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13—14世紀,亞歷山大紡織業發展的背景和狀況

布咔歷史 發佈 2024-04-06T20:40:44.117403+00:00

文|肖希編輯|布卡歷史簡介亞歷山大紡織業發展的背景主要有四點:一是亞歷山大城人口的增長,城市居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二是馬其頓地區氣候惡劣、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等因素導致了亞歷山大城人口的減少,致使城市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文|肖希

編輯|布卡歷史

簡介

亞歷山大紡織業發展的背景主要有四點:一是亞歷山大城人口的增長,城市居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

二是馬其頓地區氣候惡劣、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等因素導致了亞歷山大城人口的減少,致使城市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三是亞歷山大城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歐亞大陸貿易體系和絲綢之路商業網絡中的重要城市。

四是亞歷山大城強大的手工業與商業,特別是手工業,是馬其頓地區經濟發展最快、最重要的產業。

其紡織業中以絲織業為主體,以羊毛織品為基礎。主要產品有絲綢、毛織品、毛紡織品、亞麻製品和棉布製品等。

在其紡織工業中,以棉布為主體,主要包括長絨、粗布等;絲綢則作為織物原料的補充。

馬其頓地區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從紡織原料上來說,來自地中海地區和中亞地區的原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亞歷山大地區紡織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料。

二是從紡織技術上來說,亞歷山大城紡織技術在14世紀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三是從紡織產品來看,其質量較高。

一、亞歷山大城概況

亞歷山大是馬其頓王國的首都,也是整個馬其頓地區最大的城市。亞歷山大城位於今天的埃及亞歷山大港,由於受到地中海氣候影響,全年高溫,夏季多雨。

城內居民主要是希臘移民及其後裔、馬其頓王室和近東移民及其後裔,還有很多來自東方、西方甚至亞非拉地區的人亞歷山大城歷史悠久。

是古希臘文明、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以及後來的希臘化等文明的交匯地,並且擁有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城內建有大量的公共建築、陵墓和神廟等。

亞歷山大城是當時古希臘最大的城市,也是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亞歷山大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被馬其頓國王所羅門封為「帝王之城」。

亞歷山大城成為馬其頓王國政治中心後,不僅加強了對地中海地區的統治,而且使城市的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亞歷山大城人口眾多,城市居民主要由希臘移民及其後裔、馬其頓王室和近東移民及其後裔以及來自東方、西方甚至亞非拉地區的人組成。

據文獻記載,亞歷山大城的人口從公元前7世紀中葉開始急劇增長,在公元3世紀達到了頂峰。

由於人口增長太快,亞歷山大城不得不從城外向城裡搬遷。公元前2世紀中葉到公元前1世紀初,亞歷山大城發生過幾次大地震,這使城市遭到毀滅性破壞。

但是,到13世紀後期亞歷山大城又得到了重建。

二、13—14世紀亞歷山大地區的經濟狀況

13世紀之前,亞歷山大城的經濟狀況非常糟糕,由於氣候惡劣、土地貧瘠,人們沒有任何收入來源。

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期,亞歷山大城人口迅速增長,從早期的1 000人左右增長到2 000人左右。

但是隨著城市居民的增多,城市人口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居民的生活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差。

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伴隨著頻繁的自然災害13世紀時,亞歷山大城遭受了多場大地震,整個城市遭受重創。

14世紀初,亞歷山大城又遭遇了一場大火災,使城市遭到破壞,整個城市都被毀於一旦。14世紀後亞歷山大城的人口和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減慢。

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期,亞歷山大城的人口大約在3 000人左右,而到了14世紀後這一數字下降到1 000人以下。

雖然在13世紀時亞歷山大城的經濟發展速度有所加快,但是這主要是由於戰爭的原因造成的。

然而,在戰爭結束後,亞歷山大城人口恢復緩慢並長期徘徊在1 000人左右。14世紀中期,亞歷山大城人口已經下降到1 000人以下。

亞歷山大城周圍多為荒原或者沙漠,這裡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且每年有7個月被風沙掩埋。

氣候寒冷乾燥、土地貧瘠、水資源短缺以及自然災害頻繁是亞歷山大城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13世紀後亞歷山大城逐漸發展成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主的城市,其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三、手工業者的人數和身份

馬其頓地區手工業的發展使許多人受益。在亞歷山大城,一位工匠可以從他的鄰居那裡借到一件手工製品,但不能自己製作。

一位工匠可以從其他工匠那裡獲得許多手工製品,然後再轉賣給其他人。這種做法使得一名工匠可以在幾個城市之間轉移自己的技能和技藝。

當一位工匠製作出一件他最滿意的作品時,他可以把這件作品賣給一個出價最高的買主,而那個買主將會支付他所要求的價格。

其他工匠看到一個出售自己手藝的機會,也會前來購買。這種交換使許多工匠從中受益。在13—14世紀,亞歷山大城的手工業者可能有數千人。

根據13世紀中期《亞歷山大史》中記載的數字,「在亞歷山大城有3個手工作坊,每天生產1000—1500件紡織品,有5個工人為這些作坊工作」。

這表明,亞歷山大城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生產,這些人的收入來源於手工藝產品。但是,並非所有的手工工匠都從事手工業生產。

工匠們通過繼承和出售他們的技藝獲得收入。在亞歷山大城,某些工匠或其繼承人通過出售手工製品來獲得收入。

有些工匠購買了土地或其他財產,成為自耕農。有些工匠屬於僱傭者和幫工,他們主要是從其他城市到亞歷山大城來尋找工作。

除了手工業者之外,許多商人也在亞歷山大城進行手工業生產,這些商人主要從事羊毛和絲綢的貿易活動。在14世紀初期,亞歷山大城出現了很多經營手工業產品的商人。

四、紡織材料的生產和運輸

在13世紀,來自地中海地區和中亞地區的原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亞歷山大城紡織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料。

13世紀早期,來自地中海的羊毛和來自中亞的毛織物等被送到亞歷山大城進行加工。

在這一時期,地中海和中亞地區的羊毛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運送到亞歷山大城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地中海的羊毛也進入亞歷山大城,然後再經過陸上絲綢之路運回義大利。

到14世紀初,地中海的羊毛已占到整個亞歷山大城羊毛總產量的70%。14世紀中期以後,地中海羊毛仍在亞歷山大城大量生產和加工。

亞歷山大城內有3家毛紡織品工廠,每年可生產羊毛145000公斤。在這一時期,來自地中海地區和中亞地區的羊毛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運往亞歷山大城。

從13世紀中期至14世紀中期,亞歷山大城的羊毛年產量約為35000公斤,其中來自地中海地區和中亞地區的羊毛大約占其中的90%。

由於陸上絲綢之路路況複雜,經常出現各種自然災害,所以很多羊毛只能保存在亞歷山大城中,並被製成羊毛織品。

五、紡織業產品的用途

14世紀末,亞歷山大城的毛織品不僅供應宮廷,而且還大量出口,主要銷往西歐各國和俄國。

其中,俄國對亞歷山大城的羊毛需求量很大,在14世紀末,亞歷山大城的毛織品在俄國市場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占有率。

在13世紀末,亞歷山大城的毛織品出口到保加利亞、希臘和敘利亞等地;14世紀初,毛織品出口到保加利亞、德國、土耳其等地。

14世紀初,亞歷山大城的毛織品還出口到西歐各國。絲綢是紡織工業中的重要原料。早在13世紀中葉,亞歷山大城的絲織廠就已經發展起來。

14世紀,亞歷山大城絲織廠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上占據了一定地位。

14世紀末和15世紀初,亞歷山大城的絲織廠為宮廷和貴族提供了大量優質絲綢;同時也為歐洲其他地區提供了大量優質絲綢。

羊毛和絲綢是紡織工業的原料,也是服裝、紡織品和地毯等工業產品的主要來源。在毛織品生產中,羊毛作為原材料首先用於羊毛地毯等傳統產品的生產。

14世紀末,在亞歷山大城毛紡織品工廠中有5家主要毛紡織品生產企業。這些企業主要生產羊毛、棉製品以及毛織品。

當時亞歷山大城的毛紡織品有3種用途:一是出口到西歐國家;二是用於製作衣服、床單等;三是用於製作地毯等。

六、紡織手工業者生活狀況和家庭生活狀況

亞歷山大城是個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的城市,其紡織業發展較早。但由於紡織技術的革新和其他原因,到13世紀,亞歷山大城的紡織技術並未有太大變化。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4世紀,當時亞歷山大城的紡織技術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因此,對亞歷山大城紡織技術的研究,也只能從14世紀以後開始。

但是由於亞歷山大城的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在13世紀末期城市人口達到了10,782人,到14世紀初期達到了40,688人。

這一時期城市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對紡織材料的需求也在增加。另外由於棉花產量的不斷提高和紡織技術的革新,亞歷山大城紡織工業得到了很大發展。

到13世紀後期,城市人口達到10,800人,但在14世紀初期亞歷山大城人口增長至26,600人。14世紀前後,亞歷山大城的紡織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紡織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14世紀下半葉,由於棉花產量的增加和織布技術的發展,亞歷山大城的紡織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同時隨著貿易活動的開展以及對奢侈品的需求,亞歷山大城居民開始從事非生產勞動,例如種植農作物、飼養牲畜、種植橄欖等。

紡織工業成為這一時期馬其頓地區非生產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七、作者觀點

13—14世紀的馬其頓地區紡織業的發展既有其自身特點,也受到周邊國家特別是與其接壤國家紡織工業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亞歷山大城紡織工業生產狀況及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可知當時亞歷山大城紡織業以絲織業為主要生產方式。

該地區紡織業的發展一方面與其地理位置有關,另一方面也受到周邊國家紡織業發展的影響。

如來自地中海地區和中亞地區的原材料豐富了該地區紡織業所需的原材料,從而促進了該地區紡織業的發展。

亞歷山大城紡織工業以絲織業為中心,其紡織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當時歐洲先進國家如英國等向亞歷山大城輸入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機器時,亞歷山大城紡織工業也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