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廣州」名家講座:甲午戰爭民族英雄劉永福與廣州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4-06T21:57:27.520744+00:00

2012年,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大型專題展覽上,有關中日甲午戰爭部分,展出了兩位民族英雄鄧世昌、劉永福肖像照片。其中,對劉永福的介紹是:「劉永福(1837-1917)廣東欽州人,曾在中法戰爭中配合清軍共同阻擊法軍,多處取得勝利。中日甲午戰爭時,為幫辦台灣防務。

2012年,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大型專題展覽上,有關中日甲午戰爭部分,展出了兩位民族英雄鄧世昌、劉永福肖像照片。其中,對劉永福的介紹是:「劉永福(1837-1917)廣東欽州人,曾在中法戰爭中配合清軍共同阻擊法軍,多處取得勝利。中日甲午戰爭時,為幫辦台灣防務。在反割台鬥爭,率部與台灣人民共同抗擊日軍」。欽州,就是今天的廣西欽州,20世紀50年代以前,欽州一直屬廣東,所以展覽的文字介紹劉永福是廣東欽州人。

鄧世昌是廣州人,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而劉永福,可能知道的人相對少。其實,劉永福與廣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3月4日下午2點半,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市天河區政協原副主席徐春平做客「文史廣州」,開講劉永福的故事。

中法戰爭中配合清軍阻擊法軍

劉永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逐漸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94年—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隨著清政府的戰敗所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勢造英雄,劉永福的歷史功績,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市天河區政協原副主席徐春平做客「文史廣州」,開講劉永福的故事。

1857年,劉永福參加天地會起義,創建黑旗軍,這是一支農民武裝。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為了躲避清軍的圍剿,1867年,劉永福率黑旗軍到達越南蘇街,投奔越南政府屬下作宣光團勇頭目。

1873年,法國西貢總督杜白蕾指派侵略軍頭目海軍少將安鄴領兵進攻河內,河內巡撫阮知父子戰死,法軍很快攻陷河內、海陽、寧平、南定四省,加速向北圻推進。在此危急之際,越南阮氏王朝請求劉永福黑旗軍支援,共同抗法。在越南政府的力邀下,劉永福立即率領黑旗軍星夜兼程,行軍千里,到達河內城西門外紮營。11月21日,黑旗軍與法軍第一次交戰,就把法軍司令安鄴斬於馬下。這一仗,黑旗軍大獲全勝,殲滅法軍數百人,繳獲了大批軍械,取得了援越抗法的首戰大捷。

1885年,劉永福率部從越南撤到雲南文山境內,結束了在越南18年的軍旅生涯。為表彰劉永福的功勳,清政府授劉永福記名提督、閩粵南澳鎮總兵。

反割台鬥爭

光緒十二年(1886)1月26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從南寧到達廣州,屯兵於東門外十五里兩廣總督張之洞預先為其修築的龍泉崗營盤(今廣州天河區的燕塘、瘦狗嶺、五山一帶)。

如果說,越南18年的軍旅生涯是劉永福人生的上半場的話,那麼,從越南回到廣州,則是劉永福開啟了人生的下半場。

光緒二十年(1894)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台灣告急,清政府命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帶兵赴台支援。8月,劉永福率近2000兵力到台,駐守台南,仍稱黑旗軍。

光緒二十一年(1895)3月,中國軍隊在遼東決戰慘敗,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第二款規定中國將台灣及所有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在台文武百官、大小官員及駐台清軍,全部撤回大陸。劉永福選擇堅守台灣,帶領黑旗軍和台灣人民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堅持了四個多月的浴血奮戰。

可惜由於孤立無援,彈盡糧絕。光緒二十一年(1895)10月下旬,劉永福僅帶幾名親兵,乘夜色登上英國商船,隱藏在鍋爐房,躲過日軍的搜捕,從台灣撤回廈門,經漳州、汕頭、海陸豐回到廣州。跟隨劉永福赴台的近二千名黑旗軍將士,大都長眠寶島。他的小兒女,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劉永福與劉氏家廟

劉永福從台灣撤回廣州後,光緒二十六年(1900),劉氏家廟落成,在今天天河區轄內(今廣州大道中1430號之一)。家廟的左側建有忠義祠,專為供奉陣亡的黑旗軍將士。劉氏家廟落成後,劉永福從原來在豪賢路公館搬到此居住,直到逝世,劉氏家廟成為劉永福在廣州時居住的地方。

1989年,廣州市政府公布劉氏家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廣州市文化局將劉氏家廟移交給天河區政府,由天河區博物館專職管理。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天河區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7年,劉氏家廟作為天河區博物館對外開放,陳列專題展《聲威留穗石——民族英雄劉永福業績展覽》,2016年起暫停對外開放,進行修繕。目前,維修即將完成。不久,將重新開放。

劉氏家廟。

劉永福和永福路

永福路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大致呈南北走向,南起先烈路,北至廣園路。曾經聽廣州市一位民俗文化專家說,過去有的年輕人結婚,會到永福路走走,象徵永福。可見,永福路在廣州人的心目中,是美滿幸福的象徵。其實,廣州這條永福路,還與劉永福有關。

永福路。

1895年10月下旬劉永福從台灣回到廣州後不久,即回老家欽州。光緒二十三(1897)年,國內時局更加動盪不安,兩廣總督譚鍾麟連連電催劉永福出山輔政。同年,劉永福回到廣州,正式組建新黑旗軍(又稱「兩廣督標管帶福軍」),共四營2000人。

劉永福率黑旗軍再駐廣州期間,維持治安、抑暴安民。

廣州東郊有十幾條小村,經常遭受鄰近大村的欺負。其中有一條叫石人窟的小村,常被大村的地痞流氓偷雞偷鴨偷谷,甚至連耕牛也被搶走,村民苦不堪言。有一次,村民因爭水打傷了大村的人,大村的無賴之徒帶齊大刀棍棒前來尋仇,聲言要踏平石人窟。村民惶恐不安,慌忙請求劉永福出面調停。大村村民見劉永福出面過問,便說,如果是劉大人的人,賠些湯藥費用就不再追究了。最終,劉永福一句話,就把本來要發生的一場械鬥制止了。石人窟村民為銘記劉永福的恩情,把石人窟改名永福村。附近的幾條小村,也想得到劉永福的庇護,也將村名改為永福村。

20世紀80年代,隨著廣州市政建設的發展,從先烈路到廣園路的一條馬路經過永福村,於是這條馬路就命名為永福路。巧合的是,台灣的台南市,也有一條永福路,同樣是以劉永福的名字命名。台南,是當年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及台灣民眾抗擊日軍,進行反割台鬥爭的主戰場,以他的名字命名馬路,可見劉永福在台灣人民心目中的歷史地位。海峽兩岸,都有以劉永福名字命名的馬路,都以同樣的形式紀念劉永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作為一名廣州人,我們更應該了解劉永福,宣傳劉永福」。徐春平說,「這就是今天講《劉永福與廣州》的初衷。我們要學習劉永福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進一步講好廣州故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想了解更多關於本講座的內容,點擊下面的連結可完整觀看。

https://m.mp.oeeee.com/live/6313_1069dc223be4de95.html

「文史廣州」名家講座系列活動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聯合廣州圖書館舉辦,該系列講座旨在厚植城市人文情懷,讓廣大市民「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

采寫:南都記者 衛志凌 通訊員 顏戴麗 鄭爽

編輯:衛志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