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又拿到一個槓桿!

劉曉博說樓市 發佈 2024-04-07T06:56:33.785677+00:00

如果南京說自己是第二,恐怕沒有哪個城市敢說自己是第一。最近幾天,南京又出利好了:3月2日,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的《南京市土地交易市場競買保證金使用銀行保函工作規則》的通知對公眾發布。

原創 劉曉博

過去一年來,哪個城市出台的「樓市新政」最多?

如果南京說自己是第二,恐怕沒有哪個城市敢說自己是第一。

僅在2022年3月24日到5月20日,南京就出台了13輪利好(個別措施一度被叫停),全年應該超過20輪。

最近幾天,南京又出利好了:3月2日,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的《南京市土地交易市場競買保證金使用銀行保函工作規則(試行)》的通知對公眾發布。

這一輪利好的實質是:允許在房企在拿地的時候,用「銀行保函」替代「土拍保證金」。

這是給開發商拿地「加槓桿」的典型做法。

一般來說,開發商在參拍土地時候,需要按照土地起拍價的20%繳納保證金。如果一個城市一次拍賣20塊土地,開發商為了保證自己能拿到一塊地,往往至少報名5到6塊地的競拍。

如果這幾塊土地的總起拍價是100億,則開發商要繳納20億的保證金。這對於開發商來說,是沉重的壓力。

最近幾年,各地一般都規定:禁止開發商貸款拿地,貸款繳納保證金也是不允許的。所以,開發商為了繳納土拍保證金,只能內部調劑資金,但被占壓巨款是必然的。

由於拿地門檻太高,很多房企被擠出了一級市場。

現在好了,讓銀行開張保函就可以了,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不用占壓資金。一個開發商報名幾塊土地的競拍,就成為可能。參加土地競拍的開發商多了,就方便形成「搶購」的局面,土地就好賣了,也容易產生溢價了。

2022年,是賣地難度空前增加的一年。全年全國賣地收入668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3%。

以22個集中出讓住宅用地的大中城市為例,全年賣地收入42%來自地方國企。

這是什麼意思?地方國企拿地,其實帶有接盤性質。相當於地方政府把土地從左手(政府)賣給了右手(地方融資平台),以土地向地方銀行質押獲得了資金。

22個大中城市尚且如此,全國情況可想而知。即便按照42%的比例計算,那66854億的賣地收入中,也有2.8萬億屬於左手賣右手。

最近財政部長有一個講話很有意思,他說:去年賣地收入少了將近2萬億,只影響預算收入3000億,影響沒有坊間說的那麼大。這是因為:賣地收入並不是政府淨收入,因為征地還是有成本的,需要支出。

但地方政府一定不這麼看。

少賣地2萬億,少轉化為財政純收入3000億,這大概沒有錯。但對於全國經濟、地方經濟來說,絕對不是少了3000億這麼簡單。畢竟,2萬億賣地收入中,有1.7萬億是給了拆遷戶,這將構成拆遷戶的消費能力,促使他們買房、消費、投資。而這些買房、消費、投資將產生新的稅收。

而且,2萬億對應的土地,將在未來幾年變成房子,又會被其他市民購買。如果沒有了這批土地,未來的住房消費也會下降。

所以,賣地非常重要。少了2萬億,就是2萬億,絕對不是只影響了政府純收入3000億這麼簡單的。

更何況,少了2萬億之後的6.69萬億里,還有2.8萬億是左手賣右手的。

如果沒有「左手賣右手」,2022年會有多差。

但問題是,這種「左手賣右手」的遊戲無法一直玩下去。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已經高達65萬億,超過了「地方債+國債」的總規模。

拿地的地方國企,大部分不是開發房地產的行家裡手。這些土地最後怎麼開發,怎麼變現,都是問題。

所以,必須啟動樓市,讓真正的開發商來拿地,只有這樣game才能繼續下去。

於是,「銀行保函」替代保證金的做法,就必須重出江湖了。去年已經有海南這樣做了,合肥這樣做了,武漢這樣做了,現在輪到南京了。

南京的加入意味著:這種做法全國化了。

這相當於給樓市又加了一個槓桿,跟之前的「不動產私募基金」和「允許租賃企業批量貸款買住宅」一樣。

至於南京樓市,進入2023年以來也在全面回暖。

2月南京新房認購量達到8079套(含溧水、高淳),比1月3908套認購量環比上漲106.7%,同比上漲18.08%;新房成交5339套,環比上漲56.1%,同比上漲57.59%。新房認購量和成交量兩項數據,均為自去年7月以來的最高值。

不過從前兩個月日均地鐵客運量跟去年全年日均客運量對比來看,南京人氣恢復似乎一般,只名列地鐵通車裡程前30城市的第27位。

人氣不太足,一直是困擾南京的難題。

2022年,南京GDP的增速為2.1%,總量名列內地第十,增速在主要城市裡表現一般。2023年,南京GDP的「第十名」地位面臨著天津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南京需要在樓市上繼續發力。其實全國絕大多數城市,也無不如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