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腦科學日報|​ 人人可能都有「第六感」,只是沒有察覺到

腦科學世界 發佈 2024-04-05T20:54:27.206194+00:00

第1664期 腦科學日報。1,Nature顛覆性發現:人人可能都有「第六感」,只是沒有察覺到。FAD在高濃度水平下就足以引發磁感應,並不需要隱花色素的存在。

第1664期 腦科學日報

2023年3月8日

科 學 時 訊


1,Nature顛覆性發現:人人可能都有「第六感」,只是沒有察覺到

來源:學術經緯

FAD在高濃度水平下就足以引發磁感應,並不需要隱花色素的存在

包括鴿子、海龜在內,許多具有遷徙性的動物並非依賴視覺完成長距離的旅行,而是利用磁場進行導航,它們體內擁有感應磁場的分子機制,可以引導自己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但人類到底是否擁有磁感應?這種神奇的「第六感」是否有可能引導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近日,來自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萊斯特大學的研究者合作,確認磁感應比我們過去認知的要更加普遍,可能所有動物都擁有感應磁場的能力,磁感應並非那些遠距離遷徙動物的專屬。隱花色素中的光敏色素輔基——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吸收一個藍光光子的能量後會引起FAD基團電子的躍遷,最終造成 「電子轉移」,此時這對被分離的電子由於量子糾纏同時具有自旋單態和三重態,這兩種電子狀態的平衡會由磁場決定,而信息也會傳遞給大腦,讓生物做出判斷。這一發現也能解釋為什麼人類細胞在實驗室測試中也會對磁場產生感應,因為FAD幾乎在所有細胞中都存在,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細胞FAD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產生磁感應。



2,Nat Metab:欒冰團隊發現鋅離子介導脂肪細胞與交感神經信號交流,為肥胖治療提供新思路

來源:BioArt

交感神經元能通過釋放兒茶酚胺激活脂肪細胞的產熱程序。然而,產熱脂肪細胞反向調控交感神經投射的潛在機制並不清楚,因此無法建立起其相互作用的調控網絡。近日,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欒冰教授團隊報導了產熱脂肪細胞可分泌鋅離子作為脂肪因子激活交感神經的活性,進一步促進脂肪組織的適應性產熱,為肥胖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該研究發現鋅離子作為產熱脂肪細胞分泌因子,可增強小鼠脂肪組織中交感神經投射以及產熱。更為重要的是研究人員揭示了脂肪細胞中重要鋅離子調控蛋白金屬硫蛋白(MT2)在肥胖發生中的重要作用,而這一作用依賴於其對Zn離子釋放和交感投射的影響。該研究確定了產熱脂肪細胞和交感神經元相互調節的正反饋機制



3Autophagy: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自噬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來源:Autophagy

創傷性腦損傷是一種後天獲得性損傷形式,由外部物理衝擊頭部而導致腦損傷。腦外傷是所有年齡段的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近日一篇新研究發現,抑制小膠質細胞和浸潤性巨噬細胞的自噬有助於腦損傷後過度的神經炎症,從長遠來看,可能會阻止炎症的消退和組織再生.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者證明在激活的小膠質細胞和浸潤性巨噬細胞中自噬也被抑制,這加強了損傷誘導的神經炎性反應。



4,JACS:帕金森病致病蛋白聚集體與受體識別的構象動力學研究

來源:X-MOL資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交叉中心的劉聰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項晟祺團隊合作,通過利用以非靈敏核的極化轉移增強為基礎(INEPT-based)的固態核磁1H檢測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首次在原子水平表徵了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病理性纖維高度柔性的末端區域(TRs)的動態構象,並發現TRs在結合介導其細胞間病理傳播的關鍵受體LAG3過程中,經歷了顯著的構象變化,並同時引起纖維核心區的構象重排。該工作展現了有機結合固態核磁共振技術與冷凍電鏡技術對於探究病理蛋白自組裝聚集過程中的構象變化及聚集體與底物互作研究中的重要意義;為系統研究病理蛋白聚集體的結構與毒性在方法學上提供了新的手段與策略。



5,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分裂型特質個體心理時間旅行相關的腦活動降低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心理時間旅行是指個體通過心理模擬的方式重新體驗過去事件和預先體驗未來可能發生事件的能力。近期研究發現表明,高分裂型特質個體表現出較差的心理時間旅行能力。然而,這種心理時間旅行問題的潛在心理過程和神經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王亞副研究員和陳楚僑研究員合作,發現回憶過去事件與想像未來事件相比,楔前葉、雙側後扣帶回、丘腦和額中回的激活程度更高。研究結果表明,大腦激活降低可能是高分裂型特質個體心理時間旅行缺損的原因。這對存在心理時間旅行缺損的個體發展和制定干預措施具有一定的意義。



6,皮質興奮性的經顱磁刺激指數可增強對老年抑鬱症藥物治療反應的預測

來源:精神障礙AI診療山西省重點實驗室

超過一半的老年抑鬱症患者對一線抗抑鬱藥物治療無效。很少有研究探討老年抑鬱症(LLD)患者治療結果的生物學預測因素。作為對腦功能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腦電圖測量的補充,單脈衝和雙脈衝經顱磁刺激(TMS)可用於以經濟高效的方式測量皮層電路中的特定興奮和抑制機制。

近日一篇研究發現,與單獨的人口統計學和臨床預測因素相比,將治療前經顱磁刺激預測因素與已建立的人口統計學及臨床預測因素相結合,可以改善對LLD治療結果的預測。特別是皮質興奮性和皮質興奮可變性可作為單脈衝TMS預測因子。



7,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輕型卒中患者的視網膜微血管徵象和復發性血管事件

來源:SVN俱樂部近日,來自德國柏林夏瑞蒂醫學院神經科學與實驗神經科學系Philipp Klyscz等在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 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探究了視網膜病變與後續血管事件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視網膜的改變不能預測近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輕型卒中患者後續的主要血管事件,眼底拍照在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卒中復發風險評估中的效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8,Alzheimer’s & Dementia:受歧視的經歷與失智症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近日,來自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遭受歧視經歷的人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研究數據表明,終身遭受歧視的比例為42%,在黑人成年人中,這一比例更高,為72%。在平均15.7年的隨訪中,有466例失智症病例報告。終身在兩個以上領域受到歧視的人(與沒有歧視相比)患失智症的風險更大。


審校:Simo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