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珍珠港日本中了圈套?如果這是美國苦肉計的話,那也太苦了

宋亞羣 發佈 2024-04-05T18:27:41.396142+00:00

如果這是美國苦肉計的話,那也太苦了!如果說二戰中有哪個國家是最糾結的話,這個國家一定是日本,日本長期以來都是嚴重的選擇困難症患者,晚期。

偷襲珍珠港日本中了圈套?如果這是美國苦肉計的話,那也太苦了!

如果說二戰中有哪個國家是最糾結的話,這個國家一定是日本,日本長期以來都是嚴重的選擇困難症患者,晚期。

他們曾經最為糾結的問題是到底北上還是南下?

這其實是陸軍占上風還是海軍占上風的問題。

陸軍和海軍雖然都屬於大日本皇軍,但他們之間有著深厚且深遠的歷史隔閡,海軍覺得陸軍愚蠢,陸軍覺得海軍雞賊,這兩撥人見面就吵架,吵得大本營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陸軍說咱們應該北上,和德國一起打蘇聯,咱們在東,德國在西,東西夾攻,先把蘇聯滅了大家吃肉喝湯,然後再瓜分世界。

海軍說咱們應該南下,控制中南半島,拿下西太平洋,搶奪戰略資源,有了石油和橡膠,咱大日本帝國就發了,到時還不是見誰滅誰?

吵了大半年陸軍占了上風,說那就去打蘇聯吧。於是在蒙滿邊境的諾門坎和蘇聯打了一仗,日本陸軍這才知道蘇聯鋼鐵洪流的厲害,最後捧著一把門牙逃回家,從此見了海軍縮頭縮腦不敢說話。

日本海軍大獲全勝,準備向南進攻。

日本的南面,進軍方向有三個:向西是太平洋上的那些小碎片島,石油和橡膠不多;向南是菲律賓,那是美國的殖民地,有美軍守著,不好打;還有就是西南方向上的中南半島,本來這裡有相當大的地方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是歐陸第一強國,本來是不敢惹的。

不過,日本在考慮之後,決定向中南半島進軍。

打中南半島,相當於向法國開戰。

但日本不怕,第一,法國是敵人,1940年9月27日,世界村三大惡霸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在柏林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組成土匪三人行,搶劫的主要對象就是英國和法國。

既然這樣,還客氣什麼,只要是法國的東西,搶它的就是。

第二,法國雖然曾經無比強大,但在德國閃電戰打擊下,就像後來美軍打伊拉克一樣,一個回合就被拿下。所以,中南半島原來屬於法國的地盤現在等於沒有主人,那可不落入日本之手了嗎?

除此之外,日本還占領了法屬印尼。

到這裡為止,日本的資源野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加入世界大家庭之後,就一直是個怪胎,它先天不足,體格瘦小,所以除了搶鄰居家的奶吃外,只能餓死。所以日本自從邁入近代以來,幾乎不停侵略,侵略朝鮮,侵略中國,侵略東南亞,還想侵略蘇聯,以及美國等等所有家裡有奶的鄰居(日本其實和美國也是鄰居,中間只隔了一個太平洋,一衣帶水)。

對日本來說,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一是石油,二是橡膠。軍艦、坦克、汽車、飛機,全是喝油的,而沒有橡膠的話……這麼說吧,舉一個例子,一輛坦克里就有差不多一噸橡膠!

亞太地區別的沒有,石油和橡膠管夠。

日本在西太平洋一占中南半島,二占法屬印度,直接用橡膠管子喝油,邊喝邊吧唧嘴,於是美國不幹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一直在做一件十分正確的事,那就是儘可能不參戰,萬不得已參戰的話,也要越晚越好。

事實證明,這是一項最聰明的措施。

同樣的,我認為,咱們中國在複雜的世界局勢中,也應該採取類似角色。韜光養晦,悶聲發大財。

但日本動了美國的奶酪之後,美國不能不有所動作。因為美國把太平洋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的動作,直接把美國殖民地菲律賓陷在了包圍圈裡面。

就在日本占領法屬印尼的第三天,美國使出殺手鐧,凍結所有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同時對日本進行石油產品禁運!

被掐斷的奶源的日本現在只有兩條路好走,一是餓死,二是搶奶喝。

現在的日本奶源是真緊張啊,日本基本不產油,大約92%的原油依賴進口,而在這個進口額中,美國占據了其中的80%。也就是說,日本的石油有74%是由美國提供的。

如果美國一斷油,日本軍事立即癱瘓。

日本被逼入牆角,根據山本五十六的估算,儘管日本已經在有計劃有步驟的儲油,但也只夠半年到一年之用!一年之後,坦克和汽車都趴了窩,戰鬥機和轟炸機只能在機場上供大家參觀,軍艦都成為了水上的靶子……

所以,在美國的重壓之下,日本有兩個選擇,一是屈從美國的壓力,不再南侵,不再謀求太平洋的資源,把吃到一半的中國吐出來,回家重新開始緊巴巴的日子;二是放手一搏,賭一把大的。

其實對日本而言,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賭上全部家當!這是日本的性格決定的。

1941年10月16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辭職,戰爭狂人東條英機上台。

大戰不可避免,日本決定先下手為強。就像街頭打架一樣,先下刀的肯定贏面大,反殺的情況也有,但並不多。

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提出的方案是:攻占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殖民地菲律賓,以此引誘美國海軍出擊,然後雙方在這一帶展開決戰。

永野修身的方案是非常傳統的,他的思路是雙方戰列艦對轟,誰贏算誰的。這個方案不能算錯,因為那個時候的海戰都是這樣,「戰死艦對轟」是多少年來不變的海戰規則。

但永野修身的方案遭到了山本五十六的反對。

山本五十六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他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在當時日本的海軍中是個異類(或者叫奇葩):

首先,山本見多識廣,曾在哈佛大學讀書,又在日本駐美使館擔任過武官。

其次,他特別喜歡賭博,賭博的基因深入到了他的骨子裡。他賭博的技術相當厲害,在駐歐洲的時候,他沒事就到法國附近的賭場晃悠,把摩納哥的賭場都嚇怕了,禁止他進入。

還有,他不按常理出牌,不喜歡「戰列艦對轟」這套老舊的玩法。

最後,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

在此之前一段時間裡,山本五十六曾經被迫住在船上,不敢登陸,因為他反對和美國開戰,很多少壯派軍官聲稱弄死他——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以下犯上在日本軍隊裡是傳統,少壯派的軍官們還真得弄死過不少傳統和保守的高官。

但是,當最高當局決定要和美國開戰的時候,山本五十六隻能服從。

山本向永野修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不喜歡愚蠢又古老的「戰列艦對轟」,他覺得可以出奇制勝:

派一支特混艦隊,以航空母艦搭載戰機為主,橫跨太平洋,直奔夏威夷,發動突然襲擊,在那裡炸沉美國太平洋艦隊。這樣的話,美國在太平洋上就被打癱,可以至少給日本爭取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美軍恢復元氣之前,日本已經在太平洋上經營完畢,那時再與美國談條件,爭取更大的利益。

山本的方案一言以蔽之:以戰促和。

這說明山本五十六和東條英機不一樣,在他看來,戰爭是實現和平的手段,而東條英機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戰爭狂人。

這個絕妙的偷襲計劃說明了山本和日本海軍將領們最大的區別,當大家都沉浸在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中的輝煌時,山本五十六早就從這個漩渦中抽身。戰列艦雖然擁有堅船巨炮,火力異常強大,但也有致命問題,不夠靈活,機動性差,跑得慢,遇到火力更強的戰列艦,只能給人家當活靶子。

山本這一次勞師襲遠,靠的是航空母艦。航空母艦雖然龐大,但飛機卻足可保證艦隊的機動性和戰鬥力。

山本無意中猜中了海軍的發展規律,這既是運氣,也是智慧,至少比守舊、固執和愚蠢的南雲忠一要強很多。

可惜這些以航空母艦為主的特混艦隊的司令官卻是南雲忠一,一個沒有意識到航空母艦和航空兵的重要性的老派人物來當指揮官,這是山本左右不了的。

1941年11月26日,南雲忠一率領這支有30多艘艦艇的特混艦隊出發了。這支龐大的艦隊共有6艘航母,搭載了各式轟炸機和戰鬥機共約400多架,另外還配套有各類船隻,包括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潛水艇以及幾艘運油船。

艦隊從日本出發,向北劃了一個巨大的弧形,就像貝克漢姆搓出的香蕉球一樣,沿著北太平洋凜冽的寒風和滔天的巨浪,駛向夏威夷。

為什麼放著弓弦不走非要走弓背?南雲老糊塗了嗎?

當然不是,從日本本土到夏威夷,直線距離4000海里,差不多相當於6500公里,艦隊要走12天,這麼長的距離,這麼龐大的艦隊,想不被發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艦隊走的是北太平洋,這是一條人跡罕至的航線,就是為了保密。

而且,在艦隊前進過程中,保持無線電靜默,一路全用旗語和信號燈保持聯繫。

整個進軍過程相當成功,這支負有特殊使命的特混艦隊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北太平洋滑行,悄悄靠近了基本不設防的珍珠港。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中的瓦胡島上,美國太平洋艦隊駐紮於此。在島上約有1.5萬餘名日本僑民,很自然地,裡面會有間諜存在,島上幾乎所有信息都被這個著名的間諜傳回了日本。

瓦胡島一共有美軍的6大機場,400多架戰機可以起降,就戰機的數量來看,和來襲的日本飛機差不多。

其實,在戰前永野修身曾經問過山本五十六,這次偷襲的成功率有多少?山本回答說有一半,對於老賭棍山本來說,這個勝率足可以放手一搏。對賭徒來說,勝率沒有50%一說,要麼是0%,要麼是100%。

彪悍的老虎偷偷接近了獵物。

1941年12月7日早晨,日軍艦隊旗艦赤城號上升起了「Z」字旗。

山本五十六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他為了向36年前對馬海戰中的日本英雄東鄉平八郞致敬,決定升起「Z」字旗作為發動總攻的信號,當年「Z」字旗升起後,日本海軍在東鄉平八郎的指揮下,全殲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日本一躍而成為東亞霸主。

清晨6:10,第一波襲擊開始,日艦上的183架戰機拔地而起,呼嘯著飛向珍珠港。這時,日本艦隊離珍珠港有400公里。

半個小時之後,機群到達珍珠港上空,這一天天氣很好,冬日的太陽溫和而明媚,地面的目標清晰可見。

7:49,日軍的攻擊開始,停在機場的美軍飛機被炸得七零八落。

美軍的防空設備怕被人破壞,都鎖了起來,現在要用了,卻一時找不到管鑰匙的人。美軍完全喪失了防空能力,只能被動地看著炸彈一顆一顆從敵機上傾瀉而出。

7:53,飛機上的日軍作戰指揮官向南雲忠一的旗艦赤城號發出無線電信號「Tora Tora Tora」,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虎、虎、虎「,報告偷襲成功。

在第一波突襲中,不光停在跑道上的美軍飛機被炸毀很多,更重要的是停在港口內的4艘戰列艦遭到致命打擊:

亞利桑那號被擊中炸藥庫,在驚世大爆炸中,有1177名士兵被炸上天;內華達號被魚雷擊中;西維吉尼亞號和俄克拉荷馬號也被重創。

第一波襲擊戰果巨大,美軍損失慘重,日軍卻傷亡極少。

8:55,第二波突襲接踵而來,168架日軍飛機飛臨珍珠港上空。這一次空襲持續了一個小時十分鐘,到十點鐘,空襲結束,日軍撤離戰鬥現場。

不過,就日軍的傷亡來看,比起第一波突襲來,第二波突襲的傷亡要大得多。因為美軍在經歷了最開始的愣神之後,開始組織反擊了,防空設施的鑰匙也已經找到,地面的防空炮向空中的日機密集掃射,沒有被炸毀的美軍戰鬥機也飛上天空。

這次突襲,日本完全達到了目的,美軍8艘戰列艦不死即傷:亞利桑那號、俄克拉荷馬號、西維吉尼亞號和加利福尼亞號共4艘沉沒,內華達號擱淺,賓夕法尼亞號、田納西號和馬里蘭號重傷,其餘艦艇損傷更是不計其數,單是人員死亡就高達3581人!

完全可以這樣說,美國太平洋艦隊被徹底打殘!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太平洋上沒有警察了,日本這個小癟三可以大白天出來為非作歹了!

日本的損失是什麼?共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而已。

偷襲珍珠港改變了世界。

1941年12月8日,就是在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要求對日宣戰。美英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高潮。

在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有人向山本五十六道賀,卻他並不激動,相反,臉上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憂愁,便問他怎麼了,山本回答說:「沒什麼,只不過,我們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

山本五十六,這個最不願意發動戰爭的人把美國拖下了水。

都說二戰亞太戰場的轉折點是中途島海戰,但我卻以為是偷襲珍珠港。如果不是招惹了這個不該招惹的巨人,就不會碰到美國的紅線,日本就不會被迫把重兵放在太平洋戰場上。

二戰對日德就像開玩笑一樣,日本在東面招惹了美國,德國在西線招惹了蘇聯,這個因素最後成了他們戰敗被宰割的直接因素。

日本該不該發動太平洋戰爭,山本五十六該不該偷襲珍珠港,這個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現在回到標題,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美國的陰謀,是不是設了個套給日本鑽?

美國早想介入戰爭了,就差一個藉口。就像雖然困成狗,卻沒有枕頭,現在要睡覺了,日本馬上送上個大枕頭。

到底是不是樣?

有人說是,先不要著急懟他陰謀論,因為他也有證據,這些證據都是客觀存在的,都能站得住腳:

首先,美國早想參戰,這是事實。

其次,珍珠港內並沒有一艘航空母艦。

這一派的觀點很明確,珍珠港只是一個誘餌,拿幾艘破過時的破戰列艦等著日軍來炸,你一扔炸彈我就宣戰,理虧的是你。

這個理由能不能站得住腳,我們來看一下能不能駁得倒。

「陰謀論者」最常見的證據就是珍珠港內並沒有航空母艦,所以損失並不大。為什麼航空母艦沒有在港內呢?因為美軍知道日本要來偷襲,事先躲出去了。

這些航空母艦到底到哪兒了呢?

本來,在珍珠港內一共有美軍三艘航空母艦:企業號、萊克星頓號和薩拉托加號(不知道為什麼,三艘航母中有兩艘的名字都和獨立戰爭有關係,是不是巧合?)其中,薩拉托加號在美國本土大修,企業號正參加往威克島運飛機,企業號在三天前剛剛出海,去給中途島送飛機去了。

也就是說,這三艘航母執行的都是常規任務,並沒有看到明顯的「躲出去」的痕跡——當然,這個並不能作為不是陰謀的證據。

不過,要結合當時全世界海戰的特點和發展規律的話,也許就有不一樣的認知。

我們都覺得航空母艦重要,你看,航母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多大呀,是關鍵性的和決定性的,這是事實,後來最經典的中途島海戰中,打的不就是航母嘛!不過,這話是在今天說的,所以百分之百正確,因為二戰的情況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了,但要換你穿越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你敢說這話嗎?

我敢保證你的想法會和南雲忠一一樣,認為海戰的主流還是戰列艦對轟。

像山本五十六那樣預判了航空母艦和航空兵重要性的海軍將領,歷史也就他一個。而且,這是英明的預判還是瞎貓碰到死耗子,都很難說。

所以,今天敢說陰謀論的,說航母故意躲出去的,是因為可以站在上帝視角。

因為在那個年代的普遍認知中,決定海戰命運的並不是航空母艦,而是戰列艦。

所以,如果說美國的陰謀論的話,應該躲出去的也不該是航母,而戰列艦。看看偷襲珍珠港中美國戰列艦的損失,幾乎團滅!

事實上,如果羅斯福敢讓「珍珠港開放懷抱等你」的話,那就快上法庭了。第一,就算他想玩陰謀,下面的人會不會陪他玩還是個大問題,羅斯福又不是皇帝;第二,當時美國人沒想到日本敢到家門口和他們玩命,以為最多會打打菲律賓什麼的;第三,就算羅斯福想拿魚餌吊日本,也不拿賭上整個太平洋艦隊,想找個開戰藉口還不容易?至於這麼大費周章麼!

你還敢說是陰謀論嗎?

最後再說一下另外一個令人費解的話題,就是日軍偷襲珍珠港時,炸了人,炸了飛機,炸了軍艦,就是沒炸油庫,這可是一個有著450萬噸的超巨型炸彈啊!

很多人說,油庫一炸那太平洋艦隊就徹底癱瘓,不管是航母還是戰列艦,都成了海上的移動靶子。

不得不說,這個觀點也是無比正確。

當時日軍在突襲時,確實沒炸油庫。我看了一下,在網上對此有很多評論,有的說是因為經過前兩次突襲之後,日軍已經無力再發動第三波襲擊了,因為在第二波襲擊中,美軍已經開始組織反擊,不少日軍戰機已經墜毀;也有說日軍攜帶的炸彈不夠;還有說要怪到南雲忠一頭上,因為他覺得前兩次襲擊已經足夠成功,就直接打道回府了……

這三種意見區別很大,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很遺憾沒有炸油庫,如果把油庫那麼一炸……

不過,怎麼才能「把油庫那麼一炸」呢?

有人說,美國沒有在戰前把油庫里的油轉移到安全地方,這說明珍珠港事件並不是美國給日本人做的套——不是套是肯定的,但和油庫沒關係。因為日本人根本炸不了油庫,油庫的安全設計很精妙,完全不像有些網友說的隨便拿槍掃那麼一梭子,珍珠港就飛上天了。

通俗點說,油庫不會被炸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油庫上面有個巨大而結實的「蓋子」,這不是一般炸彈能炸得開的,而能炸得開的航彈就在第一波突襲時就差不多用完了;第二是油庫的分布,可不像一般人想的是個大油罐,而是分成不同的區,每個區之間有厚厚的隔離層,都是鋼筋混凝土的,就算炸毀了一個,旁邊的仍然安全,連鎖爆炸只是一般人的一廂情願!

也就是說,要想炸毀美軍的油庫是個大工程,不僅炸彈要夠厲害,而且還得瞄準了一個一個地炸——日軍有這閒工夫嗎?如果有這閒工夫,還要偷襲嗎?

當然,南雲忠一見好就收也是一個原因吧,畢竟他只想把艦隊完完整整地帶回日本去。據說回去之後山本五十六指著他鼻子罵了半個小時——其實用不著,就算山本自己去了,一樣炸不成油庫,就算裡面都是油,就算都在地面上(日本的燃油都藏在地下)。

就喜歡看你干不掉我還拿我沒辦法的樣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