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外部性、資源基礎理論與資源依賴的相關理論有哪些?

雨棠財經 發佈 2024-04-08T18:15:32.134893+00:00

一、創新外部性理論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庇古福利經濟學指出外部性會扭曲市場要素的價格和配置,導致資源配置達不到帕累托最優和社會生產成本的增加。

一、創新外部性理論

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庇古福利經濟學指出外部性會扭曲市場要素的價格和配置,導致資源配置達不到帕累托最優和社會生產成本的增加。這種外部性由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組成,正外部性是指社會和其他主體收益的增加是由某個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帶來的,卻導致該主體不能獲得經濟活動帶來的全部收益也沒有因此受到補償。負外部是指某個市場主體通過採取損害其他市場主體或者社會經濟利益的手段,來促進自身的經濟收益增加,卻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

而企業技術創新具有正外部性,當企業為了擴大自己的競爭優勢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並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由於技術創新是某種意義上的信息生產,信息的外溢和擴散會導致企業的創新成果容易被其他經濟主體剽竊和模仿,這雖然促進其他主體和社會獲得技術上的進步和經濟收益的增長,但原創企業並不能全部享受技術創新活動帶來的紅利,也難以保持行業內的競爭優勢。

這就意味著創新外部性加劇了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削弱了企業創新動力,也將導致企業減少研發投入。因此有學者提出市場不能有效解決技術創新的外部性帶來的負面影響,應由政府採取財政補貼或者稅收優惠手段,來補貼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創新成果一般以專利等形式出現。


在如今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很容易被其他同類企業模仿和抄襲,導致企業投入大量的資源,卻無法享受技術優勢帶來的全部收益,這會加劇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和打擊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而市場並不能有效消除技術創新外部性帶來的負面效應。因此,政府應該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給予補貼和扶持,來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

二、政府干預理論

政府干預理論是指政府干預主要是用來彌補市場失靈的,其理論內容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亞當·斯密政府「看不見的手」理論。「看不見的手」理論認為市場能夠對資源進行最優的配置,使其達到帕累托最優,政府的參與會扭曲市場資源的配置,應減少對市場經濟活動的干預。

但該理論的前提是市場要處於完全競爭狀態,才能市場實現對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是實際情況是,市場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過高、經濟人不夠理性、市場壟斷、外部性等情況,導致市場的作用受到限制,不能對社會資源進行最優的分配,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第二階段是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干預理論。

隨著西方經濟危機的出現,充分反映了市場不能充分對資源進行配置的缺陷。據此凱恩斯提出應該放棄經濟自由,要依靠「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干預,認為應通過政府應擴大干預來彌補市場市場失靈,如通過收入分配政策來減少失業率,用擴展性的財政政策來彌補市場投資不足、用貨幣政策來調節利率等;

第三階段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預思想。使隨著實踐和理論的發展,斯蒂格利茨認為市場存在信息不完全情況,在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領域市場存在失靈,無法通過價格機制達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政府應該擴大原有的干預範圍,實現對經濟領域的全面干預。


同時還認為政府和市場這兩種方式,在維護市場機制時應該配合使用。具體到本研究,科技創新補助政策作為政府干預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工具之一,科技創新券能彌補企業因技術創新外部性帶來的損失,進而激發企業創新的意願和動力,推動企業和社會技術進步和發展。

三、資源基礎理論與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是由自身擁有資金、技術、人員等各項資源組合而成,而資源則是企業選擇和執行經營戰略、提高生產效率和效能、技術發展和創新的基礎。

當企業擁有的異質性資源越豐富,其競爭力就會越強勁,盈利能力也越強、發展潛力也會越大,也就更容易在生產經營中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雖然資源基礎理論使企業明確了自身的優劣勢,從而有針對性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但阻礙企業發展的因素眾多,包括資金、技術型人才、信息等。

企業自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需要企業從政府等其他組織獲取發展所需的資源,故學者從外部角度提出了資源依賴理論,認為企業創新和績效的提升除內部因素外與外部因素也息息相關。技術創新具有複雜性和高風險性,且創新活動需要資源持續性的投入,而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自身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時應該積極搜尋和獲取外部資源。

政府創新補助作為一種外部資源,能夠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源不足的窘境,企業則利用補貼資金進行技術上的研發創新,獲得競爭中的優勢來進一步壯大自身實力。此外,企業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也存在差異,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稟賦資源不同導致的。比如,相較於民營企業,國企資金更為充沛,政治關聯度較高,獲取外部資源就更容易。

四、信號傳遞理論

由於市場並非完全競爭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交易雙方無法獲得平等的信息,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問題,也導致市場機制失靈出現企業的新產品和服務與實際價值不相符的情況。而技術創新活動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等資源,且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資金缺乏,對外部投資的依賴性較強。

當市場發生信息不對稱情況,科技型中小企業尋求融資的渠道被堵塞,而投資者和合作者也不容易獲得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在進行面臨高成本高風險的投資時會謹慎抉擇。

這兩方面因素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陷入創新資金不足的困境。而信號傳遞理論有效解決了交易雙方信息不通暢的問題,具體到本研究科技創新券是政府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經濟實力不強、創新基礎薄弱,創新動力機制缺乏推行的一種新型間接性創新補助政策,當企業從政府處申領到科技創新券。


政府無形中充當了企業實力和科研水平的擔保人,向外界傳遞出認可和扶持的積極信號,外部投資者和合作者出於對政府的認可,會增加對企業的信任和投資,從而使企業的融資能力增加,減少了其創新活動的資金約束。此外,企業獲取科技創新券也向內部管理者傳遞了和政府穩定合作的信號,政治關聯度的增強激勵了管理者的信心,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