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時期伊拉克人生活水平:家家有汽車、房,年均收入5500美元

史內芬schnieffen 發佈 2024-04-08T00:00:52.139007+00:00

誰還記得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幾乎家家戶戶有車有房,人均年收入達到5500美元,曾是中東的富裕國家呢?

連年的戰亂給伊拉克留下了巨大的創傷,現在說起伊拉克,給人留下的都是「滿目瘡痍」的印象。


誰還記得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幾乎家家戶戶有車有房,人均年收入達到5500美元,曾是中東的富裕國家呢?


伊拉克這些年的命運浮浮沉沉,和美國的關係也經歷了大起大落,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連續的戰爭讓伊拉克元氣大傷,從富裕國家淪為了貧困國家,戰後經濟重建的進度緩慢,不少人都開始懷念起了薩達姆政權統治下,那個繁榮而富庶的伊拉克了。



伊拉克的光輝歲月


現在的伊拉克雖然是忙於戰後重建的貧困國家,但是在歷史上,伊拉克還是有高光時期的。


貝克爾總統當政時期,薩達姆在任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頗得貝克爾總統的信任,領導層中逐漸形成了以貝克爾和薩達姆為首的小集團。



但在1975年之後,兩人產生了權力上的爭鬥和分歧,貝克爾年老多病,薩達姆藉此機會糾集自己的親信隊伍,獨攬大權,全面控制了伊拉克政府。


所以在1979年貝克爾稱病卸任,薩達姆出任復興黨地區領導機構總書記、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共和國總統和武裝部隊總司令之前,實際上伊拉克政府的實權已經掌握在薩達姆手中好幾年了。


伊拉克擁有得天獨厚的石油資源,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豐富的石油資源可以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石油財富。



薩達姆上任後,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利用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在對石油公司全部實行國有化的基礎上選擇大量的引入國外的先進技術,立志於把石油作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推向高速全面之路。


1979年,伊拉克原油產量高達17500萬噸,石油收入達210億美元,利用這部分收入,伊拉克建成了不少石油化工以及其他企業的新工業區。


同時,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政府還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薩達姆稱農業是「永久的石油」,在扶持農民的政策支持上,薩達姆也很注意,為農民提供種子、花費、農業機械等,注重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使農民積極從事農業生產。


他還大力發展鋼鐵、水泥、汽車等重工業以及輕紡工業,伊拉克的輕、重工業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薩達姆強調有關保健、文化教育、新聞和青年等方面的發展,在全國實行免費醫療和國民義務教育的制度;政府重視修建居民住宅區、醫院、學校、幼兒園、兒童中心和娛樂場所,在北方自治區還大規模修建公路,大力發展旅遊業。


在這樣的大力變革下,伊拉克的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收入穩定,因為購買基本食品、肉類、麵包、蔬菜和牛奶等有政府補貼,物價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1979年,伊拉克的國民收入比1970年之前提高了十一倍,薩達姆深得民心。


1980年之前,伊拉克居民安居樂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車有房,人均年收入達到5500美元,而當時我國人均年收入在255美元。



人們對於薩達姆的看法,大概呈現兩極分化之勢,一部分人是薩達姆政權的堅定擁護者,認為他是實實在在地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福祉;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十足的「暴君」。


一方面,他逐漸變得剛愎自用,在伊拉克境內到處修建自己的銅像,要從精神上成為伊拉克人民心中的信仰。


另一方面,薩達姆卻濫用職務之便,私下裡為自己和家族斂財,在國外銀行開設幾十億美元的帳戶,被一些人稱為「政治偽君子」。


在統治伊拉克的20多年中,薩達姆表現出了超乎伊拉克歷任領導人的野心和鐵腕,他的決策在伊拉克的沉浮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薩達姆認為統治伊拉克的手段應該是強硬的、鐵腕的,所以他在鎮壓反對派的時候,手腕是很鐵血的,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暗中授意和支持下,薩達姆出動軍隊,一次就逮捕和處決了數以百計的共產黨人和一大批親蘇反動派人士。


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薩達姆清洗共產黨人和反動派的手段十分殘酷,伊拉克大多數反動派的親人也遭到波及,這其中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女婿。


在薩達姆當政的20多年裡,先後有20多萬持不同政見的人士遭到了他的殘酷鎮壓。



伊美關係幾度沉浮


反觀薩達姆的擁護者擁護他的原因,除了國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之外,薩達姆把美國當成「主要敵人」,「敢於挑戰美國的權威」,也是被人稱頌的原因之一。



自從1967年,薩達姆因為美國在阿拉伯和以色列戰爭中所持的立場而與美國斷交後,伊拉克和美國的關係歷經起起伏伏,既有過往來頻繁的「蜜月期」,也有過尖銳對立的冷戰時期。


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戰爭,對於想要爭取海灣地區主導權,稱霸阿拉伯世界的薩達姆政權來說,和伊朗的對抗是必經之路,需要藉助外國的力量,和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合作無疑是很明智的選擇。


而對於美國來說,伊拉克對伊朗造成的重創可以遏制伊朗和蘇聯的影響,所以縱容伊拉克和伊朗的戰爭,暗中為伊拉克的勝利提供保障,推波助瀾,是美國的選擇。


這個時期是美國和伊拉克斷交後,建設性的一次接觸,美國表面上批評伊拉克入侵伊朗的行為,實際上卻支援伊拉克,給伊拉克提供戰場情報、向伊拉克出售軍民用品等等,對伊朗卻實施武器禁運的政策。



1981年,時任副總統的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還譴責以色列1981年摧毀伊拉克奧西拉克核反應堆「不符合國際慣例」,並支持聯合國「抗議以色列行動」的決議,伊拉克和美國的關係開始解凍,並逐步走向「蜜月期」。


兩伊戰爭後,得益於美國對伊拉克的援助,向伊拉克出售的武器以及可以用於研製生化武器的技術和設備,伊拉克的軍事力量變強了。



那時的薩達姆政府擁有50輛坦克、50餘架戰鬥機和百萬大軍,還積極投入化學武器、核武器的研發和生產,想不斷增強自己大軍的戰鬥力,一統整個阿拉伯,薩達姆的野心全部展現了出來。


1988年,伊拉克用化學武器殘忍鎮壓起義的庫德人,美國參眾兩院立即通過了制裁伊拉克的決議,伊拉克對此十分抗拒,伊美關係又有跌至冰點的趨勢。


1990年8月,薩達姆迷信武力至上的霸權意識,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偉藍圖,以「消滅腐朽反動的君主專制政權」「解放科威特人民」為口號,下令入侵科威特,大肆屠殺百姓,引發了海灣危機。


此次戰爭,伊拉克出動了數十架戰機、350輛坦克、7個摩步師約10萬人的大軍,很快就吞併了這個小國,薩達姆將科威特設置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



占領科威特的時間裡,薩達姆強取豪奪,從中央銀行運走了10億美元的黃金和30多億美元外幣。


薩達姆的猖狂行徑讓美國對伊拉克不滿的日益加劇,出於對海灣地區的政治因素考慮,美國迅速做出實施制裁的反應。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才幾個小時內,美國舉行了特別會議,研究採取什麼軍事措施,發表了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軍」的聲明,隨後老布希總統簽署了禁止和伊拉克進行貿易往來以及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資產的文件。


國際上也都對薩達姆的行為進行了強烈譴責,但薩達姆對於聯合國通過的一系列要求撤出科威特的決議拒不執行。



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給了美國重新確立世界霸主地位的機會,1991年年初,美國就對薩達姆發動了「沙漠風暴」打擊,把薩達姆從科威特趕了出去。


美國此舉,既可以在國際上展示自己作為大國的強大實力,也能及時遏制薩達姆的軍事力量繼續壯大,以防未來伊拉克的軍事實力強大到不可控,真的會威脅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海灣油田生命線。


不過美國並沒有對伊拉克趕盡殺絕,對此,國際上有眾多猜測,其實美國只是想保留伊拉克這顆棋子繼續為己所用,日後可以用來制衡反對美國的伊朗政權。



薩達姆政權被推翻


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絕大部分的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還喪失了與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良好關係,在國際上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對於伊拉克政府來說,所有的有利條件都不復存在了,薩達姆稱霸海灣的夢想瀕臨破滅。


1990年8月到1992年10月,聯合國先後通過了14項針對伊拉克的決議,其中大部分涉及對伊拉克海、陸、空的全面經濟制裁、石油禁運以及武器核查,目的是全面削弱伊拉克各方面的實力,使之不能再對美國在中東和海灣地區的主導權形成挑戰。


此時,伊拉克和美國的鬥爭已經是明面上的針尖對麥芒了,伊拉克政府號召人民節衣縮食,共同對抗來自國外的制裁。


除了面對來自國外的危機,伊拉克也有內憂:1992年到1993年,伊拉克各主要反對派分別在維也納和伊拉克庫德人聚居區召開大會,初步建立「聯合行動委員會」和「國民大會」等統一機構。



1998年9月,柯林頓政府撮合「庫民黨」和「庫愛盟」實現和解,組建地方自治政府。


1999年10月29日到11月1日,伊拉克「國民大會」在紐約召開,各反對派300多人與會,美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做攪屎棍的日子。


美國多名政要參加了此次會議,並且發表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講話,意思就是要聯合勢力來推翻薩達姆的「暴政」。


在美國的大力扶持和鼓動下,伊拉克反對派勢力一度迅速發展至上百個。



長期遭受制裁,內憂外患下,伊拉克的情況已經十分堪憂,輝煌不再,人民的生活水平退回到了「前工業時代」,然而薩達姆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保存著軍事力量,動用各種手段與美國斡旋,在外交政策上積極爭取著潛在的盟友關係,國際反伊同盟逐漸開始瓦解。


「9·11事件」之後,美國小布希政權意識到恐怖主義逐漸成為全球的主要威脅,把反恐怖主義列為第一要務,伊拉克問題也被列在其中,美國決定停止「遏制與封鎖」戰略,徹底剷除薩達姆政權。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秘密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與恐怖組織勾結」為由頭,聯合英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直到2011年美軍撤出伊拉克,並未發現能證明伊拉克「秘密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與恐怖組織勾結」的實際證據。



12月13日,薩達姆在其家鄉提克里特被美軍抓獲,此後,美國國防部於2004年1月9日正式宣布薩達姆為戰俘。


薩達姆從淪為戰俘的那天起就不停強調自己是伊拉克的民選總統,在審判中,他經常高呼「伊拉克萬歲」,他把真主掛在嘴邊,上絞刑架的時候還拿著《古蘭經》。


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宣布薩達姆在杜賈爾村案中犯有反人類罪被判處絞刑,12月30日凌晨,薩達姆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被執行死刑。


值得一提的是,伊拉克的法律規定不允許對70歲以上的老人判處死刑,薩達姆2007年4月28日就過70周歲的生日,他被判處死刑和執行死刑都趕在他過70歲生日之前,處決的那天還是宰牲節當天。



宰牲節是穆斯林非常重要的宗教節日,這一天是全國各地的穆斯林宰殺牛羊對主表示敬意的日子,在這個節日處決薩達姆,對穆斯林來說是犯了大忌。


美國和伊拉克政府在宰牲節和元旦來臨之際絞死薩達姆,並且把行刑的錄像曝光出去的行為,引起了穆斯林的強烈反抗。


這對於同情薩達姆的遜尼派穆斯林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無異於激化伊拉克什葉派、遜尼派和庫德人三派之間的緊張關係。



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雖然推翻了薩達姆的獨裁政權,卻讓伊拉克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境地:經濟、政治的重建進展緩慢,充斥著各種暴力活動,分裂的趨勢明顯。


現在的伊拉克已經度過了最動盪的戰亂時期,基礎設施和經濟在慢慢地恢復,戰亂後的創傷隨處可見,但也不至於滿目瘡痍,只是不復薩達姆政權時期的輝煌了。



參考文獻


  1. 1.王偉臣.審判薩達姆:伸張正義還是一場表演[J].檢察風雲,2017(16):34-35.


2.田宗會,姚大學.薩達姆時期伊拉克與美國關係[J].西亞非洲,2008(02):32-38+80.


3.許瑞娟. 薩達姆執政時期的伊拉克—美國關係研究[D].西北大學,2007.


4.王作化,李傳峰,李會文.薩達姆:曾是美國的御用棋子[J].環球軍事,2007(10):17-19.


5.左高山.從「薩達姆之死」看國際秩序與全球正義[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02):125-130.


6.陳鍇.「後薩達姆時代」與小布希的新伊拉克政策[J].社會觀察,2007(04):47-49.


7.伍書湖.薩達姆身後的伊拉克[J].當代世界,2007(02):19-20+18.


8.馬志學.對薩達姆沉浮的思考——伊拉克、阿拉伯政治、第三世界及其他[J].國際政治研究,2003(03):60-65+72.


9.程星原.伊拉克總統薩達姆[J].國際資料信息,2003(03):31-33+42.


10.張劍荊.「倒薩戰爭」與薩達姆的結局[J].南風窗,2003(03):10-13.DOI:10.19351/j.cnki.44-1019/g2.2003.03.002.


11.世界知識出版社《一個人的抵抗——走近薩達姆》


12.王鴻余.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J].阿拉伯世界,1983(03):148-153.


13.唐寶才.薩達姆·海珊——伊拉克共和國總統[J].西亞非洲,1981(03):62-65.


-END-


作者:妍開


編輯:朵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