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之中,諸葛亮的智慧究竟多厲害?看看司馬懿多慘就知道了

悠然談歷史 發佈 2024-04-06T11:18:01.441425+00:00

三顧茅廬、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這些熟悉的詞語,都和一個人有直接關聯,他就是被譽為臥龍之才的諸葛孔明,如果要問三國中誰的武力值最高,那麼呂布、關羽、張飛等人都可以爭一爭這個位置,但是如果說三國中誰的才智最高,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位置非諸葛亮莫屬,作為三國第一智囊,諸葛亮是一個全能型人

三顧茅廬、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這些熟悉的詞語,都和一個人有直接關聯,他就是被譽為臥龍之才的諸葛孔明,如果要問三國中誰的武力值最高,那麼呂布、關羽、張飛等人都可以爭一爭這個位置,但是如果說三國中誰的才智最高,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位置非諸葛亮莫屬,作為三國第一智囊,諸葛亮是一個全能型人才,文能執掌朝堂數十年,武能七擒七縱孟獲。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諸葛亮的才智其實並沒有被放大,雖然書中描述的諸葛亮,有著超強的洞察能力和臨時處置問題的極快反應力,但是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書中描繪的還不夠詳細,正史中的諸葛亮,遠比書中描述的厲害,至少在軍事這一方面,諸葛亮是無人能比的,人們對諸葛亮的錯誤認知,一是受到演義的影響,二來是很少有人會對正史感興趣。

歷朝歷代的知名武將,對諸葛亮的評價一向都很高,現在那些認為諸葛亮不會打仗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只喜歡看結果的讀者,諸葛亮六出祁山,終究沒有實現北伐,這是不屈的事實,但是北伐取不到成效,真的僅僅是因為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嗎?作為三國中綜合實力最弱的國家,蜀國受限於地理位置的影響,人口、資源,本就占不到一點優勢,曹魏手握北方平原,占據天時地利,北伐的較量,不僅僅只是雙方軍事上的較量,而是國力的較量。

對於諸葛亮而言,貧窮落後的蜀國,想要實現一統大業,本身就極為困難,前三次北伐中,諸葛亮面對的對手是曹真,此人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中,但是當曹魏主將換為更加謹慎的司馬懿後,形勢就發生了變化。司馬懿自知曹魏實力強於蜀漢,也曾有過主動進攻的時候,但是被諸葛亮暴揍之後,司馬懿就開始以防守為主,即使諸葛亮想盡一切辦法侮辱他,終歸也是無濟於事。

司馬懿之所以不應戰,並不是因為魏國元氣大傷,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單論行軍打仗,司馬懿根本無法和諸葛亮相提並論,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劉關張等人離世之後,蜀國人才凋零,到了諸葛亮北伐期間,手中能用的大將更是少之又少,倘若不是諸葛亮一人拖著積貧積弱的蜀國前行,那麼魏軍的主力可能早就兵臨城下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數年,司馬懿雖然一直沒有吃過大虧,但是整體上還是處於被動局面的,蜀漢雖然在兵力和武器上都不占據優勢,但是憑藉著諸葛亮的眾多鬼點子,北伐期間一直是進攻方,硬實力上的不足,都被諸葛亮用其它辦法彌補了。而且司馬懿和諸葛亮也有過交手經歷,只是司馬懿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所以此後才只能謹慎行事。

司馬懿此人比較雷厲風行,他打仗講究一個快准狠,這也是他受到重用的原因之一,但是在鹵城之戰,司馬仲達第一次和諸葛亮交手時,卻被對方狠狠地揍了一頓,這一仗魏軍可謂是損失慘重,三千精銳全部被滅,還丟掉了很多戰略物資。此後,司馬懿派魏軍老將張郃繼續追擊,結果再次受到埋伏,昔日名震天下的魏軍大將,也被諸葛亮輕而易舉地扼殺。

在雙方此後的交手中,司馬懿已經喪失了進攻的本能,他只能依仗著魏國強大的國力,和諸葛亮死死耗下去,事實證明,司馬懿的決策是對的,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是畢竟也是一個凡人,最終他被司馬懿活生生熬死,雖然在臨死之前,諸葛亮還施出了最後一計,但是也終究未能改變蜀國被滅的結局。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是諸葛亮最後留給司馬懿的」禮物「,對於司馬懿而言,只要諸葛亮尚存一日,他就不敢輕舉妄動,即使魏軍占盡全部優勢,司馬懿也自知拿不下諸葛亮,然而諸葛亮一死,魏國和蜀國之間的局勢就瞬間大變了。

正史中的諸葛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軍事大家,他去世之後留下的那些兵法,依然被後世重用,雖然時至今日,人們對諸葛亮的看法爭論不休,但是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的才能就是如此之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