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真實生辰不可考,但他必是個獅子座!

史館思答夫 發佈 2024-04-08T06:05:53.631222+00:00

#古籍守護人#秦皇漢武是兩位經常被並列在一起的皇帝。秦始皇不必說,他一掃六合,完成了古代中華的大一統,功蓋萬世。但漢武帝憑什麼跟他相提並論呢?再直白一點問:他配嗎?建立了漢朝的明明是漢高祖,為什麼與秦始皇並列的不是漢高祖劉邦,而是漢武帝劉徹呢?

秦皇漢武是兩位經常被並列在一起的皇帝。秦始皇不必說,他一掃六合,完成了古代中華的大一統,功蓋萬世。但漢武帝憑什麼跟他相提並論呢?

再直白一點問:他配嗎?

建立了漢朝的明明是漢高祖,為什麼與秦始皇並列的不是漢高祖劉邦,而是漢武帝劉徹呢?

在大多數人的知識體系當中,秦始皇一統天下,標誌著中國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到了封建社會。但事實上,社會的演變並不是一個點、一條線能夠劃分清楚的。

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漢朝,事實上部分恢復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制度。至少恢復了一部分的分封制,也讓諸侯國保留了獨立鑄幣等重要權利,這些都為天下再次分裂埋下了隱患。

而解決這一分裂問題,再次加強中央集權的,卻正是漢武帝劉徹。當然,除了內政之外,在對外的征伐、版圖的擴張上,漢武帝也是功績頗豐。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漢武帝,看看這位功蓋千秋的皇帝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青年劉徹: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用「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來形容劉徹,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這個成語最初是用來形容楚莊王的。楚莊王在即位之初一度默默蟄伏、韜光養晦,幾年後時機成熟才開始行動。漢武帝也是如此。

他即位時年僅十六歲,當時太皇太后竇猗房還健在,且外戚勢力極為龐大。劉徹不是個軟蛋,但也不是個莽夫。他即位之後,立即就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上安插了幾個人。

這幾個人都有什麼特徵呢?他們是外戚的成員,但卻不贊同太皇太后的施政主張,即黃老之學。由於外戚的出身,他們一開始被安插的時候,並沒有遭到反對。

然而在隨後的儒學改革中,太皇太后卻是堅定反對。為了阻止儒學改革,竇漪房甚至搜集了這些大臣的罪證。最後,那幾人或者下獄,或者被罷免。

就這樣,新帝劉徹的儒學改革,幾乎是被扼殺在了搖籃里。經此一事,他也終於明白了,自己還年輕,而太皇太后卻是根深葉茂,胳膊是擰不過大腿的。

於是,劉徹就開始了韜光養晦,整日熱衷於外出遊玩狩獵。

或許在大多數人看來,蟄伏很難。畢竟,忍住自己的欲望是很難的事情。但人們卻常常忽略另一個重要關節:蟄伏之後,再起勢,更難。

有多少人,一開始都想著暫時蟄伏,最後卻是「蟄伏」了一輩子呢?沒錯,在韜晦之時,放縱又舒適的生活很容易消磨掉人的意志。但劉徹並沒有。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竇漪房去世,劉徹終於能夠親自掌權了。這六年的時光並沒有磨平劉徹的稜角,相反,他早就做好了準備,並且摩拳擦掌、等候多時。

他對竇氏外戚的勢力逐漸疏遠,並且找了各種藉口處置掉了極具實力的竇嬰等人;與此同時,劉徹也重新啟用了曾經被祖母罷免的官員,如田蚡。

除此之外,劉徹還開始重用出身微賤之人,原因很簡單:這些人更有才能,對皇帝的制約也更少,更聽話。

而這一切,其實就是劉徹加強自己皇權的第一步——換人,大量的換人,換自己的人,換聽話的人。

他的這套用人思想,甚至延伸到了後宮。劉徹原本的皇后,是館陶公主的女兒陳皇后。這絕對是一位血統純正、出身高貴的貴女,然而,劉徹卻與她不合。

於是,姐姐平陽公主想要給劉徹再介紹一些女人。她精挑細選了十幾個女孩,可劉徹卻是一個都沒看上,最後偏偏選中了一個歌女出身的衛子夫。

劉徹心中太明白這個道理了:對於出身寒微之人,你只要多給他一些恩典,他一定會加倍地感恩、加倍地聽話。於是,在整頓地方諸侯時,他也採取了類似的方針。

沒錯,就是推恩令。這道命令惠及了更多的人,讓原本無權繼承封地的劉氏子孫拿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們自然擁戴。但與此同時,推恩令也讓所有諸侯的勢力都被分割,他們也就都無法與中央抗衡了。

當然,有一些被迫減少了封地、識破了這個計謀的諸侯,他們試圖聯合起來反抗。只不過這些所謂的叛亂畢竟是少數,力量不足,最終這些叛亂都被劉徹平息了。


對內:加強統一

除了對後宮、朝臣和諸侯的整頓之外,漢武帝劉徹加強統一的舉措還有很多。

首先,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去世,前134年劉徹就錄用了數百名儒學學者。

什麼樣的號召,都沒有真實的官位來得管用。劉徹此舉,就讓天下士子競相學習儒術,為獨尊儒術鋪平了道路。

當然,我們也都知道,漢武帝推崇的儒術並非是孔孟時期的純粹儒學,而是外儒內法,是史稱「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可以說,這種思想影響了此後近兩千年的中國社會。

那麼,為什麼史學家都認為劉徹推崇的是外儒內法呢?很簡單,評判一個人的思想,不能只聽他說什麼,也要看他做了些什麼。

漢武帝修訂了律令,確立了漢律的框架:律令共計359章,死刑409條、1882事,死罪決事比13472事。

為了加強法律施行,漢武帝還加了這麼兩條:第一,如果官吏放跑了罪犯,就與罪犯同罪;第二,如果官吏搞出了冤假錯案,要從輕處理。

從這兩條就看得出,漢武帝奉行的是「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原則。也正因如此,武帝統治期內出現了許多酷吏。在當時,但凡是吃了官司的,刑罰都是異常嚴峻。

除此之外,在經濟上,漢武帝收回了郡國的鑄幣權;將鹽鐵的經營權收歸國有;設置均輸官,抑制商人對市場的壟斷;設置平準官,執行「貴時拋售,賤時收購」的政策,穩定物價……

誠然,這些政策的確能起到增加朝廷收入的作用。但透過政策,我們還能看到更多的東西——隱藏在政策背後的、漢武帝的控制欲。

看這一條條政策,就仿佛聽見漢武帝在說:什麼?這世界上還有朕控制不了的事?商人?物價?市場?看不見的手?這有何難啊?那個誰,你去當均輸官,那誰,你去當平準官……這不就控制住了嗎!開玩笑!


對外:還是加強統一

漢武帝對內已然是如此,對外就只有更加強硬。早在太皇太后在世時,劉徹就派遣了張騫出使西域,可見他從一開始就重視外族,飽含征服外族的野心。

至於正式開戰,則是在太皇太后去世之後。公元前133年,劉徹聽從大臣進獻的「馬邑之謀」,打算引誘匈奴軍進攻馬邑,再一舉殲滅。只不過由於準備不周,最後沒能成功。

從此之後,匈奴與漢朝之間的和親政策就算是徹底破產。雙方不冷不熱地僵持了幾年,直到前129年,漢匈全面戰爭終於拉開大幕。

接下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不世出的名將衛青、霍去病因此而建功立業、封狼居胥。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更是親自率軍出塞。《漢書》記載:「旌旗徑千餘里,威震匈奴。」

除了匈奴,大漢周邊當然還有其他國家,例如西域諸國。在劉徹即位之前,西域妥妥屬於匈奴的勢力範圍。對於這些國家,劉徹採取了又拉又打的政策。

聽話的,那就是好好做生意、選公主去和親;不聽話的,那就是開打,打到你服、打到你派遣質子入漢為止。

對西南夷,武帝採取的政策也差不多:先是「厚賂」當地人,遇到聽話的,就在當地開府設郡;等到打完匈奴,騰出手來,再出兵揍那些不聽話的。

除了上述區域,劉徹對南越、對東北韓等地,同樣也都出過兵。總之,武帝的確當得起這個「武」字。他在位期間,大漢的攻擊性簡直拉滿;原本的防禦性國策,則基本上被我們的武帝拋在了腦後。

據統計,武帝統治期間,大漢與周邊的外族國家發生過至少28場戰爭。戰爭對象包括但不限於匈奴、東越、南越、朝鮮、西南夷、西羌、車師、樓蘭、大宛……

其中,南越、閩越、東越、朝鮮乾脆被團滅;而車師、樓蘭、大宛、西南夷等,則選擇了徹底臣服大漢;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威脅中原的匈奴,也被打得抬不起頭,再也稱不上是漢朝的心腹大患。

《廿二史劄記》稱,漢武帝「所辟疆土,視高、惠、文、景時幾至一倍」。也正是當初漢武帝的征伐,才讓現在的我們在面對國土之爭的時候,能夠理直氣壯地說一句:「自古以來!」


爽嗎?爽,但費錢

對外征伐,打服為止,聽起來爽,但是弊病也很明顯,簡單說就是四個字:窮兵黷武。這一點在漢武帝統治的中後期,表現得十分明顯。

前107年,《史記》記載:「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漢書》記載:「天下虛耗,人復相食。」

與此同時,晚年的漢武帝與太子劉據之間也產生了矛盾。二人之間矛盾的原因很明顯,也很難調和:性格不合,政見不同。

與劉徹完全相反,劉據性情溫和,史書稱為「仁恕溫謹」。因此,他對於父皇的窮兵黷武一直都不贊同。在看到社會上流民四起、倉廩空虛後,太子劉據再度向漢武帝進言勸諫,惹得武帝大怒,稱劉據「不肖子」。

當然,這時的劉徹並沒有廢立太子的心思。可只要他繼續堅持征伐,劉據就會繼續堅持每次都勸諫,父子倆之間的矛盾終究無法調和。

按說父子之間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要堅持到武帝去世,矛盾自然也就解除了。然而,前94年,攪局的來了——武帝又得一子。如果這小子是個一般孩子也就算了,偏偏這個孩子很特別。

特別在哪呢?他的母親趙婕妤懷他懷了14個月。這種事在我們看來,真相大抵就是:趙婕妤一開始是假孕爭寵,爭了四個月才懷上了這個孩子,所以才有「懷胎14個月」這樣的事。

但漢武帝當時卻不是這麼想的。因為古史記載,堯帝當年就是母親懷胎14個月才出生。由此,武帝劉徹也極其寵愛這個孩子,認為這孩子將來可成堯帝。

有了這個契機,朝臣當中反對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的人就來了精神。在幾番鼓動、陷害之下,最終終於釀成了空前絕後的大禍——巫蠱之禍。

前91年,武帝與太子之間甚至兵戎相見,整個長安城血流成河。最終,衛子夫與太子劉據也相繼自殺。

在失去了這對母子後,武帝終於開始反思。他下令重查案件,發現了太子是被構陷的。武帝因此而追悔莫及,只得嚴懲了誣陷太子的宦官和大臣。

整個巫蠱之禍,前前後後牽連進來十萬餘人。此事之後,劉徹似乎也真的開始自省。

前89年,大臣請求在輪台屯田,其本質是要升級大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按理說,這位窮兵黷武的皇帝,一定會喜歡這樣的提議,會立即批覆照准。然而,這一次武帝沒有這樣做。

與大臣們所料剛好相反,他直接下了一道《輪台詔》,否決了這項提議。而這份《輪台詔》,又不僅僅是一封否決書,它還是一封「懺悔錄」,被後世稱為「罪己詔」。

在《輪台詔》中,漢武帝陳述了自己對以往窮兵黷武的悔意。詔書最後,武帝甚至十分清醒地指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終於看到了自己過往的問題,準備開始禁止苛政、重視生產,至於帝國的兵馬,只要不缺就行。

正是這件事,讓漢武帝瞬間超越了大多數皇帝一整個身位:他能夠看到自己的問題,並且敢於直面問題,敢於承認錯誤,敢於轉向。

最終,征伐一生的漢武帝劉徹於前87年駕崩。他的最終壽命定格在了69歲,這在人類醫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公元前,算是一個相當長壽的年紀。


劉徹的星座檔案——獅子(疑似)

他年少志廣,身在驕奢之中而不墮其志。

他的手伸得很長,宮內的、宮外的,人事的、經濟的,國內的、外族的……

但凡是他看得到的,就都要管一管。

好在他能力很強、方法得當,管的都還不錯。

只可惜他不太擅長過日子,光顧著在外面殺瘋了,家裡沒能存下餘糧。

他敢愛敢恨,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

要寵就是無限寵溺、無限榮耀,要恨就殺得你全族盡滅。

好在他懂得自省,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肯認錯、肯改錯。

而這折騰的一生,也都建立在他精力旺盛、身體極佳的前提之上。

這就是漢武帝劉徹,他生辰不詳,疑似前156年8月10日/7月31日/7月14日。

根據性格推斷,姑且採信為獅子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