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4、曹操冤殺呂伯奢是真的嗎

正史故事 發佈 2024-04-06T02:38:48.535748+00:00

#歷史開講#曹操的奸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冤殺了呂伯奢全家,而且說了那句讓天下人都很憎惡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老百姓罵曹操,最痛恨的就是這件事,認為曹操真是壞到家了,是天底下第一號大奸人。那麼,呂伯奢案是真的嗎?

曹操的奸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冤殺了呂伯奢全家,而且說了那句讓天下人都很憎惡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老百姓罵曹操,最痛恨的就是這件事,認為曹操真是壞到家了,是天底下第一號大奸人。那麼,呂伯奢案是真的嗎?

對這麼大的事,《三國志》隻字未提,沒有任何記載,既沒有殺人案,更沒有那句「名言」,甚至連呂伯奢的名字都沒有。

裴松之在補註中,記載的卻不少,他引用了三部史書,有三種說法,而且說法各不相同。大概裴松之自己也搞不清楚,哪種說法是真的,乾脆把三種說法都記載下來,讓讀者自己去辨別吧。

第一種說法,是《魏書》的記載。說曹操在去陳留的路上,經過成皋,成皋有個故人,叫呂伯奢,曹操便到他家中歇息。呂伯奢不在家,呂伯奢的兒子們見財起了歹心,與賓客一起搶劫曹操的馬匹和財物。曹操奮起反抗,擊殺數人。這裡沒有提陳宮,只有曹操一個人。

《魏書》,是由魏國大臣編寫的官修史書。 按《魏書》的說法,曹操在呂伯奢家殺人是事實,但屬於自衛,而且沒有殺呂伯奢本人。

第二種說法,是《雜記》的記載。說曹操住在呂伯奢家以後,夜裡聽見有聲響,疑心呂家要謀害他,於是連夜殺人。曹操殺完以後,才發現是誤會了,但已經鑄成大錯,無可奈何,只好悽愴地說:「寧可讓我負人,不讓別人負我」。這裡仍然只有曹操一個人。

《雜記》,是東晉著名史學家孫盛寫的史書。按孫盛的說法,曹操是疑心過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曹操在誤殺之後,雖然說了寧可讓我負人,不讓別人負我那句話,但是,那是「悽愴」著說的,表明內心也很悽慘,勉強算做自我安慰。特別是「寧可讓我負人,不讓別人負我」是特指,與「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在範圍和性質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第三種說法,是《世說新語》的記載。說曹操到了呂伯奢家之後,呂伯奢不在家,他的五個兒子熱情招待他。曹操因為是逃犯,疑心很大,反而懷疑他們圖謀不軌,於是,趁著夜深人靜,手持寶劍,連殺八人而去。這裡還是曹操一個人。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的臨川王劉義慶編寫的史書,記述了東漢後期到晉宋年間一些名士的言行和軼事,對後世影響很大。按《世說新語》的說法,曹操僅僅因為懷疑,就蓄意在夜裡連殺八人,然後揚長而去,表現出兇殘的性格。不過,曹操並沒有殺呂伯奢本人,也沒有說那句「名言」。

從以上史書記載來看,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有「自衛」、「誤殺」、「蓄意殺人」三種說法。以筆者看來,曹操殺人的事實,應該是有的,否則,魏國的官方史書不會記載,最關鍵的是殺人動機。「自衛」一說,可能是為當權者隱諱;「蓄意殺人」一說,不符合情理,而且《世說新語》有小說的特點,難以為據;最大的可能,則是「誤殺」。所以,筆者認為,孫盛《雜記》的記載,應該比較符合歷史事實。但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國演義》根據這些史料,經過加工演義,特別是虛構了枉殺呂伯奢和他那句「名言」,創作出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

《三國演義》說,曹操在中牟縣脫險之後,與陳宮一同逃走東行,走了三天,到達成皋,天色已晚。曹操用鞭指著樹林深處,說此地有個叫呂伯奢的人,是他父親的結義兄弟,可以到他家借宿一晚。於是,曹操和陳宮便到了呂伯奢家裡。這裡,《三國演義》加上了陳宮,由史書中的曹操一人變成兩人了。

呂伯奢已經知道曹操是逃犯了,但仍然熱情招待,他安排家人殺豬,自己騎驢外出,買酒去了。曹操和陳宮在家裡等待,忽聽房後有磨刀之聲,頓時起了疑心,便潛入草堂竊聽。

只聽見有人說道:「綁起來殺,怎麼樣?」曹操大驚,決定先下手為強,便與陳宮拔劍闖入,不分男女,全部殺掉,一連殺了八個人。曹操陳宮搜到廚房,卻見綁著一口大肥豬,這才知道誤殺了好人。但已經鑄成大錯,無法挽回,他倆只好急忙騎馬出莊,逃遁而去。

走了不到二里路,迎面撞見呂伯奢買酒回來。呂伯奢驚問曹操為什麼要走,並說已經安排家人殺豬款待,力勸曹操回去。曹操自然不敢回去,一邊敷衍,一邊策馬前行。走出幾步,曹操忽然拔劍返回,對著呂伯奢身後大叫:「來者何人?」呂伯奢回頭看時,被曹操揮劍砍於驢下。

陳宮大驚,質問曹操。曹操說:「呂伯奢回到家中,見全家被殺,豈肯罷休?如果率眾來追,我們必遭其禍。」陳宮說:「剛才殺他家人,是誤殺,沒有辦法彌補;可對呂伯奢,是知而枉殺,實在是不義」。這個時候,曹操便說出了那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應當說,《三國演義》加工創作的這段故事,十分精彩,曹操奸詐兇狠的性格,也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但是,它卻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全貌,也不符合情理。筆者認為,曹操是政治家,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無論如何,他都不會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那樣的話而得罪天下之人,遭到天下人的唾罵。連毛宗崗在批註《三國演義》的時候,也覺得曹操這句話說得唐突,評價道:「曹操從前是一個好人,這裡卻忽然說出奸雄的話來」。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呂伯奢這一事件,陳宮是一個重要人物。然而,根據《三國志》和其它史書的記載,陳宮是後來才投奔曹操的,捉放曹也不是陳宮乾的,陳宮並沒有救過曹操的性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