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勛老爺子說太極推手【貳】

可道分享 發佈 2024-04-08T20:59:43.670925+00:00

馬長勛先生,吳式太極拳傳人。師承著名太極拳家、吳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劉晚蒼先生,馬長勛先生全面地繼承了劉先生的太極拳技藝,在推手與拳學理法上極有建樹,當代明師(編者注)。五、推手的境界武術這個東西,要是你真練好了,別說練的人,就是看的人,對他的身體都有好處。

馬長勛先生,吳式太極拳傳人。師承著名太極拳家、吳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劉晚蒼先生,馬長勛先生全面地繼承了劉先生的太極拳技藝,在推手與拳學理法上極有建樹,當代明師(編者注)。

五、推手的境界

武術這個東西,要是你真練好了,別說練的人,就是看的人,對他的身體都有好處。因為他在看,也能調動他的神和氣來。

鮑全福是紀子修先生的弟子,修養、技巧各方面都很好,也是劉晚蒼老師的老朋友,他們倆老在一塊兒。這老先生也是一輩子喜歡太極拳和推手。他文化底子深,見多識廣。他在觀察推手當中發現,好手推著舒服,別人看著也舒服。兩個人一頂一茬,看的人也憋氣。

什麼叫「養」?什麼叫「傷」?推手推合了,兩個人都是養,一較勁,兩敗俱傷,傷神,傷氣,傷身體。你要到了王子英、郝家俊、楊禹廷、馬岳梁先生他們那一代那個程度,對身體健康絕對是有好處。你搞角力、招數,這些對身體最終都是傷的。鄭曼青先生總結過:善發者不壽。

我們發人為什麼多用「軟彈勁」呢?因為它不傷。一點,你的本能力不出,人出去之後,一兩丈遠,深吸一口氣,有補無傷。這叫打人會打,挨打會挨。推手也講和諧,不要僅僅看成你勝我負的比賽,才能雙贏。你一直勝,勝來勝去你的身體垮了就沒意義了。

六、練拳就練一個字「理」

過去老先生講:「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間是真意。」什麼意思?練的完全是自然了。這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復歸於無為。」也就是說,復歸於無極的。宋書銘的東西高,現在都批判。實際那時侯,許禹生、吳鑒泉、劉彩臣、紀子修都上人家那裡,稱學生,跟他學。這些人都是傻子嗎?

所以宋書銘的拳論和別的拳論不一樣,很深。比如《授秘歌》:無形無相,全身透空,任物自然,西山懸罄……掌握了太極拳就是性命雙修,太極拳就是道家的東西,《授秘歌》就是最高層次的太極拳,是最高的拳論。

過去老先生常講,推手輸贏都不怕,我贏了,我知道用什麼贏的,是不是太極手,這個心裡得明白。輸給對方了,也沒關係,我輸的是不是太極手,是不是太極勁,這個也得明白。那時候是把技術作為一個衡量標準。你上去一個愣小伙,把老頭推個趔趄,你能說他太極好嗎?什麼事都得有一個理在那擱著。所以楊禹廷先生常講,我們練拳就練一個字——理。

六、太極推手打不打人?

有一種說法,「吳式太極拳打不了人」。這個評論並不等於貶低吳式太極拳。武術界是個是非之地,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好勇鬥狠之徒較多。但吳式太極拳相對較少是非,這與吳式太極拳的旨趣有關,更與吳式太極拳傳人的性格有關。比如創始人全佑先生,人就忠厚、厚道,從不論人長短,所以從這一門傳下來的,都不議論武術界的長短是非。

吳式拳惹事的很少,說些過頭話的也很少。他們從根本上就這麼教育的。……太極拳本身練的是修養,技藝越高修養越高,別說讓他真去打人,他的思維就厭煩這些東西。你打誰呀,是敵人嗎?既然是武術,當然也有比有試,但比的是技巧,不是比誰狠。

太極拳來到北京以後,教的都是什麼人啊?王公貴冑、貝子貝勒、文人學士。清朝完了以後,都是誰練太極拳啊?名人名士、資本家、大買賣的掌柜、大宅門的老爺太太這一類的,這些人難道要和別人打架嗎?

北京藏龍臥虎,多少武術家呀,太極拳能站住腳,自有它的道理。……推手是假的,可是這裡有真東西啊。它就是這麼一種練法,是一種練功的方法。……我們不要去學好勇鬥狠,要學這個技巧和智慧。

人家楊露禪當年在北京教拳,要是憑力氣,王爺們會跟他學這個?當年在行里有這麼句話:「不怕地,不怕天,就怕楊家的軟十三」。軟是軟,軟裡頭有東西…… 推手就是練功,是拿人練功,不是拿死東西練,不是讓你打沙袋,踢樁子。王茂齋、王子英、趙鐵庵,他們誰這麼練了?

七、推手就是個「玩兒」

要說下功夫,王茂齋先生下得不小,據說他站樁的時候上朝陽門,那時候有城牆,在城牆的垛口上站樁,就是現在常見的無極樁。但是站都是養著練,不是傻練。楊禹廷先生也這麼說過。

王茂齋先生為了教習推手,家裡鋪的都是進口的瓷磚,每天用煤油擦得鋥亮,跟鏡子似的。一般人站都站不穩,推手你想較勁都使不出來,當年我去王家學拳的時候,就在這上面練推手。 因為他們研究得細,所以教出來的功夫也好。王茂齋先生教出來的這幾把手:楊禹廷是大師兄,然後是李文杰、張繼之、王子英,手都非常好,聽勁都非常細膩,也文雅。他們那一代人推手完全是結合太極拳論,絕沒有強打硬要、撕拉拽扯,你看不出勁來。

我見到的就是王子英先生、李文杰先生、楊禹廷先生、張繼之先生。他們四位功夫有大小,但推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是打得稀里糊塗,而是非常清楚,都是打在你的勁一露頭,很乾淨,被打的人也很舒服,感覺不出對方的力量,這路推手是非常妙的。他們用手逗出你的勁,然後打你的勁,不是用力氣。其實推手就是個「玩兒」,但是玩的裡頭有東西。

你比如說王茂齋、王子英、劉晚蒼老師他們的事跡,那也是「玩兒」出來的,但你能說他們不是真的嗎?

八、什麼叫「守住中定往開打」?

「守住中定往開打」,這是楊露禪先生在一次離京之前,傳給吳全佑先生的一句話,吳全佑先生由此開悟…… 練拳也要守住中定,姿勢要開展,推手也是一樣,守住中定,姿勢要開展,大開大展,大虛大實,大松大柔,大無大空。不是一說打,就是打人。不是這個問題,不是這麼簡單的問題。什麼是真傳?這句話就是真傳。

這句話很簡練,但真能做到可不簡單。比如「守住中定」,怎麼才能守住中定?「中定」在什麼地方?你要不能把全身完全鬆開松透,身上鬆開松無,你就談不到「中定」。功夫練不到的,往往容易誤解:你都沒了,你還有中定嗎?對,非得身上空了沒了,才有中定。

你完全鬆開了,皮肉筋骨、五臟六腑全都鬆開,松來松去,你本來的勁並沒有消失,而是全部松到你腳下。太極拳要求不用力,不用力,你本來的力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是由分散在全身,集中到了你的腳下。……到推手時,或者遇到事情的時候交手,那時候的力量從哪兒來的呢?從腳下來。所以拳論上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這個手指也不是完全指的手指頭,為什麼說「形於手指」呢?因為手指最靈,對方推手推到我們那個點,那個接觸點就像手指那麼「靈'。「問」到什麼地兒,什麼地兒給你答覆。手一接觸對方,信息就傳到腳下,由腳下再返回來到這個接觸點上,或拿,或化,或走,或變。

所以《亂環訣》裡頭說: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 「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便成功」。你腳下沒有根,沒有中定的力,你就是「空亂環」,就是連揪帶扯,那不叫「亂環」……

九、什麼叫「雙重」?

王子英先生在家話不多,但點的透。比如雙重問題,王子英先生的解釋是,所謂「雙重」,就是推手時候「頂」,倆人頂勁兒了叫雙重。現在書上把這個雙重說得非常神秘,比如兩腳不能同時用力,甚至兩手不能同時一個方向之類,其實這和雙重毫無關係。雙重就是頂,倆人都用勁了就叫雙重,雙重則滯。所以拳論上說:「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倆人頂牛,兩人都使勁,我一撒手,你趴下了,這叫「失重」,但這可不是「引進落空」。

太極拳講究聽勁問勁,你得找這個力點。比如你上去就用勁,對方不用勁,這叫單重。這一去就暴露了自己,人家稍明白的,你就受制。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你要不明白這個道理,一搭手,主動進攻,盲目用力,人家稍比你懂你就受制。雙方都不懂就頂勁,是為雙重。

但是現在不在推手上找「雙重」「虛實」,都在架子上找。盤拳的時候一條腿吃力,結果把腿練壞的特別多。……大多數練太極的,都誤在「捨近求遠」上了。你從太極往無極練,這是近路,你從太極往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這個方向去練,越練越複雜,越練離道越遠。

十、說「用意不用力」

這些人(指越練越複雜,越練離道越遠的人)所謂的「意」,實際還是力;所謂的「神」,都是「漏」。看著挺精神,但是是形於外。太極拳練的神、意、氣,是元神、元氣、元意,真意、真神、真氣。倆眼滴流亂轉,這叫「視神」;呼吸氣叫「凡氣」;而「真意」就得往裡走了,這得自己體會了。

「用意不用力」,這個「用意」,是用意調節內里的東西,用意還要聽,體會裡面的感覺,用意調整氣,體會他的感覺。等到了高層,意也不用了,氣也不用了,完全用神了。神是元神,不是視神。這都是內在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確實存在。

這必須親身實踐,你如果身法不到,怎麼說你也不明白。

你只能放鬆,一步一步走。功夫不虧人,到時候這些東西都能表現出來。你瞎琢磨沒有用。有形有相的力,都是做出來的,也就是個抖勁,還是力氣,他不屬於彈性力。

太極拳的運動是完全符合哲理的,符合道的。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拳練到最後是以虛空為本。

【注,文章內容源自網絡,原出處應為:馬長勛口述,王子鵬整理的《吳式太極拳南湖傳習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