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軍旅長被俘,回國後為何能升官?還受到中印讚譽

兵說 發佈 2024-04-06T00:31:46.095929+00:00

作者:閃閃1962中印邊境衝突期間,我軍前線總指揮是張國華,印軍前線總指揮是考爾中將。考爾帶著印軍王牌部隊第七旅,在10月16號向我軍發動進攻。可戰爭打響之前,考爾突然病倒了,部隊一槍都還沒有放,就離開了前線。

作者:閃閃

1962中印邊境衝突期間,我軍前線總指揮是張國華,印軍前線總指揮是考爾中將。考爾帶著印軍王牌部隊第七旅,在10月16號向我軍發動進攻。

可戰爭打響之前,考爾突然病倒了,部隊一槍都還沒有放,就離開了前線。

對印自衛反擊戰,第一階段主戰場在克節朗地區,主要敵人是第七旅,所以印軍在第一階段真正的前線指揮員,成了第七旅的旅長達爾維。

中印兩國的史料,都用大量的筆墨批評考爾中將,但對達爾維卻沒有多少批評,反而稱讚他有名將之風。

哪怕是在交戰期間,中方也未批評過此人,就連張國華談起達爾維這個對手的時候,頂多說他「是個難纏的傢伙」,未給予過負面的評價。

達爾維被俘之後,獲得了我軍的優待,當他回到印度,非但沒有被革職查辦,反而加官晉爵,獲得各界好評。先是擔任第15軍准將參謀長,後來又晉升為陸軍少將。

這讓人很疑惑,敗軍之將被俘,印度媒體為何會說他是一代名將呢?

達爾維是印度的高種姓知識分子,大學畢業後又選擇讀軍校,經歷過多場大戰,1942年從少尉干起,1962年年初擔任第七旅旅長,完全靠著戰功、能力步步升遷。

但達爾維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不懂為官之道。或許是讀書太多的原因,他眼睛裡揉不得沙子,經常堅持己見,甚至頂撞上級。

而他的上級考爾中將,極盡吹噓之能,靠著拍尼赫魯的馬屁,整天吹牛說能「打敗中國」,從而獲得尼赫魯的重用。

考爾缺乏實戰經驗,達爾維則實戰經驗豐富,倆人總是鬧矛盾。考爾主張跟中國開戰,達爾維則認為喜馬拉雅環境太惡劣,不適合打大規模戰爭,印軍很難取勝。

在印軍內部,第七旅猶如「刀刃」,是王牌中的王牌,代表著頂尖戰力,奉命開赴雪域高原的克節朗地區。

開戰前夕,達爾維跟考爾一次次爭吵,他獲得了反戰派的支持,所以無懼考爾,但始終無法阻止這場愚蠢的戰爭。

達爾維被迫屈從於考爾,從10月8日開始與我邊防部隊發生接觸,10月16日發動里窩那計劃,沒想到戰鬥還沒有開始,考爾因病回國了。

里窩那計劃的缺陷是,印方斷定中國會忍氣吞聲,肯定不敢反擊,所以第七旅的部署,就是拉長戰線,往前一路推進,最大限度吞掉中方更多的土地。

10月20號,我軍被迫發起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印軍一潰千里,達爾維作為前線指揮官,只能被迫後撤逃走。

就連久負盛名的廓爾喀聯隊,也被我軍打得落花流水,別的部隊更是一觸即潰。

讓達爾維憤恨的是,為了執行「里窩那」計劃,部隊遭考爾拆分,散落在群山當中,很容易就被我軍逐個擊破,已經不可能收縮兵力。

早知如此,就該極力勸考爾,放棄里窩那計劃,讓第七旅擰成一把尖刀,找薄弱地點發動進攻。

就在達爾維胡思亂想的時候,被我軍生擒活拿,送到了戰俘營。

達爾維被俘時,已經餓了近三天,當他來到我軍戰俘營,我軍給他安排了一間乾淨整潔的單間,還有美味可口的飯菜,每個月能領到兩條煙和半斤水果糖。

他不解地詢問:「你們既然如同閃電一般,打敗了第七旅,為何會選擇後撤?」

戰俘營的幹部回答:「我們中國和印度,有著數千年的友好歷史,以前從未在戰場上展開過大規模軍事衝突,我們不想要戰爭,只有尼赫魯才熱衷於發動戰爭。」

從中方的角度來看,一直是希望通過談判來解決糾紛,而達爾維或許可以成為雙方一個「特殊溝通渠道」,可以傳達善意。

達爾維1963年5月離開戰俘營回到印度,他心裡始終憋著一口悶氣,想找個合適的時間寫一本回憶錄,揭露尼赫魯和考爾的無能。

達爾維之所以值得人們尊敬,是因為他揭露了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尼赫魯一手挑起的,而不是傳聞中的所謂「我軍入侵」。

達爾維認為,尼赫魯和考爾那句「中國不敢反擊」,才制定了計劃,害了整個印度軍隊。

他無數次用「蠢驢」來形容考爾,卻始終無力回天,眼睜睜地看著第七旅被殲,內心備受煎熬。

他認為這場戰爭失敗的主要責任,在尼赫魯和國防部長梅農身上,他們二人1947年接手的印度,是一個和平有序又真誠的印度,倆人卻搞得上下烏煙瘴氣,處處貪腐,官員玩起了「搶椅子」的遊戲。誰要是想貪,只需要大喊「我們偉大的印度可以打敗中國」,就能讓尼赫魯另眼相看。而那些真正清醒的將領,想要阻止這場戰爭,屢屢遭到罷免排擠。

達爾維在1962年親眼看到,送上去的很多建議,有關於部隊換裝的,或者加強後勤的,都被主事者忽視,隨意丟在一邊;而那些主張跟中國開戰的,哪怕僅僅只有空泛的口號,也會獲得重視。

部長和財政專家都在忙著斂財,卻沒人考慮士兵在喜馬拉雅的感受,那極度的嚴寒、讓人目眩的海拔、缺氧帶來的窒息……士兵甚至沒有禦寒的冬裝,這些都被印度的官僚們忽略。

達爾維在回憶錄中,痛斥尼赫魯「假大空」。印度擺脫殖民統治後,獲得了空前的國際地位,可尼赫魯總是專注於國際地位,卻忽略了國內的發展。

在印度民眾為飢餓和醫療發起抗議的時候,尼赫魯的應對之策是轉移群眾的注意力,通過挑釁中國製造一場戰爭,讓民眾的關注點從飢餓轉移到「國家的榮譽」上來。

既然要跟中國開戰,也應該提前做好中方反擊的準備,可尼赫魯完全沒有做任何準備。

整個內閣國防委員會,猶如一台機械,沒有獨立的思考,帶著一廂情願,匆匆挑起了戰爭,這該是多麼可怕的一場悲劇。

倒是美國的《時代周刊》看出了印軍的困境,評價說:

印度陸軍需要除了勇氣以外的幾乎一切事物。

國防事務被荒廢,我們(印度)奇特的內閣國防委員會,在沒有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就讓軍隊去了前線。

印度缺少國家目標,梅農像紳士一樣擔任防長,可戰爭從來不是紳士。印度軍隊的發展,始終按照最低要求運行,最終因為尼赫魯等人的傲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戰爭猶如是吃人的魔鬼,上級給予士兵的,僅僅只有勇氣;戰爭是軍人的墳墓,在錯誤的時間,製造了錯誤的敵人,埋葬了太多太多的軍人。

達爾維的評價是:「這場戰爭的失敗,是戰爭高級指揮的失敗,參謀本部(包括我在內)的失敗;也是應負責任的公眾輿論和報界的失敗;就印度而言,是徹頭徹尾的失策。」

一些印度媒體在反思這場戰爭的時候,之所以對達爾維的評價很高,是因為他對戰爭的預測,每個點都完全正確,戰後又勇於揭露印度在戰爭中的種種不足。

中方對達爾維的評價也頗高,因為他寫的回憶錄是最接近中印邊境衝突真相的回憶,達爾維用親身經歷批判了尼赫魯當局。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