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南種植園勞動力流失後,流入蘇利南的勞工移民都有哪些種族?

屋檐下談史 發佈 2024-04-05T13:45:32.087397+00:00

1824年,蘇利南的總共有340處種植園,而1861年種植園數量減少到142處。蘇利南殖民地出現了種植園凋敝的局面,為了擺脫農業經濟衰退的困境,荷蘭殖民政府希望招募一批勞工到蘇利南殖民地,但是荷蘭議會下院以財政支出過高為由,否決了殖民政府的移民計劃。

奴隸制廢除後,蘇利南種植園的勞動力嚴重流失,農業經濟開始下滑,並且逐漸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1824年,蘇利南的總共有340處種植園,而1861年種植園數量減少到142處。

蘇利南殖民地出現了種植園凋敝的局面,為了擺脫農業經濟衰退的困境,荷蘭殖民政府希望招募一批勞工到蘇利南殖民地,但是荷蘭議會下院以財政支出過高為由,否決了殖民政府的移民計劃。

荷蘭議會認為,對於移民事務,政府應盡監管之責,但不應過多干涉,可以適當通過補助的形式來支持殖民地的移民工作。

經過荷蘭議會的商定,19世紀中葉,蘇利南的移民不再由殖民政府籌備,移民事務交由私人招募和輸送,私人移民則依照種植園主的需求和工薪報酬應招。19—20世紀,蘇利南的私人招工對象主要分為三種:華人、印度人、爪哇人。

(一)契約移民之華人

1865年以前,蘇利南的招工事宜由荷蘭官方負責,移民局招募了數百名華工。1853年,十八名華人男性被招募到凱薩琳娜·索菲亞甘蔗種植園,這是第一代蘇利南的契約華工,招募地點是印度尼西亞。

1856年,18名華人中有8名回國,7名死亡。這批華人中有三名作為監督者,負責看管1858年輸送到蘇利南的500名華工。115天的航程中,華人勞工死亡人數達197人。

大部分的華人移民在合同期滿後轉為自由勞工,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華人重新與移民局訂立契約。1860年,清政府和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允許在華招工,這一條約也對荷蘭適用。1863年,蘇利南總督賴因哈特·弗蘭斯·范·蘭斯貝格對移民作出了新規定:

其一,外來移民要處於殖民地政府的保護之下;

其二,賦予居住者一定的公民權利。簡言之,華人實際上是蘇利南的自由民,這也為後來蘇利南華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860—1874年,為蘇利南招募華工的代理人須受荷蘭殖民政府許可,再經由清政府確認和批准,招工方可生效,這一勞工移民也被稱作「苦力貿易」。

1863年,根據《蘇利南政府公報與政府廣告報》所載,《奴隸解放條例》第二十條的條例規定,國家仍要遵照勞工招募的要求,維持現有種植園的勞工數量,各殖民地政府還需要招募新的移民。

由此說明,荷蘭殖民政府一方面要加強監管自由的黑人和印度人,另一方面也要大量招攬勞工移民到蘇利南。有鑑於此,蘇利南殖民政府任命了專門代理來處理勞工招募事宜,蘇利南移民公司應運而生。

1865年,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創辦了蘇利南移民公司,以私營的形式僱傭境外移民,為蘇利南種植園輸送數百勞動力。1865—1866年,1083名華工順利抵達蘇利南,而1868—1869年,華工的輸送人數達921人;1866年契約華工的增長率最高,而後開始逐漸遞減。

在此期間,華工的數量並不算多,一方面是因為運輸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是因為華工身體素質好而相應的勞力成本高。

華工的契約合同期限為五年,每月的薪金約四個西班牙銀幣。每位移民的招募費用大約為300荷蘭盾,這筆費用由種植園主承擔,而種植園主認為勞動力成本價格過高,並沒有招募大批華工的意圖。

隨著蔗糖種植園產量逐年減少,蘇利南殖民地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有所降低,1869年,蘇利南移民公司最終解散了。1874年3月27日,清政府終止了苦力貿易,自此以後,前往蘇利南的華工人數愈發減少。

合同期內,蘇利南的華人勞工集中在種植園勞動,開展農業生產。合同期滿後,許多華人在蘇利南的城市或市郊買賣貨品,經營零售商店和建立店鋪分號等。1853—1870年,總計超過2500名中國人被引入蘇利南,契約到期後,一部分華人選擇了歸國,但另一部分華人繼續在蘇利南經營店鋪生意。

蘇利南華人開辦的商店產品多樣,食品、日用品、服裝衣飾等一應俱全。這一時期,華人把木炭引入到蘇利南,木炭也經由華商承銷。此外,蘇利南的華人還壟斷了洗衣熨燙服務。蘇利南的華人辛勤工作,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漸累積了一定財富,然後成為了許多優秀的民營企業家。

這些華人大多來自中國的同一鄉鎮,宗親關係和同鄉之情拉近了蘇利南華人的心理距離。1880年,華人群體在蘇利南帕拉馬里博市成立了廣義堂,廣義堂是蘇利南華人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最為關鍵的是,廣義堂也為處境艱辛、生活窘迫的華人提供經濟援助,幫助華人在蘇利南安身自處。雖然身處異鄉,蘇利南的華人卻相互扶持,十分團結。廣義堂在為華人聯絡感情、濟寒賑貧等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為推動蘇利南華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契約移民之印度人

1832年,英屬蓋亞那廢除了奴隸制,為維持種植園的正常運作,英國殖民政府決定引入東印度人。1838年5月5日,長庚星號船載著第一代東印度人抵達蓋亞那,共攜帶了156名東印度人,安全登陸的人員有144名;此後,英國殖民者不斷把東印度人輸送到蓋亞那殖民地。

1863年後,荷蘭殖民當局開始效仿英國的做法,將印度人引入蘇利南,作為蘇利南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1873年6月5日,拉拉·羅克號載著452名印度人抵達帕拉馬里博。這是蘇利南的第一代印度勞工移民,但因這批印度人的身體條件太差,荷蘭殖民政府旋即在1874—1876年間停止了對印度人的招募工作。

1873—1916年,蘇利南的印度人共計34,304人;五年的合約期滿後,11,512名印度人從蘇利南復歸印度。可見,三分之一的印度人返鄉,而近三分之二的印度人留居蘇利南。印度的契約移民制度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光景,主要有三點原因:

其一,印度的地主和實業家無法說服政府保留和安置國內勞動力,同時印度也沒有抗議勞工外流的倡議者或帶頭人;

其二,印度政府奉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是大量印度工人向海外轉移。同時,這些身處海外的印度移民的確也創造了一些經濟收益,這一點是印度政府和移民家庭十分企盼的,因此許多印度人到蘇利南務工;

其三,消息滯後,殖民地的真實生活環境以及工作條件無法及時反饋到印度國內,虛假、欺詐消息拐騙了許多印度人到蘇利南務工。海外移民為一小部分印度人增加了收入,並且為他們提供了改善生活水平的機會。再者,對接受方而言,蘇利南的殖民政府、僱主,契約勞工以及海外的大多數印度人都殷切希望招募更多移民,以此補充種植園的勞動力。

19世紀後期,蘇利南的農業模式發生了較大轉變,小農場的生產模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種植園生產模式。隨著種植園經濟的衰頹,荷蘭殖民當局為促進蘇利南農業經濟的復甦,推行農業扶持政策,鼓勵印度人建設家庭農場。契約移民制度終結後,印度人被限定在農業領域,他們通過買田置地和發展農場,逐漸在鄉村定居。

20世紀時,印度人把水稻種植技術應用於生產中,蘇利南開始培植出了稻米,由此增加了農業作物的品種。印度人不斷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農場內還栽培了香蕉、柑橘等水果作物,蘇利南的小規模農業得到迅速發展。

在文化傳承方面,蘇利南的印度移民承襲了印度原籍的語言、宗教等,同族之間廣泛使用印度語交流,主要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種姓制度對蘇利南的印度人仍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隨著移民人口的不斷增長,荷蘭殖民政府加強了對蘇利南鄉村和城鎮人口的管理。據奧利韋拉的研究,1879年以後,蘇利南印度人生活的外圍區域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醫療設施,在帕拉馬里博市區,殖民當局對窮困人口進行了集中管理。

由於醫療環境的改善和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蘇利南的印度人的生活更加舒適和安定。另外,印度人在蘇利南的經營範圍較為廣泛,他們不僅活躍在農業領域,也分布在其他領域,如承接供貨商、牛奶商等等。印度人也擅長於貨品貿易,有些印度人包攬了蘇利南的白人和黑人內部的物流運輸。

1853—1872年,共計5400名移民輸送到蘇利南,其中有2500名中國人,2400名印度人等等。1916年,隨著印度民族主義者的壯大,他們不斷向印度政府施加壓力,印度的契約移民制度最終被廢止,這也意味著印度不再對外進行勞務輸出,印度與蘇利南的勞務貿易自此終結。

(三)契約移民之爪哇人

與印度人的引入一樣,爪哇人也是作為契約勞工輸入蘇利南的。由於華人、印度人等引進人數有限,為補充甘蔗種植園的勞動力,1890—1939年蘇利南殖民當局引進了不少於3.3萬人的爪哇人,在契約期滿後,大約有10000名爪哇人回到印度尼西亞。

爪哇勞工與移民部簽訂了五年的契約,契約規定爪哇勞工如果潛逃或是拒絕勞動將獲刑事處罰,這一契約有效地維護了種植園主的利益:一方面,爪哇勞工能夠順利輸入蘇利南並進入種植園勞作;另一方面,爪哇勞工只有在合同到期後才能返回原籍。種植園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很偏僻,交通又極為落後,種植園主和爪哇勞工之間語言又不通。

爪哇勞工在前往蘇利南的行程中團結互助,並且這種族群認同感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中大大加深,因此蘇利南的爪哇人往往聚居在一起。1909年時,蘇利南除爪哇人本族以外的其他族裔都無法同爪哇人交談;即使到20世紀30年代,蘇利南也鮮有人通曉爪哇語或印尼語。

進一步而言,蘇利南的爪哇人更遑論精通荷蘭語,因此蘇利南的爪哇裔孩童的求學之路也極為艱難。合同到期後,絕大多數的爪哇人仍留在了種植園,繼續發展農業。爪哇勞工留在蘇利南主要基於三點原因:

其一,荷蘭殖民政府為爪哇人提供了較為優厚的待遇。1895年以後,荷蘭殖民政府為所有放棄遣返的爪哇人發放土地,並且為從事小型農業生產的爪哇人發放100荷蘭盾的補貼。放棄遣返後,蘇利南的大多數爪哇人定居鄉鎮,他們成為小型農場裡培植水稻的農夫,而安定的生活也令許多爪哇勞工減少了虞慮。

其二,進一步來說,這些爪哇勞工若回到國內,在本國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也並不優渥,還不如就此放棄歸國,在蘇利南定居。另者,一部分的爪哇勞工早已在蘇利南組建家庭,而這層家庭羈絆也成為他們放棄遣返的重要理由。

其三,這一時期的跨洋交通十分不便,蘇利南的爪哇人在無奈之下只得放棄返回原籍。由於船隻承載有限,而遣返者眾多,許多爪哇人在等待幾年後身心俱疲,反而逐漸適應了蘇利南的社會環境,最終在異國他鄉安身立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