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醫院日入6000萬,院長:我們真的不掙錢!錢進了誰的口袋

胡叔說料 發佈 2024-04-08T03:15:58.122472+00:00

《我不是藥神》裡的這句台詞,基本是現實生活真實深刻地揭露。「我只是小感冒,去醫院醫生給開了八百多塊錢的藥,雖然我們有醫療保險,但這也太嚇人了。」

文|小夢

編輯|小夢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

《我不是藥神》里的這句台詞,基本是現實生活真實深刻地揭露。

《亮劍》中丁團長的演員王全友,前幾天看病發出這樣的吐槽。

「我只是小感冒,去醫院醫生給開了八百多塊錢的藥,雖然我們有醫療保險,但這也太嚇人了。」

有網友直言:演員都看不起病,更何況我們老百姓。

而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說「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

如果你不怕,那就看看這張2022年的鄭大一附院「天價帳單」。

據統計,鄭大一附院2018年的年門診量是780萬,2019年時候年手術量超過35萬台。

就算是如此可觀的數據,院長卻還是叫苦連連:我們真的不掙錢!

如果這都不掙錢,病人們上交的醫藥費最後又流進了誰的口袋?資金流向了何方?

醫院的收入是無數患者的帳單

以前我們生病都是去小診所看看,然後買點藥就好了。

但是現在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視。

拋開那些不合理的治病方式,而是選擇及時就醫,有病趕緊治療。

這也導致各個醫院都出現了門庭若市的現象,就像鄭大一附院每天要接待數以萬計病患。

光是掛號排隊就需要好幾個小時,寬闊的大廳里密密麻麻都是人,還有不少人搬著凳子來排隊。

只要一生病進了醫院的大門,可能你好幾月的工資甚至半輩子的積蓄,都會被揮霍沒了。

這醫院為什麼看病就這麼貴呢?

如果去過醫院的人都會發現,錢不是用在藥上,而是用在檢查費上了,胃不舒服讓你去做胃鏡。

頭昏腦脹讓你去抽個血,再做個CT掃描一下;腿、腳不舒服,讓你去拍個片子。

光這費用都得好幾百,如果讓你多做幾個項目,千把塊也不是不可能。

即使我們的醫保制度能夠幫助大家減免一部分費用,但是很多疾病的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來說仍是一筆天文數字。

所以很多人對此提出疑問,機器掃一下就要花幾百塊錢,醫院是不是在「訛人」?

而這些也只是針對那些有小問題的人,那些要做手術、住院、ICU人的帳單會更高。

一場手術沒有萬把塊錢是下不來的,甚至還有十幾萬、幾十萬的高昂的費用。

據統計,鄭大一附院2018年的年門診量是780萬,現在大概是千萬的量級。

2019年時候年手術量超過35萬台,去年應該更高。

如果這都不掙錢,那病人們上交的醫藥費最後又流向哪兒了呢?

醫院日入6000萬竟然不掙錢?

根據2022年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官網公布的2021年年度決算情況,年營收總計218.78億元,換算到一天就是6000萬元。

這數字確實是驚人的,但即使是日入6000萬,醫院卻還是喊冤「不掙錢」。

這是為何?

我們在支出一欄中可以看到,金額已經超過了208億元,相減後最後也不過10億元左右的收入。

而這10億元中還包括了國家財政撥款的9.8億元,再次計算也沒有多少了。

鄭大一附院作為公立醫院,本身的性質就不是盈利機構,所以不需要像民營醫院那樣一筆一筆算成本收入情況,這就會導致財務狀況不是那麼的清楚。

再加上,公立醫院的性質,他們的利潤還需要上交給財政部門一部分。

除去成本、人工、設備、擴建等,其實帳上的錢不會太多。

而且醫院的醫療儀器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進口的,非常昂貴,保養維修也需要一筆很大的支出。

加上醫院的行政人員,醫生、護士社會福利高,補貼多,也是一筆不菲的支出,所以扣除支出,盈餘不多也就不奇怪了。

錢都花哪兒去了?

簡單地來說,現在吃穿住行哪一樣不需要成本?醫院要想維持運轉,就需要場地、設備以及醫護人員等,這些都需要花錢。

據統計,鄭大一附院在職職工1434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330人。

一個職工超過1.4萬人,醫務人員超過1.2萬人的頂級公立三甲醫院。

她們的工資和補貼是一項很重要的支出。

其次,雖然鄭大一附院現有床位超過12500張,但是在醫院的走廊和病房中,還是可以看到加床的現象。

有些陪床的病患家屬連休息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沒人的地方打地鋪。

這也導致了鄭大一附院,根本就找不到空地。

既然現有的醫療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病患的需求,那只有不停地擴建床位、擴大規模才可以。

鄭大一附院為了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還引進了不少人才,一萬多職工中目前有 2057 位博士,3443 名碩士。

事實證明,還是很有用的,鄭大一附院醫術水平國際一流,這一點是真的。

有個網友說:自己媳婦妊娠反應很嚴重,頭暈嘔吐不吃飯,下不了床只能躺著,在老家小城市治療半個月,沒有一點效果。

最後人家讓轉院到鄭州,到了鄭大一附院後,打了一天針效果就很明顯了,治療一周病癒出院。

原來錢都進它的「口袋」了

當然,以上的支出雖然重要,但是放在這項裡面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進入醫院後,我們需要檢查、吃藥、治療等,都離不開那些昂貴的醫療設備和藥材器械。

除了大樓等基礎設施,還有許多先進的設備需要花錢,每採購一台進口的醫療設備,就需要上千萬元的支出,一台不夠買兩台,這也增加了支出的款項。

比如,2021年,鄭大一附院曾遭遇了「7·20鄭州特大暴雨」

當時放置的CT、MR、PET-CT等多台高端影像設備,在河醫院區負一層被全部淹沒,僅直接損失就達13億-15億元,可見這些設備的價格有多麼昂貴。

而且,購買完進口的儀器之後還需要做保養、維護和升級,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那麼,就會有人問道既然國外進口的醫療設備這麼貴,為何不用我們中國的設備呢?

也不是我們不願意用,是因為我們國內的技術還達不到那麼好。

進口設備的使用周期比較長,而且不易損壞,這與進口農機似乎擁有同樣的優點,那就是壽命長、故障少、準確率較高。

畢竟改革開放才四十多年,外國企業往往都是百年企業,國產設備起步不到20年,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還需要時間和技術水平的磨鍊。

我們不是不具備這種能力,而是相比之下進口的設備會更好一些。

畢竟是給患者看病用的,如果出了點差錯,誰也負不了這個責任。

醫療器械是昂貴的,藥價高是藥廠規定的,醫院不是全供單位,醫院全體人員的工資,材料消耗,醫院的更新改造,哪一項都需要大的開支。

特別像是亞洲第一的鄭大一附院,年創收218億,國家才補貼9.9億,那不是才給了百分之五嗎,連復旦大學一附院,北京協合醫院都負責6億,可見醫院的狀況有多難。

更甚的是有些醫院己破產,或接近破產連醫務人員的基本工資難以保障,所以我們要充分理解醫療衛生工作的難處,理解他們無假期,高負荷,危險時刻沖在前的勞動。

如何避免「扎堆」就醫

鄭州市的三甲醫院很多的,鄭州大學二附院,鄭州市的幾個市級醫院都有幾十年歷史。

沒有必要非要「扎堆」在鄭大一附院,這樣不僅會造成交叉感染,還會浪費醫療資源。

如果是普通病,可以掛個普通號,不用上來就掛個專家號,又是檢查又是掛號的,時間全浪費在排隊上了。

可以優化院內一站式服務,實行一站通辦,減少患者來回跑路,提高辦事效率。

現在很多醫院的醫生,都開通了線上問診,可以在線上溝通,看看需不需要當面就診,如果不需要不就可以節省時間了嗎?如果需要就直接約個時間線下問診治療。

不過,鄭州市的區醫院確實應該擴大發展,上海,杭州等地的區醫院三甲的不少,既可減少省醫院壓力,而且也方便群眾就醫。

總結:

年入218億,你說背後是多少家庭的血和淚,但為什麼不想想是多少醫護人員在挑燈夜戰,多少雙腳在患者床旁奔走,多少顆心在記掛患者。

數字背後,我們不能忘記醫務工作者的忘我付出,多少醫生累倒在手術台上,多一些理解,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

如果只是互相指責,發泄一己之憤,我們身邊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總而言之一句話:醫院所有的收入,全部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