒有完全脫離奴隸制的枷鎖,仍處於封建體制和奴隸制相結合的存在,但從目前對膘國的歷史記載來看,膘國雖然已經出現了奴隸,但卻沒有具體的奴隸制管理制度,或者說歷史學者還缺乏這方面的文獻參考。

因此無法認定膘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奴隸制國家,而到了9世紀的蒲甘王朝時期,真正關於緬甸奴隸制制度的記錄才出現。

這些記錄大多從碑銘中找出來,可見這時期緬甸奴隸制的發展開始和佛教的發展扯上關係,因為目前在蒲甘王朝留下了的數百塊碑銘中,有過半數提到過奴隸等詞語。

而緬甸是碑銘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每當緬甸興建出一個佛塔,就會在附近立下一個碑銘,記錄當時進佛塔進貢、祈禱和施捨等內容。

而在佛教最為盛行的蒲甘王朝,奴隸很多情況下除了服侍當權者,其次就是被用於擁有奴隸者對佛塔的進貢,根據這些碑銘記錄的內容,不少施捨和朝拜者都喜歡將自己擁有的奴隸捐贈給佛塔或者附近的寺廟,以表示自己對佛教的尊崇。

這些捐贈奴隸人有很多,從國王到官員,甚至一些富商、地主都會這麼做,而他們捐贈的理由有的時候不是因為去佛塔祭拜時才這麼做,有的時候這些遇到什麼好事時候,為了喜慶也會向其他人捐贈奴隸。

比如公元1世紀時,蒲甘王朝的某位國王因為自己的愛妃生了一個兒子,他感到很高興,所以為了慶祝,就直接往對方賞賜了上千奴隸。

又比如在(公元1198年)蒲甘王朝的那羅波帝悉都王在一座佛塔的興建完成後,在安置塔頂過程中,為表達對塔內僧人的尊重,向其贈送上千名奴隸,這些記錄都是從碑銘中查找出來的。

雖然碑銘有很多關於奴隸捐贈的部分,都沒有明確捐贈者的身份,但從這些其他有名字記錄的捐贈者來看,其餘的捐贈者應該也是非富即貴的人,而且捐贈的數量都以上千,或者上百人。

有學者計算整個蒲甘王朝對佛寺和其他人捐贈奴隸累積達到上萬人。

在古代一個如此需要勞動力人口的時代,緬甸居然每次都把奴隸捐數達到上千人次,可見當時的蒲甘王朝的主要人口類型就是奴隸,又或者說緬甸在這一時期的奴隸人口在快速激增。

所以才有充裕奴隸人口給佛廟佛塔當免費勞動力,因此有不少學者都把此時的蒲甘王朝定義為奴隸制國家。

不過對於這種觀點,也有人表示不認同,比如上海歷史學家賀聖達同志認為,奴隸制社會和奴隸社會是兩種不同存在,奴隸制社會是將奴隸納入到社會生產體系方面,把他們作為國家生產力的組成部分之一,那才能叫奴隸制社會。

而蒲甘王朝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只是作為封建統治者從屬產品,真正肩負其國家生產力發展是村社制度下的農民,因此此時的蒲甘王朝應該是一個以封建體制為主體,以奴隸制為彌補的雙體制國家。

然而從碑銘的內容來看,每次捐贈數千人的奴隸,其數量也不少,這些人明顯不可能是村社農民,那這些奴隸又是從何而來,又是因何變成奴隸的。

蒲甘王朝的奴隸來源是什麼

其實即便是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王朝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奴隸,這些奴隸有的是部分人民犯事後被貶為奴隸的,或者從對外征戰成功後,把部分的外國人口充當奴隸,蒲甘王朝和之前多個公國也是如此。

從已經的緬甸歷史發展來看,緬甸奴隸大概從以下三種渠道,一種就是對外征戰的掠奪。

比如蒲甘王朝開國皇帝阿奴律陀王,就在統一緬甸的過程中,一次拿下了孟人王國的三萬人當戰俘,這戲戰俘被送回國內後,就成了蒲甘王朝上層階級的戰俘。

其次就是從周邊的人販子中買來,緬甸自古與多國相連,所以與國外的交往也很密切,人口販賣就是從這裡來的,而被賣到蒲甘王朝的奴隸,除了有緬甸存在的孟人、高棉人、克倫人以外,也有不少外國人,其中以印度人最多。

比如一塊建立於1198年的碑銘,就記載了緬甸的那羅波帝悉都王,把50名印度人捐贈給佛廟的內容。

其次還有其他國家人,比如當時的中國也有一些被拐賣到這裡,這些被拐賣者大多以外籍和非緬族為主。

其次還有一種國內因為犯罪或者經濟問題,從平民變成奴隸的人,這些分別是罪犯和債務奴隸。

前者基本上一生都只能當奴隸,後者自己則可以在自己財力足夠的情況下,通貨自我贖身脫離奴隸身份,但大多數人難以做到,很多人往往一輩子為奴,則一輩人難以翻身。

總結

奴隸制和封建制並存在亞洲諸多國家並不少見,並不少只有緬甸,中國歷代王朝,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都存在這種的社會環境。

因此有不少學家認為,研究奴隸制在一個封建王朝中的成分占比,是確定這個政權在封建時代文明程度高低的標誌。


參考文獻

《天下郡國利病書》的記載:「緬人古朱波也,漢通西南夷後謂之撣,」

《後漢書·西南夷傳》就記載過:「永元九年,激外蠻夷及撣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 。」

《新唐書·漂國傳》記載 : 「王出,輿以金繩床,遠則乘象,殯史數百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