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解讀國號2——為什麼強大的楚國,國號在後世使用頻率極低?

劉煥的書房 發佈 2024-04-06T22:33:04.489211+00:00

為什麼中國秦漢之後的國號,有齊燕秦魏趙,就是沒有一個叫韓的?為什麼強大的楚國,國號在後世使用頻率極低?

劉煥解讀國號系列

1、為什麼中國秦漢之後的國號,有齊燕秦魏趙,就是沒有一個叫韓的?

2、為什麼強大的楚國,國號在後世使用頻率極低?


戰國時代的諸多國號,往往成為了地域的象徵,比如說陝西簡稱「秦」,山西簡稱「晉」等等,所以戰國國號往往在後世割據時代被反覆使用過。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中國秦漢之後的國號就是沒有一個叫韓的,為什麼沒有韓?那篇文章中列舉了中國自漢朝之後的國號,我們發現大量的政權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國名是同名的,統計如下:

周:北周、武周、後周

齊:南朝齊、北齊、黃巢齊

楚:桓楚、林楚、馬殷楚國

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

趙:前趙、後趙

魏:曹魏、北魏、東魏、西魏、冉魏、李密西魏

梁:南朝梁、西梁、後梁

晉:西晉、東晉、後晉

秦:前秦、後秦、西秦

宋:南朝宋、北宋、南宋

吳:孫吳、南吳、張士誠吳、朱元璋吳,還有以吳越為國號的

蜀:前蜀、後蜀(蜀漢的國號為漢)

唐:唐朝、後唐、南唐

鄭:王世充鄭

這裡我舉的很多例子中,其實對於楚國來說,並不準確,因為縱觀古代歷史,以「楚」作為國號的寥寥無幾,只有五代十國時期馬殷的楚國以「楚」作為國號,至於張邦昌和桓玄的楚國,正史上根本不承認這樣的國家,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政權。

也就是說,和其他國號有正規王朝(北齊、北魏、後趙、南朝梁、前秦、孫吳)相比,「楚」作為國號幾乎無人使用。


那麼,為什麼和秦國差不多強大的楚國,在後世割據時代使用頻率極低,不如燕趙魏齊?我想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楚國命運悲慘,「楚」成為悽慘代名詞

楚國曾經是春秋戰國時代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是楚國大而不強,尤其是後期被秦國誆騙得太辛苦了,楚懷王被張儀戲耍後,囚禁在秦國,客死他鄉。最終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人最不甘心,聲稱「秦滅諸國,楚最無辜」,楚國人更進一步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名號。後來果然在項羽的帶領下滅秦。

正因為楚國的命運太過於悲慘,所以「楚」這個字後來就是悽慘的代名詞,其實,「楚」這個字出現很早,本義是叢生的樹木,也就是一種樹木的名字,生長在荊山上,它的藤條就是荊條,廉頗負荊請罪就是用的這種荊條。正因為荊山上生長著這種樹木,才叫做「荊山」。

後來我們知道了,荊楚一般都連起來用,荊山、荊州都成為了湖北的地名,所以,「楚」的本義就是「荊」,也就是一種能給人帶來疼痛的荊條。

等到楚國滅亡之後,「楚」這個字就變成了悽慘、痛苦的意思,誕生了一系列的詞語。

比如說,痛楚,意思就是痛苦。

酸楚,意思就是既心酸又痛苦。

淒楚,意思就是既悽慘又痛苦。

總之,「楚」的意思就是痛苦。

古人用國號,很忌諱這樣的字,就連楊堅被封在湖北隨州,為隨國公,後來建立王朝,改名「隋朝」,後世人就說這個名字很不吉利,因為「隋」這個字的意思是古代祭祀剩下來的殘肉,不是什麼好詞。

那麼,酸楚、淒楚的「楚」,自然沒人用作國號了。

二、楚地不利於割據

有人說,不對啊,就算是這樣,歷史上不還是有人用「楚」這個國號的嗎?雖然張邦昌和桓玄不是被人承認的帝王,而且冥冥之中的不吉利,都被殺,都挺慘的,但是五代十國真的有一個「楚國」,這應該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以「楚」作為國號的王國。

這個王國之所以能夠存在,那是因為歷史上大多是北方割據,所以北方的割據王國大多選擇戰國時期北方的國號,比如割據關中的就選擇「秦」,割據遼東的就選擇「燕」,割據河北的就選擇「趙」或者「魏」,十六國時期這樣的國號很多。我在為什麼中國秦漢之後的國號就是沒有一個叫韓的,為什麼沒有韓?​那篇文章中就用九宮格演示了天下的形勢。

西北的角是秦。歷代只要建國在陝西、甘肅的便是秦地。苻堅、姚萇的國號「秦」便因此而來。

東北的角是燕。歷代只要建國在遼東的便是燕地,慕容氏的國號「燕」便因此而來。

西南的角是蜀。歷代建國在巴蜀的多用此國號。

東南的角是吳。只要建國在南京的大多用這個國號,朱元璋也不例外,稱帝後才取了「明」作為國號。

西邊的是漢,漢中之地。南邊的是楚,江漢之地。東邊的是齊,齊魯大地。北邊的是趙,三晉大地,一般也多用這些作為國號。

我們看下十六國時期的地圖,可以看出。




然而,五代十國時期卻是南方割據,其實唐末藩鎮割據亂成一鍋粥,不僅南方割據,北方也是割據的,但是南方有山川地利的阻隔,北方大多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北方的統治者掃平群雄,統一了北方,就結束了北方的割據,比如看下面這張圖。

可以看出,五代十國時期,不僅南方分裂,北方也是分裂的。

後梁時期,後梁並沒有統一北方,北方也是分裂著的,有割據山西、國號「晉」的李克用;割據遼東和幽州、國號「燕」的劉仁恭;割據河北、國號「趙」的成德節度使王鎔;割據岐山、國號岐的李茂貞。

如此算來,「晉」、「燕」、「趙」、「岐」和「梁」,北方也是有五個割據勢力。

但是這些國家,除了後梁,其他並不在五代十國中,因為它們都被後唐李存勖所統一了。

存勖不僅統一了北方,還滅掉了蜀國,幾乎統一天下,但是南方依然有五個小國,那就是吳國、楚國、吳越、閩和南漢。

而楚國,歷史上正好夾在吳和蜀之間,也就是三國時期的「荊州」所在地,這塊地方難守易攻,可以從四面八方進攻,根本沒有割據的可能性,只不過當時高季興割據江陵府,後來自立,建立了「南平」政權,這個政權很小,但是正好擋著楚國和北方王朝,讓楚國難得的,千年擁有了一次獨立。

所以我們看這張圖,可以發現,戰國時代、漢末三國時代、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時代、五代十國時代,幾乎都有秦地割據、燕地割據、蜀地割據和吳地割據,這四個角就是圍棋上的「金角」。

而「楚」是銀邊,割據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0,所以只在五代十國時期出現過一次。

所以十六國是北方分裂,五代是南方分裂,最終結果來說還是不錯的,我們可以把這兩張圖P在一起,就可以看出端倪。

我們把十六國的北方和五代的南方合併在一張圖上,可以變成這張圖。

這張圖比較有趣,是我P的,十六國的北方和五代十國時代的南方加起來,可以看出,這個時期,才第一次出現了「楚國」這個國號,與此同時,其他的「秦」「燕」「吳」「蜀」這四個金角則反覆出現過,正好位於東西南北四個角(儘管不是同一時代),但楚僅一次。

熟知歷史的話,可以看出,五代十國後唐時期的版圖和東漢末年很為相似。


這是建安十年,也就是公元205年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

後唐=曹操。

前蜀=劉璋。

吳國+吳越國+閩國=孫權。

楚國=劉表。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了,五代十國的楚國,就是三國歷史上著名的荊州。

荊州這樣的地方,難以守住,後來縱使關羽也不得不敗走麥城,所以歷史上很少有能割據兩湖進而自立為國的,千年只有馬殷做到了。


進而我們知道,三年之後,也就是公元208年爆發了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出現了雛形,所以五代十國並沒有提前千年出現。

三、割據南方的群雄大多選擇了吳蜀

不過,歷史上多次有割據南方的梟雄,與北方群雄南北對峙,辛棄疾有詞曰: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稱頌的就是割據江南的孫權。

歷史上有不少南朝,但為什麼這些朝代沒有一個以「楚」作為國號呢?

這是因為雖然楚地廣大,但是江南畢竟是戰國時代才被楚國吞併的,吳越爭霸的故事千年流傳,後世稱呼江南大多為「吳」或者「越」,並不把這裡稱為「楚」。

杜甫的詩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把洞庭湖作為吳地和楚地的分界線。所以,真正被人稱為「楚」的只有湖北和湖南兩地。

而歷代占據南方的,大多以江南的建康,即金陵,今天的江蘇南京作為都城,國號當然只能叫做「吳」,所以三國時代和五代時代,都出現了吳國。

五代十國的吳國就是後來的南唐,雖然這個吳國比起三國的吳國小得多,而且並未統一東南,但是南唐和孫吳都是定都金陵的。

當然了,孫權倒是準備遷都武昌的,如果成功了,說不定國號可能叫做「楚」,不過孫權在武昌剛剛定都,曹丕就冊封孫權為曹魏「吳王」,孫權覺得換地盤還是姓吳,索性後來還是回到了建康並且稱帝,建立了孫吳。

後來割據湖北著名的陳友諒也沒有以「楚」作為國號,他可能覺得楚霸王功敗垂成,不太吉利,索性選擇打敗西楚的「漢」作為國號,但最終還是被朱元璋的「吳國」打敗,所以,「楚」作為國號真的很不吉利。


果然叫做「楚」的最後都被「吳」所滅,最終馬殷的楚國,這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楚國,被南唐滅掉了,之後,周行逢割據湖南,武平軍節度使又割據湖南十多年,直到被趙匡胤所滅,統一於北宋。所以趙匡胤雖然統一了五代十國很多國家,但並沒有統一楚國,因為這個楚國,早就不在了。

所以,楚這個國號真的很不吉利,難怪歷代很少有人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