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溥儀也過星期天,感覺世界觀重寫了

歷史有些事兒 發佈 2024-04-06T16:08:30.101699+00:00

最近兩會召開,每逢兩會總有各種不接地氣的建議和代表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但今年〖蔣勝男〗代表一如既往的字字珠璣,每條建議都仿佛說到中國當代打工人的心坎上。

最近兩會召開,每逢兩會總有各種不接地氣的建議和代表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但今年〖蔣勝男〗代表一如既往的字字珠璣,每條建議都仿佛說到中國當代打工人的心坎上。



尤其針對當前國內盛行的〖996〗加班文化,甚至是〖007〗,不舍晝夜無分周末的工作情況,已經對大部分勞動者生活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不過雖然民間討論一波接一波,但在國家大型場合隆重提出應該尚屬首次。


而無論是〖996〗的6還是〖007〗的7,其實說的都是指星期,那麼星期文化是怎麼開始的呢?一周又為什麼有七天呢?這就要回溯到1700多年前的今天了。


星期的緣起


公元321年3月7日,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頒發了〖《星期日休業令》〗,以法令的形式明確了七天為一個星期,發布禮拜日停工的命令,並規定城市居民在禮拜日不得照常工作,必須到教堂做禮拜。

星期制度從此固定下來,公元3世紀以後,開始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


君士坦丁頭雕


當然星期作為時間周期最早起源於巴比倫,不過就像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卻被冠名阿拉伯一樣,有時候在傳播過程中,就是會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甚至連我們的丹頂鶴都難以避免被叫做日本鶴的的謬誤,當然像韓國一樣有組織有預謀的偷文化就另算了。


而在中國,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國傳播時,星期才逐漸被人們所知曉。

民國時期規定使用公曆之後,星期才逐步普及起來。


雖然星期是隨著基督教傳到中國的,但其實在我國的夏商周時期,也已經有對應的說法,叫做〖七曜〗,指以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七個主要星體,作為當時天文星象的重要組織成份,只是我國古代更多用於天文形象方面,並未劃分到具體時間單位。東晉范寧《榖梁傳序》中就有七曜為之「盈宿」的記載。

十臣以頑駑,器非其疇,尸祿負乘,夕惕若厲。願乞骸骨,更授夷吾,上以光七曜之明,下以厭率土之望,庶令微臣塞咎免悔。

——《後漢書·方術列傳》


煌煌七曜,重明交暢。我有嘉賓,是應是貺。邦政既圖,接以大饗。人之好我,式遵德讓。

——《晉書》

然則三皇邁德,七曜順軌,日月無簿蝕之變,星辰靡錯亂之妖。

——《晉書》


文章森乎七曜兮,製作參乎兩儀,括眾妙而為師。

——李白《大獵賦並序》


當然星耀可能也是舶來品,最早在唐朝時,也就是公元七世紀,通過不空和尚和楊景風所譯《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自印度傳入中國,簡稱《宿曜經》



764年,不空的弟子楊景風在為《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作注時,就七曜日有如下說明:

夫七曜者,所為日月五星下直人間,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復始,其所用各各於事有宜者,不宜者,請細詳用之。忽不記得,但當問胡及波斯並五天竺人總知。尼乾子、末摩尼以蜜日持齋,亦事此日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故今列諸國人呼七曜如後。


而我國古代用的〖七曜〗和拉丁語的星期,其實也是一一對應,拉丁語中星期日Sunday(日曜日)為「太陽日」 (dies solis),星期一Monday(月曜日)為「月亮日」 (dies lunae),星期二Tuesday(火曜日)為「火星日」 (dies Martis),星期三Wednesday(水曜日)為「水星日」 (dies Mercurii),星期四Thursday(木曜日)為「木星日」 (dies Jovis),星期五Friday(金曜日)為「金星日」 (dies Veneris),星期六Saturday(土曜日)為「土星日」 (dies Saturni)。


所以後世也有用〖七曜〗來對應〖星期〗的說法,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後來《宿耀經》通過平安時代的唐朝留學生空海傳入日本,並成為日本宿耀占星術或密教占星術的重要經典,也作為了沿用了中國以七曜為一周每日的稱謂。


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X或禮拜X的叫法,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此名字。



越來越少的中國假期


中國古代的休假制度,雖然乍聽起來很爽,但細思其實在農耕時代,休假也主要針對當官的,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只能〖手停口停〗,只能一刻不停歇的勞作直到死亡,其實當前中國的農村農民基本還是如此,休息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奢望。


在秦代時期,休假制度已經初步形成。那時,官吏休假叫做〖告〗

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

——《史記·高祖本紀》

字面意思解釋一下,就是說,劉邦在給秦始皇打工做亭長的時候,經常就休假然後回家干農活。


類似的記錄在秦律中也可以推理而出:

月食者已致稟而公使有傳食,及告歸盡月不來者,止其後朔食,而以其來日致其食;有秩吏不止。

——《秦律十八種·倉律》

意思就是按月每月收到口糧的人,已經把食物送給了這個人,但如果他們仍然由沿途的驛站提供食物,並且在出差時仍然沒有回來,他們應該停止發送口糧,直到他們回來。


以此類推,秦代的官吏,其實已經有了對應的假期制度。


當劉邦自己創業成功後,官方的休假制度步入正軌,並寫入《漢律》:

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也就是說可以做5休1,每5天可以有1天歸家洗沐休息的公假。

據統計推測,漢代一年的公假加上節假大約有70至80天,相當於一年有兩個半月的時間是不需要上班的。


〖5日1休沐〗的制度一直延續至隋。到了唐代專門訂立了規範官員休假和致仕的法令——《假寧令》

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


法令改〖5日1休沐〗〖10日1休沐〗,這就是古書上說的〖旬休〗

全年公假大約36天。一年也還是有一個月可以不上班的。



宋代時,公共假期和休假制度最為寬疏。

日常休假雖仍沿襲唐代〖10日1休沐〗制度,但在節假方面則大為增多:全年節假76天,加上「旬休」36天,就有112天。此外,還要加上皇帝、皇后崩薨的忌日假等。

這樣,宋代休假日大概超過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所以宋朝士大夫大部分時間都在休假,也才會有時間遊山玩水或是逛花燈,從而產生無數描述日常生活的詩詞。



元代雖沿襲宋代〖旬休〗制度,但節假驟減到僅16天,全年休假約52天,比宋代少了一半。


明初皇帝勵精圖治,大部分傳統節假都取消,僅保留元旦、冬至兩節。

明代還取消了唐宋以來的〖旬休〗制度,僅庶吉士〖5日1休沐〗,其他官員則沒有此等待遇,基本等於老農對猴子的朝三暮四的做法。



清代延續明代壓縮休假的政策,但有長達1個月的「封印」期,涵蓋了過去「元旦」「元宵」等節假。

其餘節假包括端午、中秋、重陽、皇帝誕辰,各放假1天。

清代假日總天數在34天左右,和唐朝時期差不多。


當然也是在清末,中國傳統休假制度遇到了西方星期休息制度,反而中西結合增加了一些假期。


1911年7月,清廷為兩年前剛剛登基的幼帝溥儀舉行隆重的典學儀式。



但在時間上,帝師們頗費躊躇:如果在星期日給小皇帝放假,有違祖制;不放假,則不合時宜。


為此,帝師們專門上報皇室裁決。皇太后在與攝政王載灃好一番商量後,決定不拘泥祖制而迎合潮流。懿旨中寫道:

皇上尚在沖齡,未便過於勤學,所請星期休息之處,著照所請,該大臣知道。


清朝最高權力機構之一的會議政務處也提出:

星期日公休為世界通例,中國不能獨異。


1908年,成都自治局的辦公條例規定:

年節照例放假……星期休息。


1994年2月3日,《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頒布,中國開始實行「大小周末」,大周末即每周休息兩天,小周末則休息一天。


這成為後來「雙休日」的過渡方案。


1995年3月25日,國務院再次下發文件:

自5月1日起,職工每周工作40小時,星期六和星期日為休息日。至此,中國正式迎來了「雙休日」。


至此,中國正式迎來了「雙休日」


但28年過去了,很多公司依然在〖大小周〗,還公然宣稱〖996〗是福報,甚至還要當做兩會的一個提案(但我們依然要感謝蔣勝男同志),這未嘗不是一種退步。


- END -

撰文 | 臥闌聽魚

編輯 | 臥闌聽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