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前的伊朗,巴列維王朝手握數十萬大軍,為何不敢奮起一搏?

江湖小曉生 發佈 2024-04-06T03:15:22.955488+00:00

1979年之前的伊朗,那叫一個開放啊,俊男靚女一大堆,個個都穿著光鮮亮麗的西服和裙子,完全看不出任何傳統守舊的影子。

1979年之前的伊朗,那叫一個開放啊,俊男靚女一大堆,個個都穿著光鮮亮麗的西服和裙子,完全看不出任何傳統守舊的影子。

說實話,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的伊朗,世俗化的程度,簡直令其他伊斯蘭國家感到汗顏。傳統教士們走在大街上,整天都會紅著臉指責穿著前衛的年輕人:有傷風化,成何體統!

不過1979年,巴列維王朝下台以後的伊朗,迅速成為了一個傳統國家。無論男女,都裹上了大袍子。女性的頭巾和面紗,幾乎成了標配,甭說跟三兩好友出去嗨皮了,連獨自出趟遠門的資格都沒有。

除此以外,1979年以前的伊朗,和老美的關係好到快要穿一條褲衩子了。但1979年以後,雙方的關係下降到了冰點。同樣是那一批伊朗人,因為當局換了,所以情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麼伊朗巴列維王朝,究竟給世人留下了哪些回憶呢?為何在關鍵時刻,他們會放棄抵抗,出國避難呢?


禮薩汗,一個視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為偶像的男人。

我們都知道,近代土耳其的國父是凱末爾。這個人可了不起啊,他在奧斯曼帝國垮台以後,保住了突厥人的基本盤,也就是如今的土耳其。

雖說只有奧斯曼帝國巔峰版圖的七分之一大,但好歹把土耳其人都聚攏在了一起。這還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他在土耳其進行了比較深刻的世俗化改革。

當年很多人希望凱末爾出任蘇丹,相當於他們的君主。可凱末爾選擇一口拒絕,他要建立的是共和國,而不是君主制國家。

那個年代很多人將凱末爾當成英雄,禮薩汗也不例外。1921年,愷加王朝的最後一任國君,正帶著一幫美女出去郊遊,時任哥薩克旅的指揮官禮薩汗,便在德黑蘭推翻了愷加王朝。


末代國君壓根不敢抵抗,撒丫子跑國外逃命去了。禮薩汗就這麼成了這個國家的主心骨,他先加封自己為當朝宰相,手握軍政大權。隨後又給自己來了一套篡位三連「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繼而於1925年取代愷加王朝,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很多人開始質疑了,不對啊,凱末爾不是反對君主制嗎?為啥崇拜凱末爾的禮薩汗,會選擇繼續當國王呢?

其實禮薩汗之所以崇拜凱末爾,那是因為凱末爾在土耳其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將土耳其帶向了富強,而不是凱末爾放棄蘇丹大位。一國之君這個位置,誰不愛呢?那是凌駕於法律之上,可以為所欲為的角色。

君主要當,改革也要做。禮薩汗是個雷厲風行的男人,他上台以後,立馬開始了一套雷厲風行的改革。

  1. 首先,禮薩汗將國名從波斯改成了伊朗,意思很明白,要和過去一刀兩斷,走上一條新道路了。
  2. 其次,禮薩汗將過去的行政區劃全部打亂,重新劃分成10個省份,以此分割那些地方豪強們的勢力,從而可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3. 再者,禮薩汗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法令,取代了昔日傳統的伊斯蘭法令,將世俗法令和信仰完全剝離開,以此確保世俗化改革不受宗教的干擾。
  4. 此外,禮薩汗建立教育部,在全國興建大量世俗化的學校,用世俗化的老師,取代宗教教士。同時允許女性就讀大學、考編等。
  5. 最後,禮薩汗終於對著裝下手了。他下令禁止國內女性再穿大袍子,戴頭巾、面紗,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西方服飾。

好傢夥,他這麼一套改革搞下來,伊朗和過去就完全不同了,從一個傳統的宗教國家,一下子變成了一個高度世俗化的國家。


巴列維王朝危急關頭,為何放棄了抵抗。

可以說,巴列維王朝建立初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不過很快他們就陷入了列強紛爭的麻煩之中。

愷加王朝時期,英國和俄國在伊朗瓜分了大量利益,禮薩汗當然想擺脫這兩位大佬,於是走上了和德國交好的道路。結果二戰爆發,有明顯親德傾向的禮薩汗,終究還是被英俄聯軍給趕跑了。

禮薩汗走了,但是巴列維王朝並沒有結束,他的兒子巴列維國王繼承了大統。二戰期間,伊朗也就成了盟軍向俄國輸送物資的重要渠道。

二戰結束以後,伊朗也算是立功了,因此在老美的幫助下,1946年,他們將所有蘇軍都趕出了本土。巴列維國王對老美可謂是感恩戴德,從此跟老美好上了。


巴列維國王曾經在西方留過學,因此更加喜歡西方文化,所以他依舊堅定不移地按照父親的改革老路繼續往前走,豈不知前途坎坷,他要面臨的麻煩非常多。

  1. 首先,宗教人士擋道的麻煩很難解決。為此巴列維國王開始擴充軍備,用武力手段,強行抓獲了一大批宗教反對分子。不過這麼做,反倒是讓更多宗教分子對巴列維王朝深惡痛絕。
  2. 其次,伊朗貧富差距無法調和。當權階級富得流油,可普通老百姓連一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有點關係能找到每天賺10美元的工作,這在上世紀70年代是不敢想的事情,咱們到了21世紀初才達到這個水平。可絕大多數老百姓是沒有關係的,也就是說他們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
  3. 再者,貪腐嚴重,巴列維國王沒魄力解決。這也是貧富差距的根源所在,豪強們巧取豪奪,導致民怨沸騰。巴列維國王只能幹瞪眼,根本沒有解決措施。

這麼多麻煩聚集在一起,底層人士和宗教人士一拍即合,打算把巴列維王朝給推翻了。因此1979年,一場針對巴列維王朝的運動,就這麼展開了。

霍梅尼作為這場運動的領袖人物,打算建立一個由教士們掌管國家的伊斯蘭共和國。雖說前途未卜,但底層人士已經無法忍受現狀,只能跟著霍梅尼幹了。


危急關頭,巴列維國王立馬向老美求救,希望他們伸出援手,哪怕老美不自己下場,只要允許自己出兵鎮壓,那國際輿論上也好看點。結果老美的總統卡特卻表示:你最好別動手。

這下巴列維國王傻眼了,老美不僅不幫忙,反而不允許巴列維國王自救,無奈之下,巴列維國王只好帶著一家老小流亡海外,第二年他就被氣死了,享年61歲。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巴列維王朝的核心盟友,老美為何在關鍵時刻不幫巴列維國王一把呢?

  1. 第一,巴列維國王此前把老美高層給得罪光了。原來在1973年,伊朗趁著中東各國對西方國家石油禁運的檔口,和沙特一起鬨抬石油價格,翻了三四倍。結果導致老美經濟嚴重萎縮,甚至爆發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2. 第二,巴列維王朝說到底還是一個君主制國家,這和老美倡導的民主平等背道而馳。而霍梅尼卻打算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卻有可能和老美不謀而合。因此不少人奉勸當時的老美總統卡特:少管閒事,別跟巴列維王朝走太近!
  3. 第三,巴列維國王解決內部矛盾的能力,實在是令人很無奈。就算老美打算出手相助,也覺得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反倒是霍梅尼,給了老美無限幻想。

無論出於哪種原因,老美都沒有打算扶巴列維王朝一把的意思。戲唱到這裡,巴列維國王才意識到,小丑原來是自己。由於老美不斷以人身安全為藉口,脅迫他出國避難,巴列維國王只好放棄了反擊,前往異國他鄉。


老美算是後悔他姥姥給後悔開門,後悔到姥姥家了。

為啥?因為巴列維王朝雖然有時候搞點小動作,但好歹跟老美的關係很鐵啊。可新建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就不同了,他們把老美當成了頭號敵人。

這下完犢子了,當年沙特和伊朗,是老美在中東地區的左膀右臂。可老美這麼一波袖手旁觀的操作以後,直接把盟友變對手了,你說老美氣不氣?

不過霍梅尼短時間內也沒有一下子就搞定伊朗,因此老美在1980年趕忙去找流亡海外的巴列維國王,希望他能回去主持大局啊!結果人家當年就被氣死了,就問你慘不慘。

這種「蠢事」,老美是真沒少干啊!伊拉克戰爭也一樣,花了幾千億美元下去,結果脫胎換骨的伊拉克,居然被親伊朗的什葉派給掌控起來了。等於說老美花了幾千億美元,為伊朗量身打造了一個好朋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