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版納 是因為你沒走出告莊 玩版納 跟著小姐姐們走你才曉得味道

勒克兒 發佈 2024-04-08T15:15:12.982961+00:00

全國56個民族,估計沒有哪個能像傣族風情那樣能惠予攝影師那麼多創意背景。景洪市周邊各具特色的這些傣族村寨,成為寫真拍攝的最佳天然露天影棚,而距離景洪市區最近、位於西雙版納國際旅遊度假區內的曼賀納古寨,成為當然首選——首先是距離最近,二是免費,三最重要,因為它是景洪市區曼弄楓九寨中城市化程度最低的絕版傣族古寨——現代與古老在這裡完美握手——它的鄰居,首先是西雙版納州際大酒店,其次是央企民企房地產的top1,他們新建的度假類別墅和高樓群落,像籬笆一樣,把這個村寨圍得結結實實。

文圖/勒克兒

全國56個民族,估計沒有哪個能像傣族風情那樣能惠予攝影師那麼多創意背景。這些別具一格的天然背景,成為諸多攝影師為人像寫真可以信手拈來的腳本。尤其2023年疫情放開後,這種成本極低的腳本,為西雙版納寫真拍攝成為最賺錢的手段而堅定背書。

傣族柔曼的風土人情和風靡東南亞的小乘佛教,兩種元素相互雜糅並在熱帶雨林中分娩出的調性獨特而稀缺,成為張揚青春靚麗的絕妙場景。西雙版納,順理成章成為令人遐想的欲望空間。

於是,全國各地小姐姐們蜂擁而至。

自然而然,寫真拍攝,意外地成為疫情放開後,西雙版納暴漲性消費環節中最賺錢的行業。

在很多外地人眼中,西雙版納就是告莊,告莊就是西雙版納。

告莊人滿為患,吃喝玩樂啥都漲價,於是就罵西雙版納。

但是,當你一旦走出告莊,在景洪市區乃至周邊走走,這才發現,告莊,不過僅僅是西雙版納絢麗妝容中的一枚簪子而已。

事實上,旅遊西雙版納拍寫真,真正最具傣族原生態風情的,的確不是網紅景區告莊西雙景,而是傣王給王妃修建的後花園—曼聽公園,以及景洪市周邊一些傣族自然村落,比如景洪市勐罕鎮的曼遠村,勐養鎮的曼掌村,嘎灑鎮的曼丟村。

這些村落是整個西雙版納上百自然村的先鋒代表,特點有三。

一是它們都在刻意與商業化保持一定距離的基礎上,努力擁抱鄉村游而凸顯傳統的傣族生活場景。其頗具宗教色彩的傳統傣式吊腳樓,門前屋後種植的菠蘿蜜、木瓜、楊桃、牛油果、芭蕉以及各種吊藍花卉等熱帶雨林常見植物,成為遊客打卡拍照的前景和主體。

二是一村一寺廟,都有一個寨心。寺廟建築各具特色,絕不重複。寨心不是地理上村子的圓心,而是村之靈魂所在。整個村莊的格局,基本都是三面垻區,背靠小山,山上是茂密的以橡膠樹為主的熱帶雨林。

第三,它們距離景洪市區相對較遠,沒有班車更無公交,只有自駕。

景洪市周邊各具特色的這些傣族村寨,成為寫真拍攝的最佳天然露天影棚,而距離景洪市區最近、位於西雙版納國際旅遊度假區內的曼賀納古寨,成為當然首選——首先是距離最近,二是免費,三最重要,因為它是景洪市區曼弄楓九寨中城市化程度最低的絕版傣族古寨——現代與古老在這裡完美握手——它的鄰居,首先是西雙版納州際大酒店,其次是央企民企房地產的top1,他們新建的度假類別墅和高樓群落,像籬笆一樣,把這個村寨圍得結結實實。

曼賀納古寨始建於公元780年,那時的名字還是曼撒閣。公元823年曼撒閣遷址於如今的南聯山山腳下,並改名為曼賀納。曼,寨子,賀,上頭或上面,納,田。傣族語的意思就是田地上頭的村寨。曼賀納毗鄰勐泐王宮鼎盛時期建造的宣慰街,其村民自古就為宣慰領主製作傣族陶器和菸嘴等手工藝品,因而傣族陶器製作與售賣,是曼賀納區別於其他傣族村寨的標誌。

曼賀納的布局與西雙版納很多著名村寨有一個不一樣的顯著特點是,村寨左右兩邊分別是國際旅遊度假區的五星級酒店和別墅高樓樓盤,前後才屬於它自己。前是瀾滄江支流流沙河,河灘是他們的蔬菜瓜果種植基地;後背是南聯山,山上漫天遍野的橡樹林,是村民們的另一財產。

曼賀納矗在榕林大道上的寨門,遠比很多傣族自然村寨闊綽,這得益於城中自然村的稀罕性為其打call。

10多年前,當雲南省和版納州準備把西雙版納景洪市曼弄楓片區確定為國際旅遊度假區時,一些先知先覺的商人,看準了曼賀納古寨與流沙河畔農田之間的那片緩衝平垻的價值,於是,略帶傣族文化元素的大量鋼筋混凝土小樓,在商人與村民各自權益與義務雙雙協商和妥協下拔地而起。

為與傳統古寨區隔,這片新建築形成的區域,被當地政府命名為曼賀納新村。這個新村其實很小,長約400米,寬約200米。其三縱六橫的格局,集合了酒店客棧、茶莊酒坊、風味餐館、生鮮超市、藥店診所、五金裝修、美發美甲、酒吧咖啡乃至蔬果市場等業態,成為它隔壁鄰居——各種商業樓盤居民和來自全國各地過冬候鳥們的日常生活消費場所。

每天絡繹不絕到曼賀納拍寫真的隊伍,許多穿戴得花枝招展的小姐姐們一踏進曼賀納新村,大多數都把上當受騙的懊悔寫在了臉上。但當她們耐著性子被攝影師帶著穿過乏善可陳的曼賀納新村後,面對古樸的曼賀納古寨風韻,原先的苦臉秒變笑靨。



掩映在椰林旅人蕉菠蘿蜜熱帶花卉中的這一古寨,幾乎清一色傣族吊腳樓,均為兩層欄杆式民居,絕大多數是木樓,屋頂為歇山頂式瓦片風格,屋檐和房頂,分別裝飾著傣族的金、銀和絳紅色圖騰。最原始的傣式竹樓和茅草屋頂款式,僅有兩三棟象徵性地存在。

這也難怪。

曼賀納古寨的吊腳樓,百分之七八十是近十年在原址重建。從家家底樓都停有小汽車來看,當地村民比較殷實。富有的基礎,大多來自整個村寨左右兩邊的大片土地出讓,這從曼賀納寨心竟然處在村子的最邊緣處可窺端倪。

富裕起來的村民,誰還住那擋風遮雨相對較差的竹製茅屋呢?

在得到大量土地出讓費用和林木賠償金後,重建的傣樓竟還能基本一致保持傣族傳統風格,這得益於它隔壁鄰居——一家全國著名旅遊地產大咖對其布局規劃和整體調性的說服教育。尤其村子裡年代久遠的老式吊腳樓,不是孤零零一棟兩棟,而是成片作為古寨的「證據」而存在。最難得的是,這些老吊腳樓依然有原住民在此間棲息,地氣接駁,毫無痕跡!正是這村子保留下來的稀罕「古」韻,惹得全國想拍寫真的小姐姐們趨之若鶩。

而曼賀納古寨近幾年新建的木製傣家樓,在政府開拓鄉村游的政策指引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鋪墊下,一些變成了摩旅客棧和民宿,一些人家把底層做成了傣味餐廳、傣陶坊、甜品屋、服飾店,以及古寨內充滿文化韻味的古井,專門開闢的傳統制銀、織錦技藝,保留下來的傣族釀酒坊等民族文化,使之成為景洪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板。

作為最近才成為雲南全省旅遊名村之一的曼賀納,疫情放開後,它迅速成為了西雙版納的網紅免費景點之一。

曼賀納古寨之所以能成為景洪市區鄉村游的一面旗幟,還得益於它有別於其他村寨的獨有文化內涵——古納卡。

古納卡,傣語意思是「吉祥如意」。曼賀納古寨還有一個別名,叫西雙版納古納卡文化園。古納卡單單賦予曼賀納古寨,或許是傣王和傣族先輩對這個曾經專為傣族王宮服務的村落的祝福與期盼?

在古納卡-曼賀納古寨,傣族人民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與自然相處融洽,他們擁抱自然,尊重自然並感恩自然,大自然也給予最美的回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