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遊記

馬天勇3 發佈 2024-04-08T14:41:36.588991+00:00

文科要考地理,那時才知道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國第一高峰,海拔3775.63米,是一座處於休眠狀態的活火山。

原創:馬天勇

上高中準備高考時,我選的是文科。文科要考地理,那時才知道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國第一高峰,海拔3775.63米,是一座處於休眠狀態的活火山。教材上印刷的富士山圖片:藍藍的天空下白雲間,兀立著一座圓錐形的頂部有著皚皚積雪的山。山腰有蔥鬱的綠樹,山下有錯落的村莊、湛藍的海水、澄淨的湖泊。真的很美。

後來,隨著讀書的增多,讀到關於富士山的文字也多了起來,知道它位於日本本州島中南部,靜岡縣與山梨縣之間,在東京都的西方,距東京80公里。富士山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經典象徵之一。在日本人的心中,是一座蘊含自然魅力、優美莊嚴的神山,是日本的三靈山之一,入選日本百名山,又被稱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嶺」。1936年2月,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2013年6月,被第37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富士山——神聖之地和藝術啟迪之源。」

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聖岳」。它高聳入雲,圓錐形的山體,山巔常年積雪,如一把巨大的懸空倒掛的摺扇,歷來為日本文人所喜愛,吟詠之作浩如煙海。

例如日本奈良初期的宮廷歌人山部赤人讚美富士山「巍巍一秀峰,舉目趣無窮」。江戶前期詩人松尾芭蕉這樣讚美富士山:「雲霧縈巒時,須臾繪百景」。詩人安積艮齋也有膾炙人口的名句:「萬古天風吹不斷,青空一朵玉芙蓉」。

石川丈三有詩:

仙客來游雲外巔,神龍棲老洞中淵。

雪如紈素煙如柄,白扇倒懸東海天。

室直清有詩:

上帝高居白玉台,千秋積雪擁蓬萊。

金雞咿喔人寰夜,海底紅輪飛影來。

柴野邦彥的詩這樣描繪富士山:

誰將東海水,濯出玉芙蓉。

蟠地三州盡,插天八葉重。

雲霞蒸大麓,日月避中峰。

獨立原無競,自為眾岳宗。

......

富士山的美吸引著我。機緣巧合,兒子被華為公司外派到日本工作,我退休之後,於去年10月來了日本,居住了幾個月,準備3月中旬回國,便對兒子說星期天去一趟富士山吧。3月5日(星期天),一家人起了個早,六點鐘,兒子開車帶著我們一家從東京出發,驅車奔向富士山。汽車一路西行,出了城,只見沿途的村莊靜臥在平整的田野上,小巧幹淨的樣子,但是總覺得入眼有點雜亂,各種朝向的都有,不像我們中國的村莊,一個村莊一般只有一個朝向。七點多鐘,前面的山地漸漸多了起來,行道樹以雲杉居多。路邊山上多為闊葉針葉混交林,闊葉樹尚未發芽,枝杈縱橫,仿佛依偎在高大筆直的樟子松的懷裡,也有少許的常綠樹,枝葉倒是很鮮亮,偶或也能看到開放的早櫻,色彩白中帶粉,開得也不熱鬧。前面的路越來越曲折,急拐彎多,不過少有陡坡,兒子說這是上山的盤山道。上山的柏油路為雙向兩車道,道路兩肩上的積雪堆積,路面乾爽,往來的車輛不多。八點過幾分,車到了三合目的一個卡口,卡口關閉了,過不去,邊上的電子牌顯示九點開放。於是往回走了幾公里,趁此機會遊覽一下河口湖。

河口湖,富士五湖裡第二大湖。我們在湖邊的一個不大的旅館群和民宿區組成的景點村街前的停車場下車。眼前的湖呈現出明顯的山地景區湖泊的特點。四周高山環合,山影倒映湖中,偶爾還扭動幾下身軀;湖水清澈,水平如鏡,水鳥成群的或三三兩兩地把頭埋在翅下,浮在水上睡懶覺;水中映出的近處的樹,即使最細小的枝椏也清晰可數;水邊各式建築環列,此時都還未開門;湖邊停靠著各色各式小遊船和小遊艇。湖西的山地陽光初染,山上樹木和山下建築顯得明軟可愛,一條白色的長橋橫跨湖心,陽光下似條出水欲飛的巨龍,又像一條晾曬在水面半空的玉帶;陽光未到的半邊湖沉浸在靜穆中,又是一番景致。一方舊石碑告訴我:河口湖海拔831米,最大水深21米,最大面積6.1平方千米。據說天氣晴好少雲的時候,湖中富士山的倒影似來沐浴的仙女,美麗極了,但現在的富士山雲籠霧罩,不肯露一點容顏。湖岸滿是火山溶岩石,蜂窩狀的石塊魚鱗般排列著,由岸邊慢慢鋪入湖底,石上的氣泡似的小凸起,仿佛在向遊人講述它破殼噴發奔流時的沖天氣勢和焚燒吞噬一切的無比躁動。








重返三合目卡口,交了2100日元修路費,繼續向山上前行。山上的樹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闊葉雜樹少了,高大的落葉針葉樹變多了。樹下的積雪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厚,看上去很堅硬的樣子。汽車很快就到了海拔2020米的四合目停車場,前面的路被路障攔著,工作人員指揮停車,告訴我們天氣的原因,今天只能到此為止,不能再往上去了,步行也不允許。停車場也是一個觀景台,向西望去,山巒層層疊疊,由近到遠也由低到高的橫亘著嶺峰。近處低矮的山一例沉睡在富士山的陰影中,再遠些的山就雲霧繚繞了,最遠處的一列高出雲層,陽光照耀著出雲的積雪峰嶺,雖不耀眼,卻很鮮明,銀嶺披上薄薄的金紗,似一列閃爍跳動的熊熊大火,撼人心魄,又似一排揮動水袖起舞的神女,妙曼多姿,兒子告訴我,那就是北阿爾卑斯嶺。我很奇怪為什麼取了個歐洲大山的名字,但一想又太正常不過了,我們張家界的天柱峰不也改名叫阿凡達了嗎?只是不知北阿爾卑斯嶺的原名叫什麼,不被人知,想必它也很委屈吧。富士山和對面的山嶺之間是一川狹長的平地,平地上建築參差,有點兒任性隨意地伏在地上,那麼安靜。平川上有點霧朦朦的,多了許多灰暗,這恰又勾我想起了柳永的「參差十萬人家」的詞句,會不會也「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呢?便想細賞街市的真容,塞一枚百元硬幣,打開望遠鏡,只是把灰暗拉到了眼前,還是什麼也看不清,只好作罷。回頭仰望富士山,樹木稀少了許多,顯得疏朗。山很陡,也有黑乎乎的巨石突兀著,如一隻只怪獸,似在向山下眺望,也似乎準備向山下奔突。積雪上出頭的不知是高草的枯尖還是灌木的禿枝。低處寒風勁吹,雪粉篩落,白霧陣陣,冷得讓人顫抖。高處則完全隱入濃厚的雲霧之中。這天氣,不僅擋了你上山的路,還擋了你看山的視線,甚至硬生生挑亂了你遊覽觀光的心情。就這麼個比籃球場大不了多少的地方,一半被大山擋著,讓你看的一半還被雲霧籠著,放不了眼,再加上寒風抽打,頓覺索然無味,讓人生出不如不來的鬱悶。但聽到孫子孫女的嘻鬧聲,看著他們興高采烈地打雪仗,反念一想,世上事哪有十全十美?萬事如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祝望罷了,來了總比沒來好,沒全見總比沒有見好,試了沒成功總比壓根沒試好。還是隨遇而喜,高興才好。




十點半,我們下得山來,左折右拐地在平川上的街市——富士吉田市里穿行。市上街道窄窄小小,似長蛇爬過,刻意避開那些民居。民居灰柱灰牆、青磚青瓦,矮矮壯壯地蹲踞路邊;建築上的木質雕刻古樸滄桑而又秀麗壯嚴;被修剪得整齊有序的檜柏圍住房屋主體建築,充當籬笆。整個村鎮,像一幅巨大的鋪開的水墨畫,畫上家家都備足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只不知這裡的民眾是否也過著陶翁的抑或桃花源式的隱逸生活。

穿過村鎮似的吉田市,對面一座山的半山腰上,一座紅柱白牆的塔很是顯眼,那就是「三國第一山淺間神社」的標誌性建築五重塔。這「三國第一山」的來歷是這樣的,公元807年,富士山噴發,受平城天皇之命,敕使前來山上的淺間神社,執行了為保國土安泰的富士山鎮火祭,當時便接受了天皇的「天下第一山」的封號。要參觀這處神社,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是石級,有幾百級,較陡,直上直下,所以距離較近;另一條路是在石級的左側山坡修建的呈「之」字形的車道,坡度不大,距離遠一些,但一般禁止車行。來到山腳下,見一塊呈葉片形的片石上刻著「三國第一山富士淺間神社」。一個由三根石柱搭成的約3米高4米寬的山門,距門梁不到一米處橫系一根草繩,繩上掛有白紙折成的紙條,大概是作祈福之類用的。進門,順著石級上去,約三十幾級,到達第一個平台,平台約1畝有餘,分立著幾個小神社,也有石碑古木之類,參拜的人絡繹相連。再拾級而上百餘級,又是一個平台,較小,純觀景台,高大的樟子松和雲杉在頭上合成穹頂,遊人在此對著山下的吉田市拍照,指指點點,觀賞村鎮景物。從這裡望下去,村鎮呈長條狀左右鋪開,烏央央的似乎看不到盡頭。偏暗的灰色是村市的主色調,街路看不分明,似葉片的葉脈卻無葉脈的規律,沒有高樓,行走的汽車在村市上時隱時現。頭頂上有鳥鳴,唧唧喳喳似乎在談論遊人。不遠處矮樹上空有一隻烏鴉鳴叫著找一隻鷂鷹打架,鷂鷹輕扇翅膀躲著烏鴉也並不離開,依舊只在那一片天空盤旋。觀景台下前方有幾株早櫻綻放,幾株暗白,幾株粉紅,都沒有綠芽生出,也沒有蜂蝶飛繞。再往上攀登百幾十級,便是淺間神社,神社為木構建築,矮壯暗舊,木頭上似有雕刻,我沒細看。神社同一平台的左前位,便是一座五層的塔,叫五重塔,又名忠靈塔,塔壁和內頂為白色,橫豎框架為朱紅色,外頂為青瓦,最上面是一個糖葫蘆串似的青色尖頂。神社右前位空地上有忠魂碑刻之類。聽說這座忠魂塔是二戰日本投降後為陣亡的戰士修建的紀念之塔。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東亞各國發動侵略戰爭,給鄰國的人民造成了慘絕人寰的災難,帶給日本人民的也只有孤兒寡母和無限哀傷,僅此而已。繞到神社的左後側,有一株瘦弱的小櫻花樹,旁有一碑,說是為吉田市與美國某城結為姊妹城市而栽植的紀念樹。再往後便是為遊人鋪修的游山步道,縱橫斜織,蛛網一般稠密,遊人上山應該不會太累。因家人沒陪我來此,我也放棄登頂,準備返身下山。這時,遊人驚呼雀躍指點,忙著拍照。原來,面對富士山天頂九點鐘方向,雲開了幾個洞,露出湛藍的天頂,在雲霧和藍天之間,有一白燦燦的山峰露了個臉,洞口的雲被太陽鑲了金邊,金璧輝煌的像一個洞府的窗口。富士山的雪頂點據大半個窗口,有點類似西藏的南迦巴瓦峰,顯得神秘而高遠。它似乎在天府俯視著今天的日本世界。不知富士山是否會告誡東京,日本應該永記侵略歷史的刻骨教訓,應該以真誠的悔過之心對待擴張歷史,應該以殷殷的誠意擁抱世界和平。














下午兩點, 我們到了富士山之游的最後一站——忍野八海。忍野八海是富士山下川原之上忍野村的一個湧泉群,有八個小巧的形態各異的清泉池。雪山融化,水滲入山地,經地層過濾,便有這清純的泉水湧出。所謂八海,即御釜池、底無池、銚子池、濁池、涌池、鏡池、菖蒲池和出口池等八個泉池。這些池水面積由幾平米到百數十平米不等,年平均水溫13攝氏度,甘甜清洌。天光水色和池內植物相互成就,池水便顯出五顏六色,美輪美奐,靚麗可愛,有「日本九寨溝」的美譽。這個湧泉群,據說1200年前就有了。公元800年至802年,富士山噴發,山下的宇津湖被溶岩流分隔為山中湖和忍野湖。後來,忍野湖干竭成盆地,湖底變成了田地和村莊,湧水口澤變為泉水。1985年,忍野八海入選「日本名水百選」,是新富岳百景之一,成為日本國家的指定紀念物。今天,這個小巧緊湊的泉群遊客甚眾,或漫步其間,或靜立觀賞,或拍照留影,或指點評贊。有一幾百平米的商店踞於群池之間,有一面牆基懸於池上,有一排水線如從雨天茅檐牽連不斷地滑落,水滴入泉池之音,若素手輕撫琴弦,輕柔而悅耳。商店經營與富士山有關的工藝品等,生意相當的好。繞著泉群的村街,分布著眾多的小吃鋪,以燒烤居多,現做現吃,價格與東京市區差不多,引來許多食客排隊品嘗。遊玩了兩個多小時,準備返回時,突然發現雲開霧收,夕陽斜照,給忍野村的民居樹木和泉池鍍上了一層淺淡的金暉。尤其是這一面面明鏡似的泉池,夕陽下明晃晃的,金燦燦的,暖和和的,甜軟軟的,煞是迷人。此時此刻,池池相連溪溪相通的泉池,處處或平或拱的小橋,線線或靜或鳴的流水,家家的樓閣、庭院、綠籬,戶戶的綠樹、長藤、鮮花,往來徐動的遊人,在夕陽下如夢似幻,蜃境一般,給我們的富士山之游來了個美妙的壓軸。














就像世界各國的人文和自然美景一樣, 富士山是美的,既有山水之美,亦有文化之美。這是我第一次游富士山,有未能盡觀其美的遺憾,也有細觀其美的收穫。要問其美在世界能排幾何,我以為沒必要也不可能弄出個一二三四來。美,本來就各有各的特色,發現美,自有各種各樣的眼睛,品味美,也有各自不同的角度。我的美未必不如別人,別人的美也未必能高過我。還是費孝通老夫子說得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