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竟引發造價爭議!了解施工工藝對造價工程師有多重要?

廣聯達造價圈 發佈 2024-04-07T14:09:35.849838+00:00

上網搜尋,奈何越看越糊塗,無奈微信向我求助:問的是屋面,答覆的卻是地面,問了周邊的人都說搞不懂,到底是咋回事?

徒弟遇到了件麻煩事,接手一個特色的蝴蝶瓦小項目屋面(木檁條、椽子、望磚),他從來沒碰到過。上網搜尋,奈何越看越糊塗,無奈微信向我求助:問的是屋面,答覆的卻是地面,問了周邊的人都說搞不懂,到底是咋回事?並發來他搜到的截圖(圖1)

下面我根據以往的工程實踐,以圖1中的問題為引子,結合徒弟的一系列問題,談談我個人的看法。(註:本文檐、沿同義)

游沿木在什麼部位?

游沿木在什麼部位,我的答案是:游沿木也稱游檐木,在屋面的檐頭。

如用文字表達在什麼部位,書寫瑣碎又晦澀,既不直觀,也不易理解,示意圖2可將想表達的內容一網打盡:

如果說上示意圖中的」桁條、椽子、望磚「不夠直觀,那麼看了圖3室內的仰視圖,就會更加清晰。

看完了室內,我們再去看室外,圖4是」游檐木「所在的位置及近距離的放大仰視圖,如此,相信你對」游檐木「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游檐木起什麼作用?

「游檐木」也有的叫「攔檐木」,作用:攔截望磚、頓瓦口;將椽子連成整體,使檐頭順直、平直。

攔截:為防止椽子上的望磚下滑,中間有隔瓦條攔截,出檐後(檐出)游檐木可起到防止望磚掉落的攔截作用(圖2、4);

頓瓦口:游檐木的厚度約在40mm左右,厚度厚於≈15mm厚的望磚,兩者的高差形成一個緩衝(圖5),便於檐頭瓦的安頓;

檐頭的順直、平直:由於是通長的木料,帶線釘好後連成整體,一可保證檐頭的在一條線上的順直,二可調節檐頭上下的平直(圖4)

「游檐木」名詞解釋正確嗎?

要說「游檐木」名詞解釋是否正確,先看漢語字典「檐」字的基本解釋:

1、房頂伸出牆壁的部分:房檐兒、廊檐、檐頭…

2、覆蓋物的邊沿或伸出的部分:帽檐兒。

再看全網清一色的名詞解釋:「游沿木亦稱游檐木,木製樓地楞木下面的通長墊木」(下截圖),這就產生了一個極大的疑問:「木製樓地楞木下面…」明明在樓地面上,如何跑到屋頂成了「檐」?一個在腳下,一個在頭頂,天上地下,兩者怎麼成了一個人?

結合工序工藝,我們再行分析「…木製樓地楞木下面的通長墊木」是何物:

1、若在「地面、樓板面」。其楞木在現代建築上稱為龍骨或擱柵。龍骨一般有三種,天棚吊頂龍骨、牆龍骨、地龍骨,且還有主、次龍骨之分;

2、若是「木結構的木樓面」。因是承重的結構,其楞木在現代建築上叫做「梁」,是木製的承重梁。木樑一般有矩形和圓形兩種,矩形梁是將原木加工成矩形;圓形梁就是將圓木的上半部切出一個小平面(圖6),以利上部龍骨、地板的鋪設。

木結構的木樓面,木樑上再橫向鋪設龍骨(梁多、木地板厚的,也有不用龍骨的),龍骨上面鋪木地板,就形成了全木的木樓面。這種結構在古建築上很常見,如寺廟裡的木塔等,當代建築很少再有。

而木樑支座處的墊木是「梁墊」,用來增加支座處的承壓面積,以分散集中的應力,與現代建築的混凝土梁墊原理同樣。木樑下的通長墊木,術語為「邊沿木」,但此「沿」非彼「檐」,與屋面的「檐」風馬牛不相及。

當然,以上說的是現代的建築,古建築與現代的解釋有所不同。

如「承重上面承托木樓板之枋條木」,在明清稱「楞木」,現代稱「梁」。「沿」與「檐」在本文為同義,但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釋義。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檐」不會在樓地面上。

所以,「游沿木亦稱游檐木」,且又是「木製樓地楞木下面…」的解釋是否正確,值得商榷。如只是「游沿木,木製樓地楞木下面的通長墊木」,沒有「亦稱游檐木」這樣的表達,人們就不會把它與屋檐聯繫起來,會認為是起梁墊作用的「邊沿木」。因為「沿」可作「檐」解釋,但「檐」則不能完全作「沿」解釋。

以上只是個人的觀點,孰是孰非,有待大家討論。如有錯,切望斧正。

游檐木與定額

關於徒弟怎麼套定額的問題,我以江蘇、湖南定額為例做了一個對比,予以提示,請其對號入座:

結合圖2和上表的定額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即便詳細的江蘇定額也沒有「游檐木」的合適子目。它既不是順水條又不是掛瓦條,也沒包括在椽子、蝴蝶瓦的子目中,那麼,它不是定額缺項就是包括在其他材料費中。而湖南定額的缺項更多,同時又瀏覽了河北、河南、四川、湖北幾個省的定額,情況與湖南基本相似… 當然這與各地建築的傳統風格有關,與地域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說在最後

以前的文章中我曾說過,預算就是知道了怎麼做,才能結合規則知道怎麼算。不懂工序工藝,對定額的理解就不深刻,就不會分解組價,也是預算漏項、漏量最大的根源所在。

無論是定額結算的,還是清單報價的,尤其是那些動不動「包括在內、綜合考慮、自行考慮」的市場化非標清單(港式清單),對一個工序工藝認識不足,現場知識薄弱的預算員來說,殺傷力很大:定額缺項不知預控,漏項、漏量全然不知;要你綜合考慮的清單報價,成本估不准……

我們經常看到如何套好定額,防止漏量、漏項技巧的討論,這是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上的討論。怎麼做的茫不知,技巧倒背如流又有何用?有強大的理論,無紮實的基礎,理論會大打折扣,反之,就能跳出技術層面做形而上的提煉,就會更上一層樓。正蘇軾《琴詩》曰: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本文系黃燕翔原創,獨家來稿

轉載務必申請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違者必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僅供參考,如有異議,煩請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