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南蛇:明代海南儋州黎族農民起義的首領,到底是神還是妖魔

鍾哥看歷史a 發佈 2024-04-09T17:15:19.093720+00:00

從方志中有關符南蛇的記錄和民間的符南蛇信仰情況可以推斷,符南蛇的形象經歷了兩種演變:其一是官方統治者對符南蛇的妖魔化,其二是民間黎族人對符南蛇的神聖化。

符南蛇是明代弘治年間海南儋州黎族農民起義的首領。從方志中有關符南蛇的記錄和民間的符南蛇信仰情況可以推斷,符南蛇的形象經歷了兩種演變:其一是官方統治者對符南蛇的妖魔化,其二是民間黎族人對符南蛇的神聖化。

這兩種演變經歷五百多年的融合,目前,符南蛇已經演變為儋州海頭鎮、光村鎮部分地區的村落保護神和地方保護神。黎族民間對符南蛇的神化過程仍在進行之中。

從黎人到蛇妖

「南蛇」這個稱呼的使用,反映了明清統治者對黎族農民起義首領符南蛇的態度。

符南蛇、符蚺都是明代弘治年間以來沿用至今的漢語書面記錄。符玉輝和符敬書是當地黎族人當代的說法,未見於明代至民國時期的書面記錄。至於跟符南蛇名字相關的南蛇和蚺,前志雲能吞鹿,繞樹出骨。其膽上旬在頭,中旬在心,下旬近尾。性耐死,取膽放之猶活。

蚺蛇,大者能吞鹿、豕,繞樹出其骨。有二膽,一在腹中,一在腹里。遇人擊傷,膽即至傷處護之,故耐擊不死。人遇刑,服其膽不致傷命,世多珍之。獨重膚膽,腹中之膽無用也。其性淫,遇婦人必逐之,急解所系裙投地,得裙盤絞不去,人因得殺之。皮可為鼓。捕之之法:度其出入之地,先釘羅樁數行,僅容其身。土人持橄欖棍伏其中,一人出外揚婦人裙以招之。蛇望見即躍高五六尺來逐人,人退入羅樁內,蛇到狹處蜿蜒屈俾間,人持棍擊之,且退且擊,視其首俯地則無懼矣,以葛藤系其頸而牽之。

海南地方文獻中的蚺蛇是一種大蛇,粗壯、耐擊、性淫,膽可醫用,皮可為鼓,人常捕捉。唐代,人們已認識到蚺蛇膽的珍貴。當時中國南方的廣州南海郡、循州海豐郡、高州高涼郡、柳州龍城郡、安南中都護府、峰州承化郡等地,給皇室的貢品之一即是蚺蛇膽。

在明代,人們相信蚺蛇膽可保護受刑者。因此,當刑部員外郎楊繼盛奏劾嚴嵩、得罪受刑時,有人送其蚺蛇膽,但楊繼盛說:「椒山自有膽,何蚺蛇為!」

明清時期海南地方志雖然在介紹物產時只提到蚺蛇,未提到南蛇,但在描述山川等地名時,多見南蛇。

在對其縣城東南四十里的南蛇嶺的介紹中有對南蛇更詳細的記載:嶺有巨石赤色,狀如南蛇,首北向,周圍小石亦蛇狀環繞甚多,因名焉。俗傳經過此處,見南蛇若或打之則染腫症,皆謂此嶺之為患。甚有播種之所,偶或一見則舍其地而去。蓋感人之苦此嶺久矣。

舊俗雲,人犯南蛇則為患,地有南蛇則輟耕。然南蛇性最靈,能解人語。或出吞物,人見之則曰:「汝盜吞家物,汝罪大矣,可急吐出。」蛇即縮頸,數次吐出所吞之物。人慾拿之,蛇亦穩伏不動,任人擊殺亦無他患。黎人年獵最喜得南蛇,蓋以得南蛇則歲占豐稔。是南蛇亦馴物耳,豈有祟人據地之事乎?復何憂於嶺。

南蛇「祟人據地」的說法,這是民國時期當地人對南蛇的認識。在現代生物學中,蛇、蚺、南蛇都有細緻區分,所指不同。但是,稱雄嶺,在昌文里東方村、福盈村交界之處,高約二十餘丈,周圍約七八里。嶺頂有一石洞,闊約六七尺。相傳此洞與七坊塘相通,稱為符南蛇之洞,迄今猶有南蛇(即蚺蛇也)出沒洞中。欲入此洞者,必香燭拜之。

黎族有黎母神話,說雷攝蛇卵至黎山中,生一女號為黎母。後來黎母受人崇拜,中有黎母廟。樂東黎族自治縣董姓黎族認為蚺蛇是其祖先。但是,黎族人的姓名早在宋代就進入漢語書面記錄中,從宋代到民國的地方文獻記錄來看,以動物命名不是黎族命名的常見方式。

所以,符南蛇的命名應該排除圖騰崇拜這一可能因素,符南蛇這個名字應該不是因圖騰崇拜而美化農民起義首領的結果。相反,將敵人的姓名改造為畜生、異類,突出其野蠻兇悍,以達到貶損、污衊乃至厭勝的目的,卻是歷史上的常見做法,元代雲南西南傣族首領思可法叛亂,官方於是更其名為死可伐。更為常見的是,中國古代漢語文獻往往給少數民族稱謂加反犬旁或蟲旁,如北狄,南蠻,獫狁,犵狫,等等。

從蛇妖到神靈

符南蛇的真實名字,黎族沒有書面文字加以記錄,民間也沒有漢語記錄。所以,從明朝弘治年間直到民國時期,由漢族官方記錄下來的「符南蛇」被黎族人接受了。但是,黎族人對符南蛇這個名字持矛盾態度。一方面,南蛇強壯有力,具有靈性;另一方面,南蛇終究是異類而非人類,稱人為南蛇是對其人性的否定。儋州本地的民間傳說解決了這一矛盾。

民間傳說中的符南蛇與正史記載的符南蛇最初是相同的,都是南蛇化身,是蛇精。隨著民間信仰的強化,民間傳說中符南蛇的形象發生兩次大變化。首先,他的妖性逐漸減弱,人性逐漸增強,既是文質彬彬的符玉輝或符敬書,又是不畏強暴、正義凜然的農民起義英雄;此時的符南蛇是兼具人、妖兩性的複合形象。

其次,在符南蛇利用攪擾皇帝、託夢封王的法術獲得符南皇的稱號之後,符南蛇的人、妖複合形象完全轉變成具有純粹神性的地方保護神。所以,在五百多年的演化過程中,民間傳說中的符南蛇完成了從蛇妖到神靈的蛻變。

符南蛇崇拜的性質

符南蛇的形象雖然已經由人變成神,但是人們對這尊神的稱謂尚未統一和固定。這反映在光村鎮符玉輝紀念堂和海頭鎮符南皇殿對符南蛇的不同稱謂之上。

符南蛇的形象雖然已經由人變成神,但是人們對這尊神的稱謂尚未統一和固定。這反映在光村鎮符玉輝紀念堂和海頭鎮符南皇殿對符南蛇的不同稱謂之上。「符皇」,遵從了這個規則。稱符南蛇為「符南皇」,則比較特殊。「符南皇」中的「南」代表「南蛇」,但「南蛇」不能簡稱為「南」,所以「符南」不是對符南蛇的簡稱。

因此,「符南皇」應該是對「符南蛇」稱謂的簡單改造。命名者用「皇」代替「蛇」,實現了符南蛇形象由蛇妖向神靈的根本轉化。與「符皇寶殿」相比,「符南皇殿」顯得稚拙。但是,採用「符南皇殿」這一命名的海頭鎮七坊村是符南蛇的家鄉,所以,「符南皇」這一稱呼應該更能代表當地黎族群眾的意願。

另外,符玉輝紀念堂和符南皇殿各有一副對聯。符玉輝紀念堂的神像兩側對聯是「尊崇輝祖元神千里邪魔莫越,供奉符皇大帝四時俎豆常香」,無橫批。符南皇殿神像兩側對聯是「一代英雄永振威靈安社稷,萬家信子齊沾甘露頌神功」。橫批是「功德無量」。前者有「符皇」,有「輝祖」。「輝祖」意為「作為祖宗的符玉輝」,但由於官兵進入七坊後「搜戮其親戚黨類無噍類」,符南蛇應已無後人,所以此處的「輝祖」用其寬泛意義而非實指。「符皇」才是廟宇所奉神靈的真正身份。

相比之下,符南皇殿的對聯與祖神崇拜毫無關聯,更能體現符南皇作為地方保護神的功能。由符南蛇演變而來的神,不管稱為符皇還是符南皇,都不是作為祖先被崇拜。儘管部分符姓群眾願意把符南蛇作為家族保護神加以崇拜,但因為崇拜者並不是符南蛇的後代,所以,符南蛇是儋州海頭鎮、光村鎮部分地區黎族人,以及部分漢族人的村落保護神和地方保護神,而不是祖先神。這是符南蛇崇拜的基本性質。

光村鎮的符玉輝紀念堂的碑記文字是油漆書寫而非鐫刻,海頭鎮的符南皇殿尚無碑刻。也許,更具永久性質的雕刻碑記現在還難以形成。符南蛇的神化過程還沒有結束,也不會結束。民間信仰產生以後,就會經歷不斷的變化,以滿足不同時代人們的需要。民間信仰停止變化之時,也就是其生命力終結之時。

總結

符南蛇起義是海南歷史和黎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符南蛇也因此成為黎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在儋州光村鎮的瓦屋村有紀念他的符玉輝紀念堂,在儋州海頭鎮的七坊村有祭祀他的符南皇殿,在儋州流傳著關於他的神奇傳說,當地民眾對他的祭祀活動也興盛不衰。事實上,符南蛇已經成為家鄉的黎人和部分漢人的保護神。

至於符南蛇身後官方和民間對他的不同評價,學術界尚未留意。明清時期海南地方文獻中稱符南蛇為「蛇賊」「妖蛇」。黎族人當初如何稱呼符南蛇雖然不得而知,但在當代碑刻、牌匾和地方傳說中,符南蛇這一稱呼轉變成符玉輝、符敬書,或被尊稱為符南王、符南皇、符皇。這些感情色彩大不相同的稱呼隱含著符南蛇形象變化的兩條線索,一是官方統治者對符南蛇的妖魔化,一是民間黎族人對符南蛇的神聖化。

關鍵字: