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在大涼山腹地的馬鈴薯花——記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

大涼山夜話 發佈 2024-04-07T11:52:27.196763+00:00

「你知道嗎?馬鈴薯開的花其實很漂亮。」2月底的西昌,陽光如同稚嫩的螞蟻,剛剛有了刺痛皮膚的能力。葡萄樹下,頭年秋天種下的馬鈴薯已經在地下繁衍出一個小家庭,個個胖墩墩的。面對果實,王西瑤教授念念不忘花的燦爛。燦爛的土豆花。此話不假。

「你知道嗎?馬鈴薯開的花其實很漂亮。」

2月底的西昌,陽光如同稚嫩的螞蟻,剛剛有了刺痛皮膚的能力。葡萄樹下,頭年秋天種下的馬鈴薯已經在地下繁衍出一個小家庭,個個胖墩墩的。

面對果實,王西瑤教授念念不忘花的燦爛。

燦爛的土豆花。

此話不假。在與西昌市海拔相差近1000米,氣候幾乎錯開了一個季節的大涼山腹地,記者在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以下簡稱科技小院)看到了一些馬鈴薯乾花相框。紫色、白色、淡黃色、淺粉色……「這些乾花都是之前和小院的師兄師姐們一起製作的,今年我也要畢業,快要離開小院了。」小院學生黃敏敏說道。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農村生產一線,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示範推廣於一體的基層科技服務平台。從中國農大起源以來,近年來全國已有30餘所涉農高校陸續建立了700多個科技小院。

王西瑤(左)在田間查看土豆長勢。

作為四川首批掛牌的5個科技小院之一,這裡凝聚著四川農業大學王西瑤教授和同學們的心血。在大涼山腹地,一位銀髮學者帶著她年輕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們埋頭田間,從育種、栽培、貯藏、銷售等方面事無巨細地破解當地馬鈴薯產業難題,支撐起一個小小的「土豆王國」。

自2018年小院成立以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這裡紮下根來,留下果實後又離開,就像那山間一茬又一茬燦爛的馬鈴薯花。

「土豆王」讓大山長出「金蛋蛋」

「土豆王」——這是王西瑤教授的網名。用她自己的話說,因為自己姓王,幾乎一輩子都在和土豆打交道,所以乾脆給自己起了這樣一個暱稱。

王西瑤在科技小院和學生們交流。

而在馬鈴薯這個行業的人眼裡,「王」字一語雙關。「能不能請您多留一天?有您在我們更有底氣。」「麻煩您抽空一定來地里看看,給我們提點建議。」……在與王西瑤教授同行前往布拖的途中,來自她電話里的邀約一直不斷。而她幾乎也是有求必應。一天奔波下來回到住處時,寂靜的山間小城已是星斗滿天。

科技小院教師和學生走訪農戶。

王西瑤,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首席專家。「紮根田野,是我們農學人的使命。這裡就是我們馬鈴薯科研的前沿陣地。」自2018年科技小院成立並開展工作以來,學生們接力攻克了制約特困山區馬鈴薯產業發展中種薯活力難控等科學難題,主持研發了「四川及周邊特困山區馬鈴薯產業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新成果,構建了以種薯活力調控為核心的「良種、良繁、良法、良品、良模」產業聯動新模式。

「這些小土豆,是高活力的金蛋蛋,是高科技的種薯晶片。」作為全國10名獲評2022年度「三農人物」的代表之一,王西瑤教授在今年1月被邀請到北京領獎,她特意把一盒科技小院在布拖繁育出的馬鈴薯脫毒原原種帶到了頒獎典禮上。

正青春時,遇上馬鈴薯花開

要讀王西瑤教授的研究生,幾乎都要在小院去待上一兩年。這是王西瑤教授對學生的硬性要求。

「起初和當地彝族老鄉語言不通,高原天氣也是陰晴不定,沒想到一晃快兩年過去了。」小院的碩士研究生朱鳳焰是個96年的安徽女孩,除了第一年在成都校區上課之外,她讀研期間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小院。已經研三的她即將回學校完成她的畢業論文,主題便是關於當地「布拖烏洋芋」資源的評價研究。「剛來時我看見一家農戶很大一塊田最後只收了一筐土豆,心想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什麼。」朱鳳焰這樣想了,也這樣做了。

2月25日,小院所在的布拖縣布江蜀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裡積起了厚厚的白雪。眼下正是馬鈴薯春播時節,但由於天公不作美,原本商議好播種馬鈴薯的計劃只得暫時擱置。一旁提前準備好的種薯已經經過切塊、浸種、拌種等流程,只待落地生根。

勒古木初外阿姨的家離小院不遠,小院有需要時就請她過來務工。「今年我自己家也種了4畝多土豆,一邊在這邊幹活,一邊跟著他們學技術。」雖然交流起來在語言方面並不是十分流暢,但在長久的接觸中,勒古木初外漸漸地和小院學生們打成了一片,並信任了這群孩子們帶來的新技術。

除了四川,小院的學生來自重慶、河南、河北、安徽、甘肅等地,卻都將青春分享給了這個本不會與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交集的地方。幾季馬鈴薯花開花落,就是這一段獨特的求學時光。

黃敏敏扒開表土查看播下的薯種。

「有段時間小院只有我們4個人,卻要管理10來畝示範地,有點吃力。」在來小院之前,黃敏敏幾乎沒有做過農活。而今不管是在實驗室還是在田間,都得心應手。在小院的兩年多時間裡,她也逐漸找到了自己未來的航向:「畢業後我可能會成為一名基層農技人員,踏踏實實,挺好的。」

有的人即將畢業離開小院,也有人選擇留了下來。小院的院長馮豪傑今年開始繼續留校攻讀博士學位,同時也將繼續和小院一起在布拖的大山里生長。「天氣轉晴就開播!」看著飄落的雪花,馮豪傑向同學們說道。

紮根大涼山,迎來新「薯」光

布拖在彝語裡是「有刺蝟和松樹的地方」的意思。這個位於大涼山深處的農業縣,主要是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區,馬鈴薯便是這裡重要的主糧。

科技小院學生和農戶一起準備薯種。

事實上,布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合馬鈴薯生長,布拖還有非常獨特的烏洋芋品種資源,口感突出並且富含花青素,商品價值潛力巨大。但品種退化、種植技術落後、技術推廣艱難等問題,長期制約著布拖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前幾年我們到農戶家裡走訪,看到很多吃的都是發芽了的土豆,心裡很不是滋味。」王西瑤教授告訴記者。

破題便從種源開始。科技小院研究生入住後,科技支持園區提升霧培等方式,繁育了原原種500多萬粒,產能還有提升空間。「未來將有能力解決布拖縣21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的種薯需求。」布江蜀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負責人告訴記者。

除此以外,依託四川農業大學馬鈴薯團隊近三十年的系統研究成果,科技小院從馬鈴薯全產業鏈的角度對布托進行了規劃幫扶,從引進新品種、優化生產技術、防治病蟲害、獲得高產優質的馬鈴薯、建立加工廠、健全電商市場營銷,把傳統粗獷地種植馬鈴薯,變成了布拖縣如今健全的馬鈴薯產業鏈布局,給當地帶來產能增加值至少5億元。

「這條78米的生產線總共只需要4個人操作,光粉絲一天就能生產10噸。」園區工作人員季雄帶領記者參觀了這座現代化的馬鈴薯精深加工廠。隨著工廠正式落地投產,馬鈴薯酸辣粉、麵條、點心等10餘個自主開發的特色產品讓布拖馬鈴薯搖身一變,在實現「身價」大漲的同時,也能夠走得更遠。


來源|四川在線涼山頻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