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鹽邊:在山水間邂逅古風古韻

四川文旅廳 發佈 2024-04-08T20:55:27.603361+00:00

壬寅臘月,我隨四川鄉村文化藝術院走進鹽邊採風。之所以強調壬寅臘月,那是因為新成昆鐵路在這個月份里建成通車的。新成昆鐵路毗鄰鹽邊縣城而過,從成都到鹽邊全程僅需5個來小時,這必將給鹽邊人民帶來福祉,給鹽邊的鄉村振興帶來巨大的推動力。鹽邊縣城風光。周良 攝壹這是我第一次到鹽邊。

壬寅臘月,我隨四川鄉村文化藝術院走進鹽邊採風。

之所以強調壬寅臘月,那是因為新成昆鐵路在這個月份里建成通車的。新成昆鐵路毗鄰鹽邊縣城而過,從成都到鹽邊全程僅需5個來小時,這必將給鹽邊人民帶來福祉,給鹽邊的鄉村振興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這是我第一次到鹽邊。過去對它的了解僅僅是書面上的。這個古稱「大笮」的地方,位於川滇之間,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生活著彝、苗、傈僳等30多個少數民族。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鹽邊境內的三源河及雅礱江流域就有了人類的墾、捕、漁、獵等生產活動。鹽邊的名字更是源於古代「鹽鐵中心、邊塞重鎮」,足見,這裡不僅僅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厚重,且礦產、生物資源也是極為豐富的,有著「釩鈦首縣,滋味鹽邊」之美譽。

那天我是乘C45次綠色動車去鹽邊的,隨著車窗外一閃而過的高山河流,鄉村城郭,也讓我想像著鹽邊有哪些歷史元素和人文古蹟。將近鹽邊時,才知道現在的鹽邊縣城是因修建二灘水電站時新建的縣城,雖然缺少一些歷史文化的元素,但青山綠水烘托著這座山城,也不失為一種美,四圍眾山相連,妙合自然。

在二灘建設展覽館,有展板介紹了當年鹽邊人民為了二灘水電站建設作出的巨大奉獻。全縣有4萬多人告別了世代休養生息的家園。光縣城的整體搬遷就費盡了周折,尤其是在新縣城選址論證上幾經反覆,五易其址。但一經確定,只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把一個配套齊全的嶄新縣城建起來了。現在想起來,一個縣城的搬遷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面對困難,鹽邊人民有一種知難不畏難,迎難而上的戰鬥精神。

到了鹽邊後,我們被安排住在一個叫紅格鎮的地方。縣裡的同志介紹說,這裡的PM2.5常年低於20,空氣品質常年保持在98.9%,陽光係數就不用說了,就這兩組數據足以吸引很多人來這裡觀光康養,我就是其中之一。相對於都市那燈紅酒綠的高樓大廈和城市的嘈雜,我更喜歡這裡,白天擁享著溫暖的陽光,夜晚抬頭即見靜謐的星空。

第二天上午我們參觀完二灘建設展覽館後,便又趕往紅格鎮昔格達社區參觀。這是一個擁有600多年滄桑歷史的古村落。昔格達就是由當地諧音「稀泥巴」演化而來。

走進村委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幾株高大的紅椿、木棉、黃葛樹,它們枝杈密集,蜿蜒交錯,很有些古風古韻的味道。同行中有人推測它們在這裡起碼紮根生長了上百年。我佇立在這些古樹下,心中對它們頓生一種敬意。它們櫛風沐雨庇佑著這塊土地上百年,如今又見證了鄉村振興的過程。2019年,昔格達成為全國文明示範村。

在村「文創館」,我們饒有興趣地邊參觀展台上的「鈦陶器」品牌,邊聽工作人員介紹。誰能想到當年的「稀泥巴」如今已成為稀有陶瓷基材。我隨手拿起一隻陶盞,細細打量,做工雖不甚精巧,但它卻是出自村里年輕人之手。我不由得為這些年輕人點讚,他們成了亦農亦商亦工的新型人才。我更為昔格達土驚嘆,億萬年來,它們總是毫無怨言地裸露在風雨中,如今它們終於被人們認識,開發成為陶器製品、文創產品、康養產品。當我再次回顧展台上那一件件「鈦陶器」時,它們似在揭示,昔格達土不只是陶瓷基材,更是鄉村振興中可圈可點的強大的助推能源。

走出文創館,我們順著村子的街巷走下去,便是滿目青綠的莊稼地。一條條橫平豎直的機耕道向遠方延伸,一塊塊平整的田壠里奼紫嫣紅。不知不覺中我們從昔格達村文化田園走進了文化公園。說是文化公園,又像是社區的休閒廣場。正中樹立著一塊巨大的雕塑:鮮紅的黨旗迎風飄揚,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鐫刻著中央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昔格達社區「全國文明村」字樣,不遠處還設有茶館和供人們休閒的長廊,在巨大雕塑的對面有一面電視牆及舞台,還有小橋流水……

隨行的幾位書畫藝術家都開始鋪紙揮毫潑墨,抒發這一路所見感懷。我則找了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一邊喝著茶,一邊梳理著自己這一路走來的思想。昔格達村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打造開發農文旅綜合產業鏈,將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無疑是鄉村振興的又一個經典模式。幾天來,我們所到之處看到的已不是風景,而是一幅幅畫卷,一片有詩的地方。

(來源:川觀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