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之諸葛亮厲行法治自求降職

歷史現實拾趣 發佈 2024-04-08T01:53:07.178482+00:00

#歷史開講#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 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 書法家。他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 而後已,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 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 書法家。他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 而後已,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是一個廉潔奉公的典範人物。公元221年,劉備稱 帝,定都成都,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蜀國朝政。諸葛亮一生忠義勤勉,事 必躬親,治理蜀國期間厲行法治、重視廉政建設。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在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 依據並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 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

諸葛亮認為必須對各級官員提出嚴格要求,並率先以身作則。在出現用人 失誤時,自求降職。讓諸葛亮出現失誤的這個人名叫馬謖,他喜歡自吹自 擂。蜀國皇帝劉備在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是,諸葛亮對馬謖很信 任,常與他徹夜長談。

建興六年(223年)春,諸葛亮揮師北伐曹 魏,向祁山進軍。蜀軍軍容整齊,賞罰嚴肅且號令 分明。天水、南安、定安三個郡縣相繼叛魏,響應 蜀軍,在關中引起巨大震動。 為此,魏明帝曹壑坐鎮長安,派張邰(hé) 率五千人馬救天水、抗蜀軍。諸葛亮聞訊,料定張 諸葛亮畫像 邰必定要搶奪街亭這個交通要道。

於是,諸葛亮問:「誰敢領兵去守街亭?」馬謖盛氣 凌人,主動請戰。諸葛亮命他為先鋒, 撥二萬五千精兵歸他統帥,又派王平輔 佐,共守街亭。

臨行前,諸葛亮一再囑咐馬謖,要 他提高警惕。他說:「街亭雖小,關係 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 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 「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 有誤。」同時還建議:最好多架些柵 欄,多設置些障礙,只要牢牢地守住就 行了。

可是,馬謖到了街亭,並沒有把諸 葛亮的話放在心上。王平主張在馬路總口紮寨,他卻自以為是,執意要把蜀軍分 兵兩路,在山上安營紮寨,部隊分置調度異常混亂。

結果魏將張邰一來,先是將蜀軍占據的山團團圍住,然後斷絕馬謖取水的道 路。水源一斷,蜀軍不戰自亂,張邰一發動進攻,蜀軍大敗,街亭就這樣輕易失 守了。不僅如此,蜀軍剛剛奪取不久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也全部丟失,諸葛 亮北伐失敗。 對這次嚴重的軍事失利,諸葛亮深感痛心,在按軍法處斬負有直接責任的馬 謖的同時,主動從自己身上尋找失利的原因。他連聲嘆道:「都怪我固執己見, 當初不聽先主的勸告,才至於此,這完全是我的罪過啊!」

諸葛亮認為自己沒有很好重視先主劉備臨終囑咐,而將本來擅長謀劃的馬謖置 於直接領兵位置,造成蜀軍痛失要地、損折兵力。這是自己用人不當的過錯,不可 輕易原諒。於是,諸葛亮決定嚴肅追究自己的責任,給蜀軍做出表率。

為此,諸葛 亮上書後主劉禪,檢討了自己的錯誤,並要求貶職三級,以示對自己的責罰。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廉潔奉公。他厲行法治、賞罰分明的治國 理政方略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