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爭,各國情況及三場重要戰役

安東尼的樹屋 發佈 2024-04-06T18:24:36.717910+00:00

1854年2月9日,英法遠征軍聯合委員會決定,法國軍隊向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加里波利集結,以避免俄軍攻勢對達達尼爾海峽產生威脅。

文|安東尼的樹屋

編輯|安東尼的樹屋

克里米亞戰爭各國情況

1854年2月9日,英法遠征軍聯合委員會決定,法國軍隊向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加里波利集結,以避免俄軍攻勢對達達尼爾海峽產生威脅。

並且從加里波利出發,法國希望不論在巴爾幹半島以內或以外都可以趕在俄國的前方。

從而阻擋俄軍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並將其從兩公國驅逐

3月11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組建了法國遠征軍,並任命聖·阿爾諾擔任最高將領。

但後者健康狀況欠佳,帶病出戰克里米亞後不久便不幸去世,由佩里西埃將軍接替其職位。

按照先前的計劃,法軍於4月初抵達加里波利,而英軍主要駐紮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斯庫塔里(Scutari)。

由於法國軍隊曾在征戰阿爾及利亞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作戰經驗,其陸軍作戰體系無論從軍隊人數上還是實際操作中都表現出相對於英國更加出色而有效的戰鬥力

俄國方面,尼古拉一世原計劃先發制人,即在英法聯軍到達土耳其前取得一場勝利

因此在英法兩國宣戰前不久,俄軍便越過多瑙河進入東保加利亞並希望取得當地基督教民眾的支持

然而,俄國的進攻遭到了土耳其的頑強抵抗。

另一方面,不僅巴爾幹的基督徒沒有協同俄國對抗土耳其,俄國的進攻還使得奧地利加劇了對俄國的不滿

4月22日,5艘英國艦隊和3艘法國艦隊集體炮轟俄國敖德薩軍事基地,摧毀了其大部分防禦民用設施以回應俄國的挑釁

在這場戰鬥中,英法盟軍僅傷亡2人,而俄國的重要軍事港口卻遭到了沉重的毀滅性打擊。炮轟敖德薩後,聖·阿爾諾於5月7日抵達加里波利,並於當晚啟程趕赴君士坦丁堡以更好地保護危機之下奧斯曼土耳其政府。

而在此之前幾日,英國將領拉格蘭同樣抵達君士坦丁堡。

當英法聯軍向土耳其集結之時,奧地利卻於6月3日向俄軍下達撤離多瑙河兩公國的最後通牒。

並於之後的幾天同土耳其達成協議,後者同意戰爭期間兩公國將由奧地利占領。

奧地利的要求顯然出於俄國的意料之外,無奈之下,俄軍選擇從錫里斯特拉(Silistrie)撤退。

隨著俄軍逐漸撤離兩公國,奧地利軍隊開始進入多瑙河兩公國,致使英法聯軍在多瑙河戰場的壓力大大減輕。

由於奧地利的介入在俄國與土耳其之間形成了阻隔

英法兩國不便從多瑙河地區發起對俄攻勢,這也是英法聯軍在1854年中後期登陸克里米亞進行作戰的重要原因

克里米亞戰爭三場重要戰役

從瓦爾納到塞瓦斯托波爾18M年的戰場主要經歷了從波羅的海戰區到瓦爾納撤退,再到克里米亞登陸後的三場重要戰役

波羅的海戰區。

在黑海尚未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8月初英法聯軍率先在戰略要地波羅的海拉開了作戰帷幕

屆時,英國艦隊對俄國進行了海上封鎖,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俄軍的行動力

6月28日,拉格蘭將軍開始向克里米亞半島西南岸的重要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發起攻勢

然而在接下來的英法聯軍軍事會議中,法國對此行動卻提出了異議

由於在此期間聖·阿爾諾在率領法國軍隊向北部進軍的途中遭遇霍亂,使得法軍損失慘重、苦不堪言,因此不得不向瓦爾納撤離

在1854年的整個7月,法國面臨的最大敵人不是俄國,而是可怕的疾病

事實上,從6月開始,霍亂便開始從法國南部地區蔓延,侵襲了阿維尼翁、阿爾勒、馬賽等諸多重要城市,從而導致正準備遠赴東方戰場的作戰部隊受到重創

在瓦爾納撤退後,傳染病攻勢依舊嚴峻,在此期間不僅法國因疾病遭受減員,英國、奧地利和俄國都同樣受到影響並導致戰鬥力大大削減。

據悉,到7月底之時,傳染病導致法國軍隊每天平均犧牲士兵近100人,此外還有不計其數遭遇禍殃的平民百姓。

瓦爾納的撤離充分暴露了戰場的混亂局面,征戰中最慘重的傷亡來源於疾病而非戰鬥。

同時,英法之間尚未採取充分的協調與合作也使得整個作戰更加步履艱難

1854年9月7日,以英、法為首的聯合軍隊約6萬人開始從瓦爾納出發轉戰克里米亞,並於14日在克里米亞登陸,包圍了黑海重鎮塞瓦斯托波爾,戰爭也由此進入全新階段

塞瓦斯托波爾是俄國在黑海的傳統軍事據點以及在南歐的生命中樞。

1783年,克里米亞汗國因內亂投靠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把克里米亞納入了俄羅斯帝版圖,此後俄國面向黑海的的防禦力量便不斷增強。

1834年,俄聞進步加強了塞瓦斯托波爾港口的建設,在海灣兩側新增8個軍事堡壘。

到1854年,塞瓦斯托波爾共有571件炮台,可以從港口側翼或後方進行連續5條線路的攻擊。

但此據點也存在明顯的不足,無論從財政預算上還是意識而言,俄閩都忽視丫抵抗來自陸地的攻勢襲擊問題

由於緬什科夫防守型的指揮和戰鬥策略出現問題

在此次阿爾馬河戰役中英法聯軍以大約3000人的傷亡代價取得了勝利,而俄軍的傷亡人數大約在英法聯軍的兩倍以上。

阿爾馬河苦戰獲勝後,英法聯軍採取了保守的作戰策略,小心謹慎開始向塞瓦斯托波爾南部進軍,希望抵達法軍基地喀邁時港(Kameish)。

在此期間,英法聯軍得到了補充和加強,聯軍總人數達到65000人左右,俄軍在得到增援後軍隊人數達到約90000人。

巴拉克拉瓦戰役。

由於此時聖·阿爾諾身體狀況欠佳,拿破崙三世將作戰指揮權轉父給坎羅伯特將軍,他在上任後不久便指揮了克里米亞戰場上第二場重要的戰役——巴拉克拉瓦戰役

10月24日,緬什科夫為切斷連接巴拉克拉瓦與塞瓦斯波托爾的沃龍佐夫大道,率領俄軍出軍的東北方,主動向英法陣地展開反擊

俄羅斯軍隊迅速用「七支步槍隊」,便輕鬆奪取了由土耳其軍隊占領的堡壘,導致後者倉皇潰逃

接著,俄軍繼續一路突擊進入到由英軍守衛地界巴拉克拉瓦。

土軍的潰敗致使英法聯軍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因為俄軍不僅奪取了土耳其的陣地,還控制了炮火等作戰設施。

25日,卡迪根勳爵帶領英軍輕騎兵向俄軍發起的衝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輕騎兵的衝鋒」。

但事實上,當時英軍總指揮拉格蘭正派遣輕騎兵奪取戰線附近正在撤退的俄軍大炮。

通訊人員卻誤傳了他的命令,於是600餘名裝備馬刀的輕騎兵在易守難攻的地形上正面向準備充足的俄軍炮兵發起自殺式衝鋒。

在短短的二十分鐘內,英軍便傷亡了360餘人。

為此,丁尼生勳爵曾在其著作《輕騎兵的衝鋒》中表達了對輕騎兵英勇精祌的讚頌

但歷史上對英指揮官協調作戰和戰場溝通能力等方面也不乏批評的聲音

英格爾曼戰役。

輕騎兵陷陣後不久,俄軍又一次主動向聯軍發起攻擊。

由於俄軍認為英軍戰鬥力弱於法軍,因此決定仍然將打擊重點放在英軍身上,以解塞城之困

因此,11月5日爆發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英克爾曼戰役

俄軍原計劃分進合擊,先對右翼法軍進行牽制再從東方加入攻勢形成對英軍的包圍

但在實際戰鬥中卻由於俄軍內部配合不力和法軍師長皮埃爾·約瑟夫對英軍的增援而最終失敗。

此次戰役中英軍大多死於白刃戰,傷亡人數也多於法國(英軍死亡597人,1860人負傷;法軍士兵死亡130人,750負傷)。

英克爾曼戰役的失利再次暴露了俄軍統帥緬什科夫的庸碌無能,由於沒有考慮到地形特點,造成俄軍的巨大傷亡。

可見,兩方作戰技術上的差距最終導致俄國在戰場中失利

英克爾曼戰役後,英軍在連續遭受打擊後戰鬥力逐漸削弱,英法聯軍也無力執行攻下塞瓦斯波托爾的作戰計劃

因此,法軍將在日後的攻城戰鬥中將承擔大部分任務,盟軍的作戰策略也開始轉變為加強防守

1854年年底,英法盟軍在防守中度過了最為艱難的嚴冬。

克里米亞半島的風暴導致英國皇家海軍艦隊損壞嚴重

因糧食、衣物等補給品受到影響,士兵們饑寒交迫,聯軍也不得不放棄了攻克塞城的原計劃。

1855年1月,俄軍對巴拉克拉瓦發動了一次小的攻勢,隨後又攻擊了耶夫帕托利亞,但都沒有取得成功。

同月,撒丁王國對俄國宣戰並派兵15000人前往克里米亞。

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殺,英法聯軍的情況也隨著寒冬的結束而得到了根本的改觀

對於俄國而言,英法的持續進攻和塞城的陷落已經造成國內局勢動盪、民怨載道。

但如果繼續作戰,俄國必將承受更加沉重的打擊

此時俄國國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並出現了以涅謝爾洛德為首德主和派。

亞歷山大二世在考慮到主和派大臣和民眾德意見下不得不向英法妥協

1856年1月16日,俄國無條件接受了奧地利德最後通牒,同意接受和平談判

2月25日,英法俄土及奧地利代表在維也納召開結束戰爭的和會

至此,克里米亞軍事戰場上的鬥爭終於接近尾聲

參考文獻:

  1. 【英】羅傑普萊斯,《拿破崙三世和第二帝國》[M],素樸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2. 孫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