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三國鼎立時代:同樣充滿權謀與戰爭

枕夢子 發佈 2024-04-05T12:04:29.676595+00:00

沒過多久,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蒲甘王朝覆滅,緬甸境內進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有能力的大族割據一方,成為一方豪強,一時之間混亂無比。

公元1287年,元朝擊敗蒲甘王朝的軍隊,蒲甘城破,至此蒲甘王朝成為元朝在東南亞的「傀儡王朝」,國王那羅梯柯波帝失去王位。

沒過多久,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蒲甘王朝覆滅,緬甸境內進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有能力的大族割據一方,成為一方豪強,一時之間混亂無比。

其中,公元1287年瓦里魯稱霸下緬甸,是為「勃固王朝」;公元1364年德多明帕耶建立「阿瓦王朝」,以阿瓦城作為首都;

公元1531年,莽瑞體建立「東吁王朝」,首都正是緬甸——這三個王朝對峙的時間,正是緬甸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40年混戰的開始

作為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曾經創造過疆域遼闊、兵強馬壯、農業經濟迅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盛世」,最重要的一點是,它首次統一全緬,是第一個創造出統一王朝的時代;

然而,「盛世」只是一時的,蒲甘王朝到底還是沒能逃過盛極而衰的「魔咒」。

從12世紀開始,只知道紙醉金迷、鋪張浪費的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味壓迫平民百姓,導致廣大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怨四起;

而為了反抗越來越暴虐的統治階級,民眾為了生存不得不起義,境內戰亂四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時期,將南宋滅亡元軍建立了元朝,元朝統治者對蒲甘王朝覬覦已久,將南宋殘餘軍力整合之後,便浩浩蕩蕩向蒲甘城進軍。

公元1287年,蒲甘城破,末代統治者那羅梯柯波帝失去了他的王位,接下來的幾代統治者,都是由元朝皇帝決定而成,換言之,那時候的蒲甘王朝其實已經變成了元朝手中的傀儡,根本沒有一點自主權。

學習過元朝歷史的都知道,元朝的等級制度比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嚴酷,而這種嚴酷又從中原復刻到了緬甸,本就就已經沉重的賦稅而要起義的平民百姓再次認識到,如果不推翻這個如惡魔般的王朝,受難的只要有他們自己;

而在原本的起義中便已經得到一定勢力的各地豪強也認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好機會!於是,各地紛紛起義,妄圖給這個已經走到末路的王朝送上最後一擊,在這群人中,瓦里魯是那個最先實現「夢想」的人。

公元1287年,孟族人瓦里魯趁著蒲甘王朝回天乏術之際,帶兵稱霸下緬甸,並建立了勃固王朝。

瓦里魯是有心爭奪整個緬甸的,但他也明白,內有尚未完全滅絕的蒲甘王朝以及眾多地方勢力,外有元朝正在虎視眈眈,哪怕他成為緬甸境內勢力最大的一方,也會因內外交困而亡。

於是,在1298年,勃固王朝派遣使者向元朝廷稱臣,主動成為元朝在緬甸的新的附庸,以此來向中原朝廷示好。

果然,在勃固王朝與其他地方勢力征戰的時候,中原朝廷並沒有在他們背後捅刀;當然了,也沒有施以援手,只是作壁上觀,看起來更像是想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套。

勃固王朝的建立如同起跑的指令槍,槍一響,其他勢力就該「跑」起來了。

在勃固王朝之後,各方勢力再也不管氣息奄奄的蒲甘王朝了,他們爭相將自己的地盤稱為「國家」、「王朝」,妄想成為第二個「阿奴律陀」。

然而成功哪是那麼容易複製的。

在不斷的混戰中,也就只有兩個勢力——阿瓦王朝和東吁王朝,能夠與勃固王朝鼎足而立。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勃固王朝是蒲甘王朝還存在時誕生的「反叛者」,那麼阿瓦王朝就是「篡權者」。

阿瓦王朝的建立者是曾經篡取過緬王政權的撣族人的後裔德多明帕耶,1364年他在德達烏縣境內成立阿瓦王朝,我們現在所說的「緬北」,其實就是阿瓦王朝當年的所在地。

同勃固王朝一樣,德多明帕耶也向元朝廷示好,向他們稱臣,以求元軍不要「搗亂」,讓他們安心「內戰」。

至於最晚建立的東吁王朝,他的成立者莽瑞體可不一般。

相比起上面其他兩個王朝,東吁王朝是真正的緬人後裔,把他們這支放到我國的三國時代中,就相當於是昭烈帝那一支,是實實在在的「皇室正統」。

而領頭人莽瑞體更是少年英豪,十來歲出頭便已經是實打實的「老將」,他文武雙全,帶領著緬人軍隊東征西戰,將下緬甸各個勢力收歸旗下,最後統一下緬甸,並建立了東吁王朝,首都正是緬甸。

當莽瑞體宣布東吁王朝建立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也算是正式成立了。

「四十年戰爭」的開始

數學中有個理論: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同樣的,緬甸的「三國時代」也是自蒲甘王朝後最穩定的一個時代,然而這一個平衡在勃固國王頻耶宇去世後背打破了。

勃固國王頻耶宇是一個以武力征服的國王,他在位期間一直在外征戰,想要吞併其他國家,憑藉著武力他讓這個王朝的領土得到了快速擴張,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這樣的一位國王帶出了的臣子不是虎狼之師便是精明之徒,他還活著時尚能壓得住,他一死,匆忙登基的小國王變成了「惡狼」們眼中的「香餑餑」。

而第一個妄想啃食「香餑餑」的便是新國王的親叔叔渺彌候。

渺彌候是個有野心但沒能力的人,他看著年輕的侄子上位,那顆不臣之心便開始蠢蠢欲動,但他自己明白,槍打出頭鳥,如果他敢妄動,那群同樣覬覦王座的「惡狼」是不會放過他的。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請阿瓦王國幫忙攻打自己的國家,到時候他做國王,將勃固送給阿瓦做屬國——這個「好主意」跟石敬瑭送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沒什麼兩樣,都是一丘之貉。

於是,渺彌候致信給阿瓦國王,在心中他痛斥自己的侄子,稱侄子是「不孝子」,老父親屍骨未寒就搶了王位,明里暗裡都在說侄子不配當王;

還說如果阿瓦國王能夠幫他將侄子趕走,來日待他登上王座,必定帶領全國向阿瓦國王俯首稱臣。語氣之卑微,相信如果頻耶宇在天有靈,也會被氣得活過來。

阿瓦王國對勃固王國覬覦已久,因為勃固的位置位於海濱,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如果能夠得到勃固王國,他們就能夠進一步控制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

但是,如果這只是勃固王叔侄兩個人想出來的詭計,目的就是為了騙他們出兵,一網打盡,那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於是,阿瓦王一邊派探子前去探查勃固王國內的事,一邊和臣子商量這件事到底應該怎麼操作;沒多久,探子回報消息,「新帝根基未穩,渺彌候叔侄關係不和」,這下阿瓦國王放心了,他立即點兵,派人出征勃固!

阿瓦和勃固的戰爭持續了兩年,最後阿瓦失敗、渺彌候以「叛國罪」被處決,阿瓦不得不與勃固締結和約。

想想也是,既然以前攻不下,難道有一個無用渺彌候就能改變失敗的幾句嗎?

然而,這一次締結和約並不代表著兩國從此太平無事,因為他們中間出現了一個「第三者」——阿拉干。

阿拉干也是一個勢力較大的國家,但跟阿瓦比還是有點差距,所以當阿瓦兵臨城下時,阿拉干國王慌忙出逃,他逃跑的地方正是勃固王國。

一方面,勃固國王為抑制阿瓦過快的擴張速度,另一方面因為阿拉干國王承諾的利益,勃固王選擇與阿瓦再次開戰。

這次交戰雙方各有勝負,國王們還想繼續打下去,但國力和人民卻經不起這樣的消耗了,無奈之下三國再次議和,為了表達誠意阿瓦王甚至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勃固王,以聯姻來加強兩國的關係。

不過,在這次議和之後,兩國又陸陸續續小範圍交戰了幾場戰役,直到這一代的阿瓦王和勃固王去世,兩國才算是恢復了和平。

但是,連年的窮兵黷武讓這兩個原本強盛的國家損耗不少,國力被大大的削弱;

而終於可以回到自己國家的阿拉干國王,面對的則是滿目瘡痍,沒過多久就被別的國家吞併了,可以說,這40年戰爭,誰也沒撈著好。

東吁王朝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前面我們提到了勃固和阿瓦的混戰,40年混戰將兩國力量削弱不少,而此時莽瑞體便出來「撿漏」了。

東吁王朝建立時,正是國力強盛的時候,加上君主莽瑞體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於是從1539年開始,他先是帶兵吞併了富庶的勃固王國。

然後又連續發動了幾次遠征戰,將阿拉干在內的各大勢力收歸旗下,基本上統一了緬甸中部和南部地區,此時的東吁王朝只需再解決一個敵人,它就能成為緬甸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的王朝。

1550年,莽瑞體被刺殺,各地勢力紛紛抬頭,想趁著這個機會再次回到亂世;不過,莽瑞體的繼承人莽應龍並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

1551年,莽應龍繼位後,他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清除了王國內的內亂,並占領了阿瓦王國,再次實現緬甸全境的統一!

總結

莽瑞體和莽應龍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跟阿瓦和勃固前期的消耗有很大的關係。

40年混戰導致兩國境內民不聊生,軍隊在外打仗,勞苦大眾在內起義,加上統治階級的混亂,任是兩國國王手段再是強硬,也阻止不了國力的衰退,更加阻擋不了東吁大軍的降臨。


參考文獻

《琉璃宮大王統史》

《列國志·緬甸》

《東方文學概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