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山東東營探索黃河口濕地修復新模式 黃河口 河海交匯處,濕地氣象新(美麗中國·大美濕地④)

國際在線 發佈 2024-04-06T11:16:35.927264+00:00

核心閱讀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眾多珍稀鳥類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為進一步提升濕地修復和保護水平,當地實施生態補水、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等措施,努力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探索更多路徑。九曲黃河綿延萬里,從山東東營入海。

核心閱讀

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眾多珍稀鳥類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為進一步提升濕地修復和保護水平,當地實施生態補水、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等措施,努力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探索更多路徑。

九曲黃河綿延萬里,從山東東營入海。泥沙在此沖刷沉積,造就了神奇壯美的黃河三角洲,孕育出大片濕地。這是我國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

為保護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92年建立。近年來,東營市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累計投資13.6億元,實施17個濕地修復項目,探索出陸海統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濕地修復模式。

實施生態補水,提升區域水土環境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木棧道兩側葦盪曳曳。

多年前,由於黃河來水量持續減少,流路固化、河床下切,黃河與濕地、灘涂的水文連通性降低,淡水補給減少;加上海水倒灌,土壤鹽鹼化嚴重,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受到嚴重影響。

打通水系,成為修復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的關鍵。近年來,東營市委託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編制《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資源配置與水系連通規劃(2018—2030年)》,構建科學合理的「取、蓄、輸、用、排」水系格局,形成「河、陸、灘、海」入海循環主幹道,從而實現健康、可持續的區域水土環境。根據規劃,東營市先後實施十幾項以水系連通為主的生態修復工程,疏通了241公里濕地水系,打通了黃河與濕地間的「毛細血管」。

水系連通後,東營市持續加大保護區生態補水力度,相繼實施黃河生態調水、刁口河豐水期調水等,近3年為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生態補水4.69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濕地的土壤鹽鹼化,濕地生態功能明顯改善。

「為確保黃河水引得出、送得到,2022年保護區新建6個引黃閘口,實現保護區濕地全年不間斷按需補水。2022年汛前黃河調水調沙大流量過程進入山東以來,黃河三角洲保護區12個取水口全部開啟,實施生態補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修復工程專班副組長王立冬介紹。

根據動植物生長環境,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將濕地劃分為49個區域,每個區域實現按需補水、分區補水、科學補水。在黃河水滋養下,如今這裡水豐草茂、生機盎然。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恢復濕地植物生境

穿過蘆葦盪,在淺灘深處可見一簇簇火紅的鹽地鹼蓬連綿成片。極目遠眺,濕地仿佛鋪上了一塊巨型「紅地毯」,蔚為壯觀。

從夏至秋、由綠至紅,這片「紅地毯」成為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的自然奇觀。鹽地鹼蓬是耐鹽先鋒植物,可以固著地表鹽分,對鹽鹼土壤有積極改良作用。但在多年前,鹽地鹼蓬的生存空間,卻一度被入侵物種互花米草擠占。

「上世紀80年代,互花米草進入黃河三角洲附近的潮間帶,2010年開始在保護區內迅猛擴張,嚴重影響了灘涂潮汐水文過程,導致鹽地鹼蓬嚴重退化,如果不及時控制,局部區域的『紅地毯』景觀可能會消失。」東營市海洋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進河介紹。

「互花米草還嚴重威脅其他本土動植物的生存和生態系統健康。」王進河說。

2016年以來,東營市從技術上攻關,聯合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結合野外實地勘測調查,通過野外治理實驗和室內模擬分析,摸清了黃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機制,形成了圍淹+刈割、刈割+翻耕、施用除草劑3種治理方式,並陸續實施治理工程。

根據國家開展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部署,東營市結合省、市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方案,先後實施互花米草治理實驗項目、自然保護區濕地修復工程等,有效遏制了互花米草的泛濫,潮間帶生物種群得到有效恢復。

濕地修復項目同步啟動。東營市開展微地形改造,恢復原生態本底環境,通過補充鹽地鹼蓬、海草床等本土植被種源等方式,提高本土植被覆蓋度,加快濱海生態系統自我修復進程。截至目前,保護區累計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累計恢復鹽地鹼蓬、海草床5.2萬畝,濕地面積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長了12.3%。

採用信息技術,有效呵護棲息鳥類

一對鳥兒扇動翅膀掠過水麵,姿態輕快優美。「快瞧,東方白鸛!」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高級工程師趙亞傑手指屏幕,「這對東方白鸛2022年已經成功繁殖了3隻幼鳥。」

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大屏幕上,鳥兒的「一舉一動」清晰可見。為了實時掌握每片濕地鳥類活動的情況,2022年,東營市綜合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遙感、雷達等信息技術手段,藉助「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在保護區搭建了鳥類動態實時監測系統。

「我們在道路出入口、鳥類分布區、道路節點等關鍵位置布置24小時監控系統,鳥兒進入監控區域,就能被自動識別、記錄,不僅能鑑別種類,還能實現計數。監控還能幫助我們實時掌握『風吹草動』,確保鳥類棲息不受人為活動干擾。」趙亞傑介紹,目前,保護區共安裝視頻監控50餘處,累計衛星跟蹤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35隻。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內,鳥巢隨處可見。為了給鳥兒一個安穩的「家」,東營市重點實施黑嘴鷗、東方白鸛、鶴類等物種棲息地保護,在保護區架起人工巢、建起繁殖島。

近年來,保護區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如今,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也是東方白鸛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當前,東營市正加快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規劃面積352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37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152平方公里,努力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探索更多路徑。」東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於紅波說,「未來,這片濕地將更加富有生機,碧波蕩漾,群鳥翔集,美如畫卷。」(記者 李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