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吉 郭進

清朗之聲 發佈 2024-04-09T09:41:25.337185+00:00

【原文】吉為相,有馭吏嗜酒,從吉出,醉嘔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復何所容?西曹第忍之,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此馭吏,邊郡人,習知邊塞發奔命警備事。嘗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奔命書馳來至。

【原文】

吉為相,有馭吏嗜酒,從吉出,醉嘔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復何所容?西曹第忍之,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此馭吏,邊郡人,習知邊塞發奔命警備事。嘗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奔命書馳來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遽歸見吉,白狀,因曰:「恐虜所入邊郡,二千石長吏有老病不任兵馬者,宜可豫視。」吉善其言,召東曹案邊長吏科條其人。未已,詔召丞相、御史,問以虜所入郡吏。吉具對。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以得譴讓;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吏力也。

進任山西巡檢,有軍校詣闕訟者。上召,訊知其誣,即遣送進,令殺之。會寇併入,進謂其人曰:「汝能論我,信有膽氣。今赦汝罪,能掩殺並寇者,即薦汝於朝;如敗即自投河,毋污我劍也。」其人踴躍赴斗,竟大捷。進即薦擢之。

容小過者,以一長酬;釋大仇者,以死力報。唯酬報之情迫中,故其長觸之而必試,其力激之而必竭。彼索過尋仇者,豈非大愚?

【譯文】

在丙吉做丞相的時候,有一個駕車的吏員喝醉了酒,跟隨丙吉外出,吐在了丙吉的車上。相府下屬機構西曹的主管把這件事告訴了丙吉,說要辭退這個駕車人。丙吉說:「因為他喝醉了酒就辭退他,傳出去之後,誰還能容得下他呢?」你這次就寬恕了他,這次不過是把我的車子弄髒了。」這個駕車的人,是邊疆上的人,非常熟悉邊疆上發出的逃命預警信號。有一次外出,正好看見驛騎(邊疆哨所報信的騎兵)拿著紅白色的布囊飛馳而來,這說明邊郡發來逃命預警的信號。這個駕車的人趕緊跟隨驛騎來到官府探聽消息,得知匈奴已經入侵雲中、代郡,他急忙回來拜見丙吉,把事情告訴了丙吉,並說:「恐怕匈奴所侵入的邊郡,郡守當中有的老病了,不能指揮兵馬,所以應該事先檢查核對一番。」丙吉覺得他說的對,就召集下屬機構東曹,吩咐他們檢查邊郡長官的具體情況,並分門別類做出區分。」沒多久,皇帝下詔召見丞相、御史,向他詢問匈奴所入侵邊郡郡守的具體情況。丙吉對答如流。而御史大夫雖然主管軍事,卻無法做到這樣,最終受到了皇帝的責備;丙吉受到皇帝表揚,說他關心邊郡事宜,謀劃官吏職責,這其實是馭吏的功勞啊。

北宋郭進任山西巡檢時期,有一個軍官跑到朝廷告發他。皇帝召見告發者,經過詢問得知他誣陷了郭進,就把告發者遣送給郭進,讓郭進殺了他。這時正趕上敵寇入侵,郭進對這個人說:「你敢告發嗎,相信你是有膽氣的。今天我赦免了你的罪過,若你能掩殺並殲滅敵寇,我就把你舉薦給朝廷;如果戰敗了,你就投河自盡吧,不要沾污了我的寶劍。」那個人奮勇殺敵,竟然取得了大勝。郭進旋即把他舉薦給朝廷。

寬容犯過小錯的人,他會以自己的長處回報你;放過大仇恨者,他會拼命相報答。只有在心中一直懷有報答別人的心願,才會想著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過失,才會想著竭盡全力的激發自己的力量去報答別人。那些一直想查找別人過錯和放不下仇恨的人,難道不是大愚蠢的人嗎?

【觀點】

1.這兩則歷史故事的前提是「人性善」,但現實還是提防為好。

現實中,多是小人不可得罪,儘量敬而遠之。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可得罪小人,尤其是道貌岸然的小人。

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了兩個能夠幡然悔悟的人,算是幸運了,但這是小概率事件。

2.仇恨、過錯,可以放下,但絕不能忘記。忘記就是背叛,不能忘記,就是始終要引以為戒,警醒自己,吸取教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