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貨幣政策如何形成合力?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4-04-05T12:28:25.895089+00:00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劉尚希2023年的經濟要進一步復甦,大家對此多有期待,首先是期待財政貨幣政策發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發力。作為主要的宏觀政策,財政貨幣政策如何形成合力,是當前各項政策協調中的一個重點。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劉尚希

2023年的經濟要進一步復甦,大家對此多有期待,首先是期待財政貨幣政策發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發力。作為主要的宏觀政策,財政貨幣政策如何形成合力,是當前各項政策協調中的一個重點。

我想強調的是,想要推進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來支持經濟復甦,首先要看當前財政貨幣政策的效果如何,這是一個前置性的問題。若是不總結療效,只是加力開處方,可能會陷入認識誤區而導致新的公共風險。

當前經濟的核心問題還是預期轉弱,尚未實現根本扭轉。這一年多來,預期轉弱的壓力依然存在。例如,從民營企業投資來看,其投資占比原來超過60%,而現在下滑到了55%。如果以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即使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再度加碼,政府的力量與市場的力量或許都難以形成合力。且這種情況下,政策效果會遞減,一再加碼或將導致更大風險。

如果市場預期沒有轉變、市場積極性沒有起來,投資意願不強疊加消費意願較低,這種情況下依賴財政貨幣政策去刺激經濟復甦,有可能導致政府這隻「有形的手」更多地去替代市場這隻「無形的手」。這也意味著,政府要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才能實現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其中隱藏著一個風險,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可能會被削弱,資源的配置效率或將下降。經濟增速事關我國「十四五」目標、現代化「兩步走」的戰略目標,一旦經濟本身陷入「低速軌道」,依賴政策加力來提振,陷入上述惡性循環的風險就會變大。對於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估計。

我們講財政貨幣政策要協同發力以支持經濟復甦,就必須讓市場真正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如果這個前提被削弱,市場的內生動力不足,恐怕政府發力的方向、方式就要調整,即不能僅僅依靠財政貨幣政策,更多要靠改革舉措。

改革是經濟內生動力的保障,特別是國有、民營經濟要有動力,形成新發展格局,那毫無疑問要全面深化改革,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改革各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如果沒有改革或改革推進不力,或者用宏觀政策去替代一些改革措施,恐怕經濟復甦依然處於疲乏狀態。所以,如何在財政貨幣政策加力提效的同時在改革上發力,讓「深化改革措施」與「宏觀政策措施」協同,變得十分重要、非常迫切。僅從政策層面講協同是遠遠不夠的。

在一定意義上,我們需要對邏輯關係做一個調整,即改革的加力提效應當作為前置條件放在首位,政策協同的加力提效位於其後。換言之,應改革舉措放在前、宏觀政策做配合,前者為後者創造條件、擴大空間。從眼前和長遠來看,這種改革舉措和宏觀政策的協同效果將會更好。當前市場經濟的內生動力有所減弱,這不是周期性的問題,而是體制性問題、結構性問題,還是要從改革入手。

財政貨幣政策協同,可以針對財政貨幣政策的體制基礎發力,進一步完善財政貨幣政策的體制基礎,從而進一步疏通財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例如,目前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存在一定障礙,根源在於貨幣政策的體制基礎有待改善。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也在遞減,意味著財政政策的體制基礎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要把現存的體制基礎問題解決好,首先要健全財政政策傳導所依靠的財政體制、預算制度,以及貨幣政策傳導所依靠的資本市場制度、中央銀行制度,推進金融機構的市場化改革。財政貨幣政策傳導的共同體制基礎是市場制度,特別是金融市場制度。我們的金融機構在很多情況下,它不完全是按照市場的信號在配置資源。由此,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革是一個關鍵,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關鍵是資本、資金,這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要素。金融的市場化改革,是激活現代經濟核心的關鍵之舉。

上述這些體制基礎問題的解決,必須和現有宏觀政策協同發力,緊密結合起來,不能就政策論政策,更不能用短期政策替代制度安排。這是當前政策發力需要充分考慮的一個前提條件。

(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