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將消失的沙漠:面積比海南島還要大,80%沙漠已成綠洲

樹洞檔案 發佈 2024-04-05T14:38:07.952073+00:00

文|樹洞檔案編輯|樹洞檔案在我國的西部地區,陝西和內蒙古的交界處,出現了中國首個即將被消滅的沙漠—毛烏素沙漠,這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工程奇蹟。這個極度缺水、寸草不生的沙漠,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根本不適合人類的生存和居住,在冬季風的作用下,還會給北方地區帶來遮天蔽日的沙塵暴。

文|樹洞檔案

編輯|樹洞檔案

在我國的西部地區,陝西和內蒙古的交界處,出現了中國首個即將被消滅的沙漠—毛烏素沙漠,這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工程奇蹟。

這個極度缺水、寸草不生的沙漠,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根本不適合人類的生存和居住,在冬季風的作用下,還會給北方地區帶來遮天蔽日的沙塵暴。

在這裡,早上沒有鳥語花香,傍晚沒有落日餘暉,有的只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土地。

回溯歷史的話會發現,這裡曾是一片肥沃的綠洲,人們在此安居樂業,這片廣袤的土地,曾經承載過繁榮的文明。

為了拯救毛烏素沙漠,人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更是付出了許多努力,如今人們終於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看到了希望,而毛烏素沙漠也即將成為中國首個即將要消失的沙漠。

毛烏素沙漠的前世今生

毛烏素沙漠在蒙古語中的意思為「壞水」,又被稱為鄂爾多斯沙地,它位於陝西和內蒙古的交界處,其面積高達4.2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2個海南島的大小。

這裡雖然遠離海洋,但氣候卻並不是極端的乾旱少雨,因此毛烏素沙漠曾經也是一處水草豐美的牧場。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時,蒙恬強退匈奴占領鄂爾多斯高原之後,這裡就已經有大量的移民遷入毛烏素沙漠,他們在這裡開墾土地,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

秦朝滅亡之後,漢武帝重新在毛烏素地區設置了115個郡縣,並且還從內地遷入了10萬居民,還將毛烏素設立成軍事要塞。

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經過漢朝軍民幾十年的辛勤耕作,毛烏素地區成為了真正的「塞上江南」,這也為漢朝提供了大量的糧食。

再加上當地的經濟發展很高,當時的毛烏素地區的生態和經濟發展達到了巔峰。

然而到了東漢時期,毛烏素地區便開始漸漸走向衰落,可以說,從這個時期開始,毛烏素地區進入到了一個長達幾百年的「冰封時期」。

這裡的降水開始逐漸減少,就連氣溫也開始下降,農民種植越來越難,每季的收成也一直在下降,面對這樣的生存條件,居民們不得已背井離鄉,收拾行囊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毛烏素。

隋唐時期,在安定盛世的條件下,毛烏素開始恢復往日的生機,人們也逐漸回到了這裡聚合組。

可惜好景不長,在唐朝末期時,毛烏素沙漠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對於當時的技術來說,人們已經無法阻擋毛烏素沙漠化了,只能眼看著堆積的和城牆差不多高的風沙厚度。

在之後的1000多年裡,沙地的面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逐步擴大,到了明清時期,這裡已經變成了荒涼的沙漠。

在清朝中後期時,推行了「借地養民」的政策,鼓勵百姓大量開墾耕田,這也使得毛烏素地區的墾荒不斷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劇了這裡的沙漠化。

也正是如此,毛烏素沙漠被稱為「人造沙漠」,它的形成,是人類活動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的。

到了近現代時,陝西榆林市的居民們已經被迫搬遷了三次,每次都是因為毛烏素地區的沙塵暴。

居民們惹不起躲得起這樣的行為,卻還是難逃沙塵暴的騷擾,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尋找另外居住的地方,這也形成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

曾經有著「塞上名城」之稱的陝西榆林,因為毛烏素的擴大被動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搬遷,這裡城址不斷南遷也正是印證了沙漠邊緣化不斷向南方擴展。

這裡一度成為了風沙的天下,西北風從早吹到晚,攜帶著黃沙四處侵虐。

當地人口口相傳的順口溜更是能夠形容貧瘠的榆林地區: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

這句話也道出了人們在面對如此情況的無奈與困苦,昔日鳥語花香的牧場變成了淒涼無比的殺害,這不得不讓人惋惜。

可是黃沙漫天,卻掩蓋不住人民的綠色夢想。

荒漠裡盛開的綠色夢想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人們開始著手應對這裡的荒漠化、風沙化等問題。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我國建造防護林等一系列的生態工程的推進,在1959年的時候,陝西正式開始了一段漫長的防沙防塵之路,而這條路一走就是半個世紀。

在這場「人沙」的對戰中,榆林市、陝西省乃至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

剛開始起步的時候,研究人員採取了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等手段對毛烏素進行治理,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在治沙工程剛起步的時候,人們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是十分巨大的,因為沙漠邊緣化地帶流沙成片,每次到了天乾物燥的季節,這裡就會出現破壞性極強的沙塵暴。

在沙塵暴和流沙侵襲過之後,之前為了防風固沙而種植的植被就會被大風吹得七零八散,成活率更是被大大降低。

後來民間治沙力量也參與到了毛烏素沙漠的治理當中,寧夏、陝西、內蒙古的政府進行了規劃,還有許多企業紛紛投入,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子,大家把力氣往一塊使,共同鑄造抵禦風沙的「綠色長城」。

石光銀:我這輩子就幹這一件事

「我們祖祖輩輩都吃了風沙的虧,受了風沙的害,要拔掉窮根,就必須先解決沙漠化的問題。」

這句話是「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說的話,他忘不了自己曾受的風沙之苦,所以他堅定心中的信念,一定要成功抵禦風沙。

從少年到老年,他的夢想從未改變。

石光銀與風沙之間的淵源更是深刻:1952年的時候,出生在陝西省定邊縣的石光銀,從小就在風沙的洗禮下成長。

在他七歲的時候,和一個玩伴正在放牧,突然一陣風吹來,石光銀抬頭一看,只見速度十分快的沙塵暴正在從遠方向自己逼近,此時的風沙遮天蔽日,連原本晴朗的天空都被其遮掩住了。

強勁的風沙把這兩個弱小的孩子吹到了三十多公里之外的地方,時間過了三天之後,石光銀的父親在內蒙古一位牧民的家中找到了石光銀,而讓人惋惜的是,他的那位玩伴卻再也沒有回來。

由於年少時這件死裡逃生的經歷,堅定了石光銀要跟「風沙斗到底」的決心。

1984年的時候,石光銀放棄了自己的「鐵飯碗」,掏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成立了全國首家股份制農民治沙公司,憑藉著敢為人先的精神,他與政府簽訂了一份3000畝荒沙的治理合同,這也使他成為了全國第一位承包沙地治沙的農民。

隨後他帶領了7戶農民一起進駐狼窩沙,用了13年的時間,成功將5000畝荒漠變成了綠洲。

然而其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始的時候,不管他們怎麼嘗試,小樹苗的存活率都不足20%,這也使石光銀自己損失慘重,其他村民更是對其不抱希望。

可是意志堅定的石光銀就是不服輸,他不僅團結起了眾多鄉親,還帶領自己的兒子和孫子一起治沙。

最終他們成功的把小樹苗的成活率增長到了80%,眼看著這條路馬上就要走完了,石光銀的兒子卻在運輸樹苗的途中遇到了車禍,年輕的生命止步於此。

可即便這樣,石光銀仍然沒有放棄要治沙的想法,因為他堅信,只有把沙子治理好了,大家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他和鄉親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原本荒涼無比的沙漠變成了充滿人情味的村莊。

三十多年過去了,石光銀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毛烏素沙漠南緣25萬畝的沙地成功變成了綠地,他們的這一行動,不僅改善了這裡的生態環境,也幫助當地人們集體脫貧。

而如今已經年過70的他,卻從未停止治沙的腳步,石光銀說:

「治沙這件事情已經成為了我一生要幹的事業,只要我一天不死,那麼我就要種一天的樹,我的後代也會把這件事情繼續做下去的。」

而他也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承諾,「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石光銀十分坦率地說,真的很少有人能夠堅持用四五十年的時間來治理荒漠化,因為這件事情確實是十分痛苦的,可是一想到此事能給人民和社會帶來許多好處,那它就是值得的。

可以說,毛烏素沙漠上的每一塊綠植,都凝聚了無數人的青春和夢想。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我們就是一個同心圓

補浪河是榆林市榆陽區的一個小鄉村,在上世紀60年代,那裡的土地幾乎上全部都被黃沙吞沒。

為了挽救自己的家園,更是響應國家「向荒沙草灘進軍」的號召,只見有54名年輕的女民兵來到了補浪河的黑風口,她們就此展開了和風沙之間的戰爭。

在剛到這裡的時候,只見風沙肆虐,前一秒剛種下的樹苗下一秒就被吹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她們每天都重複著相同的事情。

因為沙漠缺少水源,這些女民兵們直接剪掉了自己的長髮,投身於種植小樹苗的事業中。

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她們並沒有退縮,反而越挫越勇,內心更加堅定的要治沙。

還有人說等自己老了,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治沙,而她也真的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把三個外甥女、兩個侄女一起送到了前線,這位女兵就是席永翠。

在治沙的這幾十年時間裡,300多名女兵不顧艱苦的環境,十分堅定地留在了這裡,她們把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留在了毛烏素。

殷玉珍:必須和沙子「拼命」

在殷玉珍身上,大家說用三個神秘的數字就可以形容她:19、32、70000。

19:她19歲的時候,因為父親的一句承諾,從陝西靖邊縣的一個村莊嫁到了毛烏素沙漠中一個十分偏僻的村莊。

剛嫁到這裡的時候,看見眼前的黃沙土地,殷玉珍頓時心灰意冷,不願意和任何人說話,更不願意出門。

忽然有一天,殷玉珍看到自己家門口一顆偶然被種活了的小樹,看見小樹努力生長的樣子,殷玉珍心中頓時燃起了希望。

她自己在心中默念,一定不能被沙子打倒,種樹是為了活下去,就這樣,一種就是32年。

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殷玉珍每天最開心的時間就是在種小樹苗的時候,功夫不負有心人,殷玉珍一共種下了70000多畝森林,這也改變了她的生活環境。

不僅如此,她還建立了生態園,帶領這裡的人們走上了致富之路,人們親切的稱她為「沙漠女王」。

七十餘年不懈治理 終讓綠色回歸大地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進入21世紀之後,已經有超過600萬畝的沙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毛烏素沙漠更是有85%以上的土地得到了治理,人們還新開墾出了170萬畝的農田。

有相關數據顯示,這裡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正在減少,對於黃河的輸沙量更是減少了足足4億噸,這個數字的意義可是非同小可。

在2022年4月23日,網上發布了一條「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地圖上消失」的消息,根據陝西省林業局的數據,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經達到了93.24%,而它的綠色版圖更是向北推進了400公里。

如果按照栽種一棵樹與下一棵樹之間間距為1米的話,那麼這個數據就能夠繞地球赤道54圈,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少不了國家的支持和陝西人民堅持不懈的奮鬥。

如今的毛烏素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絲毫看不出來往日落敗荒涼的景象。

從毛烏素沙漠的蛻變中,我們應該意識到治沙工作的長期性和長遠性,在生活中,大家也應該做到保護森林,保護自然。

毀林容易造林難,從毛烏素的變化中我們能夠發現,人類破壞自然要付出的代價是十分巨大而深遠的,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善待自然,避免類似的悲劇上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