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動中獲得幸福感:為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學校勞動教育如何做?

鳳池書客 發佈 2024-04-08T16:08:47.561876+00:00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引言教育與生產勞動之間的結構形態,是由社會整體發展狀況和生產關系所決定的。教育直接和生產勞動、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教育與生產勞動之間的結構形態,是由社會整體發展狀況和生產關系所決定的。教育直接和生產勞動、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原始社會,勞動技能低下直接帶來吃不飽穿不暖、風雨飄搖的生存狀態。

人們把與自然抗爭獲得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通過手把手教學的方式傳授和傳承下去。

沒有代代相傳勞動教育活動,物質生產就無法繼續進行,人類社會也難以開枝散葉和繼續發展。

逐本溯源: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教育事業肩負著培養未來建設人才的任務,它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應同社會發展的宏偉規劃相適應。

教育成果的顯現周期具有滯後性,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因此,培養人才不僅要考慮現時代的需要,而且要為未來的前瞻發展打好基礎。

但是,勞動教育卻是一個任何時代都需要直面的、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社會活動。

勞動教育除了要掌握勞動的基本原理,掌握先進的勞動技能,把他們轉化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

也要使社會分工中的生產者接受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把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與勞動者相融合,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

這是一個需要同步推進、協同產生效應的系統工程。

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勞動是具有雙重塑造特性的實踐活動。

在主體層面上,勞動塑造著勞動者「自身的自然」;相應地,客體層面上勞動也塑造著「身外的自然」。

勞動者在通過勞動塑造客體的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發展與解放,勞動在滿足個體生存需要的同時,也蘊含著人類克服困難、戰勝自然的主體力量。

在手工業時期,工人掌握著製造精巧商品的技巧或能力,資本家為提高商品質量,必須為工人支付大量的工資。

在機械勞動取代手工勞動後,商品所需要的加工、生產技巧逐漸被機械所取代,工人即便擁有精湛的技藝,也難以取得全面發展。

科技越發達,工人的智力化水平越低。如果將勞動和教育充分地、全面地結合起來,可以轉變此種境遇,並且讓人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改造、優化機械生產環節,促進社會的生產。

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精神發展與技能訓練緊密結合,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

結合人類發展歷史也可以看到,隨著勞動對象的擴大,人們的審美從勞動工具、勞動成果等發展產生了舞蹈、音樂、繪畫等事物。

而在對美的追求過程中,人們又升華了勞動的意義與內涵。

一體兩翼:勞動教育作用於價值審美和精神力量

在人與社會層面,勞動是識別、研判社會生產關係的關鍵要素,是社會變革和人類發展的動力。

伴隨著整個世界高速度、快節奏的生產生活模式,個人在撲面而來的各種信息下無所適從,在各種商業符號中迷失了生命與存在的意義,整個社會也瀰漫著「空心病」「喪文化」「攀比享樂」的價值取向。

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既滿足主體的生活需要,又促進社會發展,通過勞動彰顯其本質力量,凸顯其價值,在不斷肯定與認同中深化自身的享受與愉悅。

另外,隨著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人類已經邁入了智能勞動時代,應該積極地更新理念,調整思維。

數位化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使教育者掌握簡單的體力勞動,更在於培育勞動者掌握豐富的勞動技能,樹立科學的勞動方法,引導勞動認知和勞動價值的回歸。

青少年不能再狹隘地把勞動等同於體力勞動,而是要深刻認識到勞動就是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雙重價值體現,亦是智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有機結合。

通過創客媒介、雲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構建信息中國與智慧城市,則能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提高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能力。

同樣地,勞動教育的載體需從體力型勞動擴展至知識型勞動、創新型勞動和複合型勞動等多方面,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勞動關係,深刻認識勞動的本質和內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教育者要令學生懂得勞動創造價值和財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道理,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勞動過程中收穫知識、感受快樂、收穫幸福。

擼起袖子加油干: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應用

現時代,熱愛勞動是成為高素質勞動者的前提,勤於勞動、善於勞動是高素質勞動者的必要條件。

這就要求高等院校扭轉勞動教育表面化的思維誤區,將素養訓練與技能傳授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重視學生勞動情感的引導和培育。

通過勞動教育的開展,幫助學生認識到勞動不只是單純的、重複的體力過程,更是求知慾、創造力、想像力等人的類本質屬性的激發實現過程。

院校應積極優化勞動教育形態,讓校園勞動轉變為企業勞動、公益勞動及農村勞動,讓體力勞動與管理勞動、科技勞動、服務勞動等多種勞動形式融合起來。

不僅要培育勞動者掌握在專業領域從事勞動生產所必需的勞動技能,還有必要對勞動者開展多元化勞動技能教育,加快複合型勞動者培養。

指導學生掌握多學科、多領域的技術和方法,使其掌握豐富的勞動技能,在未來職業中充分發揮創新創造能力。

通過多樣化技能訓練培養受教育者掌握豐富的勞動技能,最大限度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引導勞動者認識到勞動的基本價值需從功利的外在被動走向自由創造的內在主動,擺脫因異化勞動所造成的機械單調性,使勞動成為富有生命意義的創造性活動。

勞動精神不是將無止境延長勞動時間以及承受超負荷的工作強度作為指標,而是以自主發揮勞動的創造性作為評判勞動價值的標準。

教育引導學生在補齊技能短板和認識短板的基礎上,實現由「重複勞動」到「創造勞動」的認知變遷。

此外,自由勞動是調動學生勞動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內驅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勞動素養和涵育勞動情感的必要條件。

學校管理者要克服施教者的傲慢姿態、弱化傳統的說教思維,科學設計勞動教育培訓體系,讓學生在自主、自為、自動、自律中鍛鍊獨立能力、創造能力和組織能力。

在勞動過程中建立與他人的聯繫,通過交流互動和團結協助提升個人社會責任感,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良性互動。

勞動者應首先著眼於自身素質與職業技能的提高,不斷適應產業技術變革、產業結構升級及產業數位化轉型等發展的需要,以實現勞動者因勞動而體面。

結語

只要勞動,就有成就和收穫,勞動本身就是幸福。

要注重學生在勞動創造過程中的審美教育,幫助其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奉獻之美、創造之美和奮鬥之美。

引導青年學生感受大國工匠的勞動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等,讓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追求。

認同並固化「勞動最光榮」的價值理念,就能在勞動實踐中體驗獲得感和幸福感。

接受教育的學生如果能通過勞動正確認識勞動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重大意義,感受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獨特魅力,勞動教育的目的就實現了。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勞動經濟學》

《青少年心理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