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著名畫家趙孟堅六幅經典繪畫作品賞析

聽月工作室 發佈 2024-04-08T06:03:26.200269+00:00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於健康和長壽。

南宋時期著名畫家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趙孟堅六幅經典繪畫作品賞析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於健康和長壽。古畫中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古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畫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題記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古代上承北宋下啟元朝的朝代,由趙構創立,定都臨安,與北宋統稱為宋朝,共傳5世9帝,享國152年。

南宋初期不斷與金交戰,紹興和議(公元1141年)後,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形成對峙局面。在宋孝宗時期有過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後期蒙古崛起對南宋進攻,南宋抵抗多年後最終於1279年被滅。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其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遊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係的毀滅性打擊。

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南宋退至杭州以後,宗室子弟也隨之退至杭州,宗室子弟多具藝術興趣、稟賦、修養。南宋雖偏安江南,但在繪畫上卻依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宮廷繪畫仍是當時繪畫發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使南宋繪畫別具自己的特色。山水畫從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變成了用筆簡括、章法謹嚴、高度剪裁的邊角特寫。人物畫著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努力進行形象提煉,有著高度的寫實能力。而千姿百態的西湖畫更顯示了南宋畫的特色。此時的文人士夫畫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亦有較大的貢獻。夏圭、馬遠、李唐和劉松年並稱南宋四大畫家。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完了,這裡介紹我們再分享南宋趙孟堅大畫家繪畫賞析。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繪畫作品有:《墨蘭圖全卷》《歲寒三友圖》《水仙圖卷》《歲寒三友圖》《水仙寫生圖》《水仙圖》等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繪畫作品

趙孟堅(1199年-1264年),字子固,號彝齋,浙江湖州人,南宋宗室、翰林學士、文人書畫家。生於慶元五年(1199),卒於景定五年(1264),一說卒於咸淳三年(1267)。字子固,號彝齋;趙孟堅和趙孟頫是同族關係,他倆都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漢族,海鹽廣陳(今嘉興平湖廣陳)人。其工詩善文,家富收藏,善蘭、石、水仙等題材,所作多用水墨鮮用色彩,用筆勁利流暢,風格秀雅清潤,深得後世文人畫家的推崇。

曾任湖州掾、轉運司幕、諸暨知縣、提轄左帑。工詩善文,家富收藏,擅梅、蘭、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畫多用水墨,用筆勁利流暢,淡墨微染,風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

有書法墨跡《自書詩卷》,繪畫《墨蘭圖》《水仙圖》、《歲寒三友圖》等傳世,著《彝齋文編》4卷。

傳世作品有《白描水仙圖卷》《歲寒三友圖》《墨蘭圖卷》《自書詩卷》《梅譜》等。著作集為《彝齋文編》4卷。其書法氣度蕭爽,有六朝風致,時人比之米芾。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墨蘭圖全卷》賞析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墨蘭圖全卷》縱34.5厘米橫90.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其存世的代表作之一。本幅款署「彜齋趙子固仍賦」。鈐「子固寫生」一印。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

自題詩曰:「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詩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脫俗的思想境界。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其好友周密曾云:「趙孟堅墨蘭最得其好,其葉如鐵花,莖亦佳,……前人無此作也。」

此卷繪墨蘭二叢,清逸淡雅,墨色清潤,蘭花葉細如柳葉,四朵蘭花綻放風采,清雅、嫵媚,似有香從畫上來。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

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底下用淡墨干筆抹一片土,小草叢生,似有微風吹拂,俱向左邊倒伏。有兩株蘭花生發其間,細長的蘭葉飄逸灑脫,左右舒展,雖在微風的吹拂下大多葉梢左倒,但其葉身依然挺拔向上。五朵蘭花,除一朵含苞外,四朵盛開,花瓣綻放,生機勃勃,不為風所動。

蘭乃草本植物,畫蘭重在畫葉。蘭葉細長,似乎很難支撐畫面。但畫家卻將其置於微風中,展現其臨風招展,不屈其身的英姿,與小草的倒伏相映照,更突現蘭花的清高純潔、堅韌不拔的品性。

蘭葉的線條細勁挺拔,由右下而向左上撇去,同時要表現蘭葉轉折的粗細變化,從用筆角度講,需要有相當的功力。小草和蘭葉的用墨稍淡,而蘭花則用墨稍濃,更以濃墨點蕊;兩株蘭花各有聚散,而又相互穿插,錯落有致,但是蘭葉的間隙比較疏鬆,這與清代以來畫蘭大都濃葉、淡花,蘭葉間多聚合而只有幾葉長撇伸展之法相異,也許是宋代繪畫重寫實而後代繪畫更重寫意所致,卻也使此圖透出一種令人回味無窮的古意。圖中自題:「六月衡湘暑氣蒸,幽香一噴冰又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

此圖繪墨蘭兩叢,生於草地上;蘭花盛開,如彩蝶翩翩起舞。蘭葉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圖用筆勁利,筆意綿綿,氣脈不斷,是趙氏畫蘭的代表作。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歲寒三友圖》賞析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歲寒三友圖》縱32.2厘米橫54.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以墨筆畫上一株飽結花朵、苞蕾的梅枝,繼而交錯繞夾著芒刺般的松針與墨影般的竹葉。梅花的「點」,松針的「線」與竹葉的「面」所呈現的「點線面」關係,顯示了作者對畫面構成關係的深刻理解力;竹葉的黑,梅花的白與松針的灰所構成的黑白灰關係,也顯示了作者對於畫面色彩搭配的良好掌控力。

在表現技巧上,梅花用細筆濃墨圈勾花瓣,再以淡墨襯染,松針用筆尖挺勁拔,頗具蓬鬆感,墨竹則以中鋒撇出,挺勁有力,松、竹、梅畫法各異,充滿韻致,極具精神。趙孟堅之後,「歲寒三友」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爭相表現的繪畫題材,尤其是身處逆境中的文人畫家,對此題材更加青睞。

瑩淨的紙面上,畫家以墨筆畫上一株飽結花朵、苞蕾的梅枝,繼而交錯、繞夾著如星芒般的松針與墨影般的竹葉,將它們橫斜置於畫面中央。這三株折枝植物的組合,不但是一件寫生佳作,同時畫中歲寒三友-松、竹、梅的組合,又代表當時文人認為應該具備的節操與美德。

從宋代開始,中國畫裡的花草樹木,在講究其形態之外,也多具有象徵的意涵。松、竹、梅,因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學、藝術中,得到許多人們的青睞與讚賞。但將它們組成「三友」,並用來比況身處亂世,不變其節的忠貞之士,卻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這幅「歲寒三友」的作者,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畫家身份於一身的趙孟堅(1199-1264或至1267)。由於經歷喪國的痛楚,趙孟堅常以水墨或白描畫梅、蘭、水仙等,來表達他清高堅貞的品格。「歲寒三友」圖亦工亦寫,梅花以淡墨襯染著用細筆、濃墨所圈鉤的花瓣,松針用筆尖挺勁拔,墨竹則以中鋒運使,挺勁有力。松、竹、梅畫法各異,筆墨清新,充滿韻致,是幅極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水仙圖》賞析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水仙圖卷》紙本縱24.5厘米橫670.2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以水仙為繪畫題材,據湯垕《畫鑒》記載,南宋初擅長水仙有揚無咎、湯正中(揚無咎之外甥),但至今未見作品傳世。傳為趙孟堅《水仙圖》現存數本,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對部分作品的真偽問題,尚待進一步考證研究。

《水仙圖卷》全幅繪水仙,布局疏密相間,土坡相連,小草點綴其間,和諧而統一。作者以線描勾勒花、葉,筆致細勁挺秀,再用淡墨渲染,分出陰陽向背,紛披穿插,層次分明,姿態如生,恰如趙孟頻的評述:「所作墨花,於紛披側塞中而就條理,亦一難也。」誡可謂不可多得的精品。

此畫原無題款,畫尾上角鈐「彝齋」朱文印一方(徐邦達先生定偽),卷首自題詩系抄錄自《子固水仙花》軸。裹首有清高宗弘曆行書題簽「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神品」,引首行書題「群玉凌波」四字。

前隔水行書題四行。卷後另紙有元代潘純題詩。又接紙有張模、劉笏、張伯淳三題,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於此。

畫心接紙處有「希憲」騎縫印七方(徐邦達先生著《古書畫偽訛考辯》一書考,為明代萬曆年間項希憲),明「杜用佳氏」(杜瓊)印,均真。入清為內府收藏。《石渠寶笈》著錄。

此卷前題後跋,雖系後人妄加,但如此長卷完整保留至今,而且布局嚴謹,藝術精湛,確屬難得可貴。

在畫法上以白描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淨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將水仙幽靜、婀娜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全卷繪水仙,布局疏密相間,繁而不亂。作者以勁挺勻淨的細描鉤勒花葉,再用淡墨渲染出陰陽向背。花葉紛披穿插,層次分明,姿態如生。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歲寒三友圖》賞析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歲寒三友圖》縱24.3厘米橫23.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寒冬臘月,北風呼嘯,白雪皚皚,萬物凋零。蕭瑟清冷的大地上,只有三種植物經冬不敗,耐寒綻放,分外精神,這就是「松、竹、梅」,俗稱「歲寒三友」。它們在寒冬中表現出的頑強生命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千百年來,聞名遐邇。平安時代,「歲寒三友」由中國傳入日本,於是又有了吉祥如意的含義,在東京皇宮的正殿有三間廳堂,分別是「松之殿」、「竹之殿」和「梅之殿」。

「歲寒三友」也是趙孟堅善於表現的題材。所謂「歲寒三友」,乃指松、竹、梅,因這三種植物都具耐寒不凋的特性,被人們「比德」為高尚的人格品質與高貴的氣節,故深受中國文人的讚賞。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詩日:「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文同也曾贊日:「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是三益友。」

松、竹、梅單獨的作為繪畫的題材,前代文獻不乏記載,但是把松、竹、梅放在一起運用到繪畫創作之中,構成「歲寒三友」的常規繪畫題材,則首推宋代畫家揚無咎。樓鑰曾為其所畫「歲寒三友」題詩日:「梅花屢見筆如神,松竹寧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揚無咎所畫的「歲寒三友」今未見傳世,但趙孟堅所畫的《歲寒三友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現各存一本。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水仙寫生圖》賞析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別名趙子固)《水仙寫生圖》頁,紈扇 絹本設色 縱24.6厘米橫2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只畫了一株水仙,一花五葉。畫面的中心水仙花盛開,清新可人,葉片四展而不零亂,飄逸瀟灑,並將畫面分割成五部分,花蕊正好位於最能夠吸引目光的黃金分割位置,凸顯全畫的核心。花瓣以尖細之筆勾勒輪廓,再染白粉,花蕊以橘黃點染,設色淡雅清逸。

《水仙圖》可謂是著筆簡潔而韻味無窮,是南宋院體花鳥畫的精品。最為人稱道的是水仙和墨蘭,他採用了完全不同的畫法,畫水仙是工筆雙勾,畫墨蘭卻用寫意。但二者的聯繫還是有的,傳世《墨蘭圖》卷以意筆將蘭葉的正背翻仰寫出,正是變化自雙勾水仙的造型,證明他的意筆有著工筆寫實的紮實基礎。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水仙圖》賞析

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水仙圖》紙本,水墨,縱31.5厘米橫76.6厘米,弗瑞爾美術館藏。繪水仙一叢,細葉舒展自然,枝莖上花兒綻放,香氣撲鼻,花下小草叢生。此幅與天津博物館藏6.74米長的《水仙圖》非常相似,但土坡和小草繪法略有差異,天博的顯得更為隨意和舒展。

趙孟堅從小家境不好,但是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特別是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再加上他樂於好學,勤奮勤勉,所以才有了以後的厚積薄發。趙孟堅為了生活和那些官宦交往只是迫不得已。因為他的政治生涯並不理想,他一直都在底層掙扎,但是他卻一直對自己嚴格對待,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個清官。

趙孟堅的一生都鬱郁不得志,所以只能將自己的感情寄託於詩歌、字畫和山水。

他的詩歌畫作中,有很多都彰顯著他對於他的母親那深厚的感情,然後便是對於現實深深地無奈。他的作品不拘泥於一種風格,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那清麗高雅的語法,崇尚自然的平淡的手法給世人了極高的藝術薰陶。

中國古代繪畫發展到宋代,可謂登峰造極,宮廷畫、文人畫、民間畫百花齊放,梁楷極簡的畫風可謂在當時獨樹一幟,他用簡練的筆墨傳達出了豐富的情感和內容,從而把寫意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使時人耳目一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