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的國產片,由少年犯真實出演,看完他們的經歷,我一言難盡

電影七 發佈 2024-04-06T20:45:22.638482+00:00

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接連誕生了數不勝數的佳作。比如《405謀殺案》、《少林寺》、《木棉袈裟》...

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接連誕生了數不勝數的佳作。

比如《405謀殺案》、《少林寺》、《木棉袈裟》.....

但是,唯獨有一部電影,它卻非常特別。

作為一部教育片,《少年犯》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當年的「票房冠軍」上,而是它史無前例地創造了很多「第一次」。

該片是內地第一次用監獄實景拍攝的電影,也是國產電影史上第一次用少年犯飾演少年犯。

影片上映後,全國觀影人次有5億多,相比僅60萬的成本,票房分帳收入達到了2100萬元。

電影背後的成功,導演張良和編劇王靜珠,這對夫妻功不可沒。

要知道,在當年的特殊背景下,青少年的犯罪問題牽動著千百萬父母、教師和社會學家、司法工作者的心。

為了真實了解到少年犯的內心,夫妻倆帶著劇組來到了高牆裡,與裡面犯過錯的少年一起生活,每晚促膝長談。

於是一部真實、生動、感人的電影,引發人們思索社會、學校、家庭如何擔負起責任,防止悲劇發生。

故事一開始,女記者謝潔心(朱曼芳 飾)跟隨著三位少年犯方剛(陸斌 飾)、蕭佛(蔣健 飾)和沈金明(王劫 飾),坐車來到了少管所。

剛來到這個地方,謝潔心不理解,這群孩子為什麼會犯錯。

每天,他們都要接受再教育,並接受技能培訓,有朝一日能夠改過自新,重歸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謝潔心來到這裡的目的,希望深挖這群孩子的內心,藉此通過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能夠向社會發出提醒。

於是謝潔心觀察和採訪了其中三名少年的犯罪經歷,結果讓她的內心深受觸動。

方剛,因持刀傷人,來到少管所後本性不改;蕭佛小偷小摸,到處惹是生非;只有沈金明,也犯了很大的錯。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謝潔心卻發現了這群孩子的另一面。

方剛總認為暴力能夠解決問題,但是愛打抱不平,內心卻擁有正義感。

一場意外,方剛謊稱自己吞了剪刀,企圖找機會逃跑。

然而,當他看到馮隊長是如何為了救他而費盡了心機後,方剛被感化了。

然而,令馮隊長和謝潔心不理解的是,方剛的父親明明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師,卻對兒子的教育不管不顧。

時間久了,方剛誤入歧途。

而且當得知兒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卻第一時間選擇與兒子斷絕父子關係。

相比之下,因盜竊罪而被送進少管所的蕭佛,處境同樣令人心痛。

從小父母因感情不合離異,在他很小的時候,同時被親生父母拋棄,從此便與奶奶相依為命。

誰知奶奶年事已高,早早就離世了。

親生父母又對他不管不顧,便被一對夫妻收養。

起初,養父母還對蕭佛照顧比較好。

然而,隨著養父母的孩子出生,開始對蕭佛各種虐待。

最後,蕭佛只好流落街頭,靠吃飯店裡倒掉的殘羹剩飯活下去。

後來,蕭佛遇到了一夥社會上的小混混,因此走上了偷竊的不歸之路。

影片的結尾處,導演拍了一段意味深長的鏡頭。

當謝潔心了解到那群孩子的內心後,準備向全社會發出警醒。

然而,當她走出少管所,卻看著警車停在門口,從車上緩緩下來一個孩子,竟然是自己的兒子。

母子倆四目相對,電影到此戛然而止。

在我看來,《少年犯》當年能夠引發如此大的反響,最大的原因在於——真實。

拍攝時,導演張良用紀實的手法,記錄犯罪少年們的生活、學習、勞動的場景。

劇組對少管所的實景改動較少,只是將宿舍、飯堂、課堂的牆壁顏色改成灰色,以便使影片的色調統一。

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展現了少年犯由惡向善、由丑向美轉化,而且具有內在邏輯和外在條件的說服力。

片中,有一位女孩從進來後,家長就再也沒來見過她。

在拍攝這部電影時,劇組請一對老夫妻以外公外婆的身份來見她。

雖然女孩知道是拍電影,但是仍然被兩位老人感動得流下淚水。

可能會有人認為,全心全意挽救失足少年的記者謝潔心,為什麼導演卻給她安排這樣一個結局,有點難以接受。

但是張良卻覺得,生活是複雜的,導致犯罪的因素千變萬化,好人的孩子不是都能成為好人,壞人的孩子也不一定都是罪犯。

為了給家長、社會敲響警鐘,所以他堅持用謝潔心的孩子犯罪作為結尾。

總的來說,影片的主旨是「挽救孩子,造就人才」,喚起父母們的共鳴。

不僅如此,影片向觀眾揭示了一個看似平常卻被有些人忽視的道理:「人是需要拉一把的,更何況他們還是孩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