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奶奶都開始用小紅書,我覺得搜尋引擎們不妙了

差評 發佈 2024-04-06T22:06:37.053757+00:00

之前差評君的 AirPods Pro 想換新,不知道該怎麼操作,一打開小紅書,好多人爭著 「 手把手 」 教我,說的都特細。

打開瀏覽器,輸入百度,從檢索出來的結果里翻找答案。


在遇到不懂的事時,這一系列動作已經成了差評君下意識的反應,一種小學時期到現在養成的肌肉記憶。


但是從去年開始,我一直在強迫自己改變這個習慣。


這並不是因為所謂的廣告或者垃圾信息,而是在一次次一無所獲之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傳統搜尋引擎,真的開始搜不到我想要的東西了。


舉個例子,前兩天我去看笑果的脫口秀,擔心目的地不好停車,讓朋友提前查一查。


結果,他沒有打開百度,甚至都沒有打開高德地圖,而是直接打開了那個 app :小紅書。


當時我還有點納悶: 「 這麼具體的東西,小紅書能搜得出來? 」


五秒鐘後,我被打臉了。


一個帖子指出了高德的錯誤,還提供了正確的路線,問題解決。


其實,把小紅書當搜尋引擎來用,正在成為很多網友的下意識操作。


再講一個場景,如果你是上海人,港澳通行證約不上,現在應該咋辦?


常規操作是去百度查,然後大概率會觸發一個本地寶的回答,很古板,也很陳舊,歸根結底還得你自己打電話問去:


但如果你在小紅書上搜,就會直接網友總結出的一整套最新解決辦法,包括時間地點注意事項,甚至囑咐你不要戴美瞳:


這類回答之所以會讓大家感覺更有收穫,因為它們大多不是官方擬好的萬能答案,而是很多普通網友基於親身經歷、困難、雷區總結出來的經驗,面向的同樣是普通群眾。


只有普通人才更懂普通人,如果這類內容數量達到一個量級,就可以覆蓋大部分人的需求,讓你有一種萬事萬物都可以跑到小紅書來問的即視感。


之前差評君的 AirPods Pro 想換新,不知道該怎麼操作,一打開小紅書,好多人爭著 「 手把手 」 教我,說的都特細。


為了讓你更好理解,很多用戶還會在形式上捲起來,你做圖文,他就拍視頻。你說把主要步驟說了,那我就把細節碾碎了給餵到用戶嘴邊。


不過,作為一個內容平台,相信大家原本在小紅書上最多的操作還是下滑,閱讀算法推薦給自己的新鮮內容。


就差評君的直觀感受上,小紅書就像一本實時更新的百科全書,事實同樣如此,如今的小紅書日均搜索查詢量接近 3 億次。


這種 「 盛況 」 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


差評君感覺,每一個人都有表達的欲望,都希望被另一批人傾聽,像小紅書、抖音這類內容平台靠自身龐大的流量池 + 精妙的算法機制,正在不斷滿足大家這一精神需求。


首先是個性化,無論你有多少粉絲,無論你的問題再小眾,在算法的捏合下,照樣能很輕鬆的找到同好。


例如差評君經常玩的 FIFA ,如果你是一個萌新,在 Web 1.0 時代可能是找不到地方去發、去問的,但現在你在小紅書上隨便發發,就能引起小範圍的討論。


其次是生活化,不同於曾經的 「 精英 」 時代,走紅像是一次大考。


想火?你要麼得像寧財神、當年明月那樣學富五車,要麼得像羅永浩、 Papi 醬那樣極致幽默風趣,又或者像老八那樣極度出位,對自己夠狠才行。


但現如今,哪怕是純粹記錄自己的生活,某個實用技巧,抑或是比如發發出去旅遊的照片,寫點遊記,甚至是純粹拍拍自己家的貓,互動一二?


很多時候,即使你的帳號里只發了一條自己踩坑的經歷,都有可能觸動算法推流,被看見、欣賞、引起討論、小範圍走紅。


這也就使得大量用戶不會像大 V 一樣顧慮內容質量和深度,但凡是看到什麼有意思的事,發就完事了,然後再交由算法歸納整理就好。


最後當然就是變現了,一切優質內容,在脫離賺錢的前提下,都是空談。


在小紅書或抖音,一個一萬粉絲的號,單條廣告大概就可以報價 500 ,雖然不多,但在這個崇尚追求副業的年代,通過分享生活就能賺到小外快,也成了很多用戶的一個 「 奔頭 」 。


某潮流購物平台的產品推廣告訴差評君,在小紅書上,有 2000 粉絲就能接到不錯的推廣。他們之前投放的一個帳號粉絲只有 200 多個,但因為某篇筆記閱讀量非常高,投放這類帳號還是能起到不錯的引流效果, 「 那一次那個博主光引流就賺了一千多,這還不算推廣費 」 。


更何況,在相對公平的算法機制下, 2000 粉的目標似乎是可以夠到的,這也就使得大量非自媒體從業者,在偶然嘗到算法推薦的甜頭後,也會很努力地去製作內容,包產到戶,為平台的內容生態打工。


畢竟,一個夠公平又沒風險的魷魚遊戲,誰不想去試一把,把你最懂的東西拿出來講講?


對比來看,曾經的百度經驗和如今的知乎都陷入 「 創作者流失 」 的困境中。短期的為愛發電難以保證內容的持續產生,平台月活下降是遲早的事。


內容平台通過拿捏人類的生存需求和心理需求,極大的獲取了內容優勢,而內容優勢又進一步滿足了人類 「 偷懶 」 的心理,服務於其他用戶。


那麼問題來了,從海量網際網路資源中高效獲取信息這件事情,用搜尋引擎是最高效、便捷的方式,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也都是這麼玩的,為什麼逐漸開始選擇內容平台了?


等等,用搜尋引擎真的是高效的麼?


現在的搜尋引擎上,充斥著各種廣告,還有需要用戶加以辨別的、魚龍混雜的信息。很多時候,你得練出一雙慧眼,像偵探一樣,一層層扒開干擾項,找到優質內容。


有時候,即便你已練就一雙慧眼,也未必能找到優質內容。。。


在 Web 1.0 時代,滿足大家諮詢需求的,是網站。


想玩遊戲?搜 3DM 和遊俠,想看新聞,去新浪搜狐,想查點專業知識,去道客巴巴,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2020 年人物有一篇文章《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 》,這篇文章堪稱刷屏,各大媒體後續也都有一定程度的跟進,但是你在搜尋引擎上是搜不到公眾號原文的。


百度、必應、谷歌都是如此。


除非你用的是騰訊小兒子——搜狗引擎。


源是跟《 人物 》同根同族的《 每日人物 》↓


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說,這無可厚非,因為內容對於平台來說是一道 「 護城河 」 ,是一種商業資源。


不止是微信,淘寶、微博、抖音短視頻都是拒絕被搜尋引擎爬取的。


但這事最終落地到搜尋引擎和普通用戶身上,就很難受了:能索引到 / 搜索到的優質內容越來越少。


一方面是,能搜索到的優質內容變少,一方面是,大眾對優質內容的要求更高了。。。


十幾年前,大家還並不依賴網際網路,對搜尋引擎的需求主要是「 引路人 」,我想玩遊戲,該去哪?想要聽歌,該去哪?


過去的網民可能很難會想到,未來會有人專門在網際網路上搜索別人的備婚經驗來完成自己的婚禮。在算法的推薦下,一些本不急迫的泛意圖會被喚醒,然後再作用於這些社交平台( 增加瀏覽量、提升月活等等 )。


在新一套技術的培養下,人們的搜索需求變得豐富了,更多時候是有特定而精細的知識 / 生活需求。


讓我們來簡單感受一下。。。


比如你想要知道貓下巴有黑點咋回事?搜尋引擎的回答看上去很努力,他們連結了專業獸醫網站,邀請專業的醫生回答,老實說,回答本身真沒毛病。


但搜索行為之所以會被重塑,更深層的邏輯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個體的價值被放大,如今所見到的抖音、知乎、小紅書、 B 站上的紅人、大 V 、博主、以及 UP 主都是因此而產生。


所以,有限的內容連結,永遠干不過無限的內容平台,一千個人搜索貓下巴的黑點,就有一千隻不同的貓,和一千種需求。


比如我怎麼去判斷自己的貓是不是黑下巴?有沒有圖或者視頻可以參考下的?我這個貓嚴重到什麼程度了?我應該用藥麼?怎麼用藥呢?


但如果你在內容平台上搜呢?


你能看到一千萬隻貓的黑下巴,以及他們主人是如何治療他們的,有不懂的細節,甚至還可以留言追問。


當然,這裡也提一嘴,內容平台上照樣有很多廣告,需要做 「 柯南 」 。


怎麼選,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當然,除了 「 大而全 」 的平台,還有些垂類平台可以幫助你獲取信息,比如用丁香園搜索醫學問題等等,很多遊戲、學術、新聞網站,依然沒有停更,但整體的重心,也都轉向流量和營收更高的移動端。


仔細想想,網際網路在普及之初最提倡共享,但在這個信息多到爆炸的時代,無數開放、共享的信息並沒有最終聚合,而是被割裂在各自的島嶼上,等待我們這群老網民重新學習如何用 APP 完成信息檢索。


它看起來並不高效,也不體面,但這樣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