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廣州提示登革熱輸入風險:早期症狀似新冠,注意別吃布洛芬!

第一財經 發佈 2024-04-07T20:30:25.430048+00:00

今春流感季尚未迎來拐點,受全球氣候變暖、人口跨境流動增加影響,一種與流感、新冠早期症狀相仿,已在東南亞多國引起本土流行的夏季傳染病——登革熱病毒,較往年更早進入中國。

今春流感季尚未迎來拐點,受全球氣候變暖、人口跨境流動增加影響,一種與流感、新冠早期症狀相仿,已在東南亞多國引起本土流行的夏季傳染病——登革熱(dengue)病毒,較往年更早進入中國。

有傳染病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從往年來看,登革熱多現於廣東等南方城市,並會零星出現在人員跨境往來密切的口岸城市,同時,重症登革熱占比低,且中國重症登革熱發病率低於亞洲多國。

但由於登革熱引起的早期臨床表現與呼吸道傳染病相似,加之國內尚未批准上市相關疫苗,該傳染病專家稱,在今春流感、新冠和登革熱同時存在的背景下,需要重點關注南方城市基礎醫療機構的疾病診療壓力和藥物儲備情況,並做好登革熱病毒病媒介的監測工作。

東南亞多國進入登革熱暴發期

據北京疾控微信公號3月6日消息,近期東南亞等地登革熱病例數明顯增加,國內已有報告境外輸入登革熱病例。既往北京市登革熱病例均為輸入性病例,多因境外旅遊、勞務輸出、因公出國和商業活動前往疫源地感染,病例感染地點以東南亞國家為主。

北京疾控提示稱,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人員、物資往來頻繁。市民朋友們在享受快樂旅行同時也要做好健康防護,注意防範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

廣東疾控官網3月2日也發文表示,2月6日,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中國公民赴20個國家的出境團隊旅遊重啟。正值冬春交替時期,天氣趨暖天朗氣清且入境政策友好的東南亞,成為了熱門出境游目的地。但出境旅遊需密切關注疫情動態,注意防範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過媒介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蟲媒傳染病。該傳染病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其是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美洲、地中海東部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登革熱列為10種潛在威脅疾病之一。根據WHO的數據,目前世界上大約一半人口有患病風險。儘管每年估計發生1億至4億例感染,但80%以上的感染通常為輕症和無症狀。

登革熱的主要症狀為突發高熱、「三痛」(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骨關節痛)、「三紅症」(面、頸、胸部潮紅)、皮疹(四肢軀幹或頭面部出現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疹)等。

美國疾控中心(CDC)官網稱,「登革熱病毒和導致COVID-19的病毒在早期可引起類似症狀。」

雖然登革熱重症發病率低,但世衛組織表示,登革熱由黃病毒科的病毒引起,存在四種不同但密切相關的病毒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感染一種血清型的病毒康復後,對該血清型病毒終生免疫。但是,康復後對其他血清型病毒只有部分和暫時的交叉免疫。後續感染其他血清型(繼發感染)會增加患上重症登革熱的風險。

根據我國2018年修訂的《登革熱診斷標準》,「有嚴重血漿滲漏、出血、器官受累或休克的登革熱病例」為重度登革熱。

登革熱好發於夏秋季節,一般在每年北半球的5~11月流行,也即伊蚊繁殖季節流行。但近年來,全球變暖讓不少熱帶和亞熱帶國家面臨登革熱病毒提前和擴大傳播的風險。

今年,在如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多國,登革熱病毒早在1月下旬至2月初,就開始呈現流行之勢。

以菲律賓為例,據該國衛生部門統計,從2023年1月1日到2月18日,共計報告17136例登革熱病例,與2022年同期報告的8491例相比,增加了102%。迄今已報告55例登革熱相關死亡。2022年全年,菲律賓報告了226497例登革熱病例,包括737例死亡。

3月4日,一篇由印度科學家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的論文(The resurgence of dengue epidemic and climate change in India)提示稱,全球貿易和旅行、城市化、人口增長以及氣候變異和變化等原因,都為登革熱病媒和病毒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登革熱疾病在過去半個世紀穩步增加,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登革熱發病率50年增加了30~50倍。

2月底,廣州疾控中心相關研究人員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Epidemiological and genomic analysis of dengue cases in Guangzhou, China, from 2010 to 2019)也稱,自2001年以來,東南亞每年報告的登革熱病例數和估計的登革熱年發病率分別保持在20萬/ 10萬以上和10萬/ 10萬以上。近年來,登革熱不僅發病率有所上升,發病範圍也有所擴大。

該篇研究文章提到,受季候特徵、城市化等因素影響,廣州已成為中國大陸登革熱防控的重點城市。2014年,廣州報告的登革熱病例數占全國病例總數的80%。2010~2019年,廣州登革熱疫情反覆,報告病例超過4萬例。

加強監測和入境防控

在經歷了新冠和甲流流行後,疫苗接種在國內獲得更廣泛的社會共識。不過,對於登革熱,這一做法還行不通——中國尚未將疫苗接種納入登革熱控制計劃。

事實上,目前唯一獲世衛組織批准的登革熱疫苗Dengvaxia(CYD-TDV)使用人群也很有限。世衛組織關於登革熱疫苗的立場文件(2018年9月)稱,臨床試驗表明,登革熱減毒活疫苗CYD-TDV對既往感染登革熱病毒的人(血清呈陽性者)是有效和安全的。

世衛組織因此建議,對於考慮將疫苗接種納入登革熱控制計劃的國家,需要採取疫苗接種前篩查的策略,包括考慮現有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當地優先事項、登革熱流行病學、本國登革熱住院率以及對CYD-TDV疫苗和篩查檢測的負擔能力。

那麼,中國如何防範登革熱病毒?

自1989年起,登革熱就成為我國法定傳染病,必須及時向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NIDRS)報告。目前,登革熱屬於乙類傳染病,防控級別與新冠、愛滋病、非典等相同,高於甲流。

廣東疾控在上述官網文章中亦明確,入境前若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應主動進行健康申報並告知海關檢疫工作人員近期旅行史及在當地有無蚊蟲叮咬史,配合進行相應的檢查並轉運至當地醫院隔離治療。

在前述傳染病專家看來,對於登革熱病例,「早發現」的意義不僅在於防止流行病傳播,更是為了防範病人臨床症狀加重。目前,全球範圍內,尚未有針對登革熱的特異治療方法。如果是輕症,那麼簡單採取退燒藥和止痛藥等支持性護理,以緩解發熱等症狀即可。

另據世衛組織的用藥指導,對於輕型的登革熱症,治療這些症狀的最佳選擇是對乙醯氨基酚或撲熱息痛;應避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這些消炎藥的作用是稀釋血液,而在有出血風險的疾病中,血液稀釋劑可能會惡化預後。

對於重症登革熱,世衛組織稱,如果患者及時得到由經驗豐富、了解該病情況和進程的醫生和護士提供的醫療服務,也可以救命。理想狀態下,大多數國家的死亡率可以降到1%以下。

世衛組織表示,目前,控制或預防登革熱病毒傳播的主要方法是與其蚊媒作鬥爭。具體做法有三:主動監測和監控媒介數量和物種組成,以確定控制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前瞻性地監測病毒在蚊子種群中的流行情況,積極篩查採集的哨兵蚊子;病媒監測可與臨床和環境監測相結合。

在中國,相關病媒監測工作已展開多年。以廣東為例,第一財經注意到,在廣東衛健委去年5月發布的「全省登革熱、寨卡病毒病媒介伊蚊密度監測結果」通報中,該省「監測點位」就達到了2341個,這些點位涵蓋小學、社會福利中心等場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