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精選故事734、無力回天崇禎帝

正史故事 發佈 2024-04-05T11:04:20.994138+00:00

崇禎皇帝上台僅三個月,就一舉摧毀閹黨勢力,把大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這表明他不是庸碌無能之輩,而是一個有為君主。

崇禎皇帝上台僅三個月,就一舉摧毀閹黨勢力,把大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這表明他不是庸碌無能之輩,而是一個有為君主。從《明史》記載來看,也確實如此。

崇禎皇帝登基以後,讓大臣們起年號。大臣們自然要選一個好聽的年號,經過眾議,選了一個「乾聖」。崇禎不同意,說:「朕何德何能,安敢用聖字?」大臣們再選一個「興福」,崇禎猶豫著說:「中興當然好,可是,很難實現。」大臣們又選一個「咸嘉」,崇禎仍不滿意。最後選了一個「崇禎」,是吉祥平安的意思,終於符合了崇禎的心意。看來,崇禎皇帝有自知之明,對明朝日益衰落的狀況也很了解,因此,他不奢望實現中興,當個聖君,只希望能夠平安,保住大明江山。

當時,明朝已是江河日下,人心離散,內憂外患,要想平安,也很不容易,崇禎皇帝必須勵精圖治,殫精竭慮。在這方面,崇禎皇帝做得很不錯。《明史》說,崇禎帝在位十七年,慨然有為,不戀聲色,憂勤惕勵,竭力治理國家。

崇禎皇帝每天雞鳴起身,上朝理政,白天與大臣們商討國事,處理政務,晚上批閱奏章,常常徹夜不眠。遇有緊急軍情,崇禎連續幾晝夜不休息。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宮中沒有任何娛樂和飲宴活動。

有一次,崇禎皇帝去慈寧宮拜見劉太妃,劉太妃是他的祖母輩。崇禎在等待劉太妃的時候,竟然坐著睡著了。劉太妃拿來錦被給他蓋上,也沒有驚醒他。崇禎皇帝睡了好長時間,醒來後向劉太妃道歉,說國事太多,已經兩天沒睡覺了。劉太妃心疼,祖孫倆抱頭哭泣。

崇禎皇帝除了勤政之外,還勤奮好學,四書五經、《大學衍義》、《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典籍幾乎朝夕不離手。崇禎皇帝不愛美女聲樂,生活節儉,吃穿都不講究。他當了十七年皇帝,宮中沒有搞過任何建築,也沒有置辦新的器具。

像這樣勤政、節儉、好學、不愛女色的君主,應該是一位不錯的皇帝,在明朝歷史上也不多見。崇禎皇帝如果生在萬曆之前,應該頗有作為,成為明君;可惜,在他當皇帝的時候,明朝破船四面漏水,即將沉沒,崇禎皇帝無能為力,只能當個亡國之君了。當然,崇禎皇帝自身也有很多失誤,對明朝滅亡負有重要責任。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由於長時期的積累,內外環境極其惡劣,各種矛盾極其尖銳,至少有四個方面的重大問題,崇禎皇帝無法解決。

一是黨爭。崇禎皇帝剷除閹黨,重用東林黨人。然而,東林黨人並不是個個都是君子,閹黨中也有賢臣。崇禎皇帝打破了原來的權力制衡,又形成了新的黨派之爭。在崇禎時期,朝廷內鬥十分嚴重,黨派之爭持續不斷。

在這方面,崇禎皇帝負有重要責任。崇禎皇帝沒有用人之能,不能知人善任,加上他性格嚴苛、猜忌、多疑,剛愎自用,不相信大臣,十七年中竟然更換了五十多名內閣大臣和十七個刑部尚書。最後,崇禎皇帝又重蹈覆轍,重新信任和重用太監。在崇禎時期,君臣之間、大臣之間互相利用、互相爭鬥、互相仇恨。嚴重的內耗,導致中央統治集團渙散無力。

二是天災。崇禎皇帝命不好,他在位期間,正處於小冰河時期最嚴重的時候。小冰河時期是一種自然現象,這個時期,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自然災害頻發,夏天大旱、大澇交替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都狂降暴雪。小冰河時期周期性出現,許多年才有一次,不幸被崇禎皇帝撞上了。

有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在登基的第二年,北方持續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民眾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由於沒有糧食,崇禎下令裁撤各地驛站。驛站士兵李自成失業,不得已參加了起義軍。

公元1630年至1633年,陝西連續發生水災、旱災、蝗災,顆粒無收,蓬草樹皮都吃光了,人們只能吃觀音土,許多人腹脹而死。所以,明末農民大起義在陝西形成了高潮。

公元1640年前後,華北兩次爆發大規模鼠疫和其他烈性傳染病,華北大地十室九空,死亡人數達千萬以上。

這種持續時間很長的嚴重自然災害,在正常情況下都難以抵禦,何況明朝已經窮途末路了。所以,有不少學者認為,嚴重的自然災害,是摧垮明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過去分析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只強調人的因素,歸咎於朝廷腐朽。這固然是一個重要的主因,但自然災害這個客觀因素,也不能忽視。歷史上有許多政權,都是因為自然災害引發農民大起義,導致政權垮台。筆者曾在《新視角讀〈漢書〉》中,寫過一篇《大災荒摧毀王莽政權》,闡述了這一觀點。

三是內憂。推翻明朝的農民大起義,不是在崇禎時期開始爆發的,而是在崇禎時期達到了高潮。早在萬曆時期,農民起義就持續不斷。公元1588年,劉汝國聚集上萬人起義,活動在安徽、江西、湖北交界處;第二年,李園朗、王子龍又在廣東起義;從公元1600年到1622年,浙江、福建、南京、山東等地,都發生了多次規模不一的農民暴動。

到了朱由校時期,由於皇帝怠政、魏忠賢專權、朝廷混亂,大規模起義開始興起。公元1627年年初,陝西渭北爆發了王二起義,不久又爆發了陝北府谷縣王嘉胤起義,由此拉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後來,高迎祥被推舉為起義軍首領,自稱闖王。由於自然災荒嚴重,饑民遍地,起義隊伍迅速擴大,轉戰河南、陝西、湖北、四川等地。李自成、張獻忠都屬於高迎祥手下猛將。

高迎祥犧牲之後,李自成繼稱闖王,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張獻忠也獨樹一幟,擁有數十萬人。朝廷屢次派兵鎮壓,但無法將其消滅。

明末農民大起義,沉重打擊了明朝統治,引發社會劇烈震盪,動搖了大明江山根基,成為明朝十分嚴重的內憂。

四是外患。後金在薩爾滸大捷之後,開始頻繁進犯明朝,攻占了鐵嶺、開原等地。在薩爾滸之戰中逃脫的總兵官馬林,在開原之戰中戰死。朝廷派名將熊廷弼經略遼東。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為主,聯合朝鮮牽制後金,卓有成效,暫時遏止了後金的攻勢。可是,熊廷弼受東林黨人牽連,不久被魏忠賢殺害了。

在朱由校時期,努爾哈赤親率大軍,攻占瀋陽、遼陽,占領了遼東七十餘城池。努爾哈赤將國都遷往瀋陽,繼續向南進兵。

朱由校破格提拔袁崇煥,去遼東戰場抗擊金軍。袁崇煥胸有智謀,善用大炮,連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暫時穩定了局勢。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後去世,有的說是病死的,有的說是被袁崇煥用大炮轟死的。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繼位,將大金國改為大清,此後明金戰爭被稱為明清戰爭。

袁崇煥在遼東立有大功,卻被魏忠賢的黨羽冒領。連閹黨成員霍維華都看不下去,上書為袁崇煥鳴不平,魏忠賢根本不聽。袁崇煥為人正直,不肯與閹黨同流合污,被魏忠賢免官回鄉。

皇太極起初懼怕袁崇煥,即位後曾與袁崇煥議和,如今魏忠賢幫他驅逐了袁崇煥,心中大喜,立即組織兵馬,繼續攻打明朝。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面臨黨爭、天災、內憂、外患這四大問題,根本無法解決,因而他不能挽救明朝滅亡的命運,無力回天。

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面臨的燃眉之急,是抵禦清軍的進攻。於是,崇禎皇帝重新起用袁崇煥。袁崇煥身負重任,再次奔赴遼東戰場,繼續大顯身手。請看下一集,抗清名將袁崇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