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咳喘的一味良藥,馮老的藥證心得,值得學習收藏

經典經方學堂 發佈 2024-04-07T03:48:27.194174+00:00

治療咳喘的一味良藥馮世綸 胡希恕經方醫學 2023-03-05 21:00 發表於北京| 導讀:五味子在經方中見於9個方證,主要用於咳喘的治療,《神農本草經》認為五味子主「咳逆上氣」,在仲景方中多配伍乾薑、細辛應用,對於飲邪所致咳嗽尤為適宜……(編輯:木易火耳)胡希恕經方醫學經方

治療咳喘的一味良藥

馮世綸 胡希恕經方醫學 2023-03-05 21:00 發表於北京

| 導讀:五味子在經方中見於9個方證,主要用於咳喘的治療,《神農本草經》認為五味子主「咳逆上氣」,在仲景方中多配伍乾薑、細辛應用,對於飲邪所致咳嗽尤為適宜……(編輯:木易火耳)

胡希恕經方醫學


經方中五味子多用於咳喘,宗於《神農本草經》記載:「五味子,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五味子善治咳逆上氣兼祛寒飲,經方中五味子多與乾薑、細辛相伍為用,溫中化飲,斂其辛散,治療里有寒飲之咳逆上氣而時冒者,嚴重者可見虛汗淋漓、頭昏眼花,如有物蒙蔽其頭目,即所謂「冒」。無論急性還是慢性咳喘,常現外邪里飲太陽太陰合病證,治療原則是解表同時化飲,即常見的小青龍湯方證、苓桂五味甘草湯方證、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方證。其化飲主用乾薑、細辛,因其辛散過大而伍五味子酸收並化飲降逆,因成化飲良好組合。當飲郁化熱呈現太陽太陰陽明合病時,則伍用生石膏、大黃等,如射干麻黃湯方證、厚朴麻黃湯方證、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證等;若無表證呈現太陰病證時,可但溫中化飲,如苓甘五味姜辛湯方證、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方證等;如飲郁化熱,呈上熱下寒者,可溫化寒飲同時清上熱,如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黃湯方證等。


胡希恕先生認為:五味子為祛水的鎮咳藥,具有收斂作用。五味子酸斂力大,乾薑、細辛是辛溫而走散太過,所以與五味子配合治咳滿再好不過,既能祛飲,又防辛散太過,飲去滿即消。


經方中五味子與澤瀉主治證均有「冒」,但兩者的適應證不同。澤瀉治浮腫而冒且眩,伴有小便不利;五味子治氣逆頭昏而冒,伴有汗出心慌失寐。


傳承《本經》、《傷寒》之思想,後世對五味子之運用主要以治咳為主,並發展為補虛損。如《本草求原》謂:「五味子,為咳嗽要藥,凡風寒咳嗽,傷暑咳嗽,傷燥咳嗽,勞傷咳嗽,……脈浮虛,按之弱如蔥葉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先賢多疑外感用早,恐其收氣太驟,不知仲景傷寒咳喘,小青龍湯亦用之,然必合細辛、乾薑以升發風寒,用此以斂之,則升降靈而咳嗽自止,從無舍乾薑而單取五味以治咳嗽者。」


又五味子味酸咸性收斂,並基於《本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之思想,亦有用其生津、益精、固澀者,如《本草匯言》曰:「五味子,斂氣生津之藥也。故《唐本草》主收斂肺虛久嗽耗散之氣。凡氣虛喘急,咳逆勞損,精神不足,脈勢空虛,或勞傷陽氣,肢體贏瘦,或虛氣上乘,自汗頻來,或精元耗竭,陰虛火炎,或亡陰亡陽,神散脈脫,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斂生津,保固元氣而無遺泄也。」李杲曰:「五味子主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本草通玄》日:「固精,斂汗。」近代有人製成五味子酊治療神經衰弱,可能源於此。


藥物功用述要:五味子,味酸,溫。滋補收斂祛痰藥。酸斂降逆,固精止汗,適用於寒飲咳嗽、咳逆而冒者。用法及用量:入煎劑,每用10~15 克;研末服,每次1~3 克。滋補熟用,鎮咳生用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馮世綸.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十講—經方用藥初探[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版權歸相關專利人所有,若存在使用不當情況,請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