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永遠不要請一大群人吃飯!原因很簡單

第一心理 發佈 2024-04-06T05:16:09.803399+00:00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社交需求是人類基本的五大需求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能和外部世界建立聯繫。有的人喜歡熱鬧,所以朋友也比較多,請客吃飯時往往會叫上一大堆朋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擁有幾個朋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社交需求是人類基本的五大需求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能和外部世界建立聯繫。

有的人喜歡熱鬧,所以朋友也比較多,請客吃飯時往往會叫上一大堆朋友。有的人則只有三五好友,聚會的時候也通常是小範圍地請客吃飯。在這樣的氛圍中,幾個朋友推杯換盞,不自覺地想要將內心的煩惱吐露出來。

不過,朋友多並不意味著質量高。在短暫的人生中,一個人若是能夠擁有幾個知心好友便已經足夠,剩下的那些也只是酒肉朋友,只能吃飯,不能交心。

因此,在請朋友吃飯時,一定不要同時請一大群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種想法其實來源於我的親身經歷。

我曾經是一個非常喜歡熱鬧的人。我從小生長在廣州,後來又因為戶口問題回老家佛山念高中。

因為我是一個性格陽光開朗的人,所以朋友也特別多。無論是在廣州還是在佛山,我的人緣都特別好。

一開始,我把這些朋友都當成自己的好哥們,真心實意地對待他們。直到有一次,老家的朋友來廣州找我玩。

由於我喜歡熱鬧,於是又叫上了廣州的好朋友,一共十幾個人。我們一起去KTV,一起去喝早茶。

但是令我心寒的是,一共十幾個人,老家的朋友默認是我出錢請客,而廣州的朋友也沒有要結帳的意思。

所以最後還是我去結帳了,只有兩個朋友過來幫我,最後我們三個人平攤了十幾個人的花銷,每人花了將近1000,要知道,那時我也只是個窮學生。

後來,我和那兩位一起結帳的朋友成了最好的朋友,和其他人全部斷去聯繫。每年我都會去廣州找他們聚一聚,喝喝酒,聊一聊近一年發生的事情,直到現在仍是如此。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許多,朋友在精而不在多,永遠不要請一大群人吃飯。

首先,請一大群人吃飯,結帳就是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聽說過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又名責任分散效應。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被指定完成一項任務,那麼他將會對此做出強烈而積極的反應。

但是如果這個任務被分配到多人身上,那麼責任也會被分散,群體反應的時間會變長,反應的行為也變得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當一大群人一起吃飯時,圍觀的人占據大多數,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對買單這件事做出反應。

那些旁觀者以理所當然的心態站在一旁,對買單的事情採取忽視態度,而只有那些幫助你買單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

此外,當一大群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不熟悉的人可能會感覺到尷尬,而這些人之中還很有可能會存在你所不知道的過節,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一些人。

不僅如此,一大群人一起吃飯也無法營造那種交心的氛圍,大家的交流往往會流於表面,失去了吃飯的意義。

因此,請客吃飯一定不要請一大堆人,而是要小範圍地請客,給彼此留出足夠相處的空間。這樣一來,大家都會比較放鬆,不會被無效社交消耗內心的能量。不過,請客也是一門藝術,有些人值得請客,有些人卻不值得。

那麼,哪些人值得請?哪些人又不值得請呢?

首先,以下這兩種人不值得請客也不值得交往。

第一種是人品不好的人。在心理學領域中,人品就是人格。人品的範圍是很大的,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和他人相處時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和屬性。

那些人品好的人在和他人相處時會讓別人感到非常舒服,不會冒犯別人。

而那些喜歡挑撥離間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唯恐天下不亂,喜歡通過搬弄是非來破壞他人的關係。

和他們交往,往往容易被他們的負能量影響。不僅如此,他們還容易和他人發生矛盾,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爭端。

所以,請客一定不要請人品不好的人。

第二種是只知道索取而不懂付出的人。在那件事發生之前,我從沒意識到自己所謂的朋友們竟然都是這樣的人。

我把他們當成兄弟,他們卻把我當成冤大頭。回想起來,他們以前也是這樣對我的,無論去哪裡,第一個去買單的永遠是我。

在心理學領域中,這種現象叫做破窗效應。當一個人的其中一個原則被打破時,他的底線也會陸續被突破,在這種情況下,周圍的人會變本加厲。

這些只知道索取的人往往都會比較厚臉皮,他們習慣於他人的付出,卻從沒有做出任何回報。

那麼,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什麼呢?

和朋友之間的關係要順其自然,不要強求。我們都知道,吃飯不僅僅是生存需要,同時也是社交的一種手段,可以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但是對於那些已經和我們不在同一個世界的朋友來說,我們要學會告別,不要強留。

我曾經在初中時有一位特別要好的朋友,初中三年,我們形影不離。但是上高中後,我們分開了,只能通過簡訊進行聯繫。但是漸漸地,我們之間的簡訊也越來越少,最後幾乎變成了陌生人。

上大學後,我決心改善我們之間的關係,於是就約他出來吃飯。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共同語言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多,他高中畢業就直接工作,現在已經有了孩子,而我還在讀書,兩個人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同,那頓飯吃得特別尷尬。

通過這件事我終於明白,有些朋友註定要分別,強行留住只能徒增尷尬。

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